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蛛网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蛛网理论cobweb theorem

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用来解释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失去均衡时发生不同波动情况的理论。它把不同波动情况归纳为3种类型,用图形表示其波动的轨迹,状如蛛网,称为蛛网模型。它以下列假定为前提:每一生产者认为现行市价不会改变;一定时期内生产计划和规模不发生变化;所提供的产品必须是非耐久性的,所能存储的数量较少。由于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的不同,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出现3种情况:当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市价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时,波动将逐渐减弱,最后恢复均衡,称为收敛蛛网;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波动逐渐加剧,不能恢复均衡,称为扩散蛛网;当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相等时,波动轨迹沿着一条封闭线循环下去,称为稳定蛛网。1934年英国卡尔多(N. Kaldor)定名为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Cobweb Theorem

运用弹性理论研究某些具有周期性特征商品的价格和产量,在供求失衡时所发生的动态调整过程的理论。该理论所研究的商品具有如下特征:(1) 生产周期较长,且生产计划确定后期中不能变更; (2) 供给量的变动存在时滞,商品从开始生产到投放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 (3)供给量取决于前期的价格,当前的价格仅影响当前的需求量和下一期的供给量。一般说来,农产品具有上述特征。用公式表示为:

Qdt=f (Pt)
Qst=g (Pt-τ)

根据该商品需求 (价格) 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关系,可将其供求失衡后的价格和产量的调整过程分为三种情况:
❶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即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大于对供给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和产量在各期的波动将不断缩小而趋向于均衡点,此类蛛网通常称为“收敛型蛛网” (见图1)。
❷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即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小于对供给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和产量在各期的波动将不断加大并离供求均衡点越来越远,此类蛛网通常称为 “发散型蛛网” (见图2)。
❸需求弹性等于供给弹性,即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和供给量有同样的。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和产量在各期的波动将维持不变并一直持续下去,此类蛛网通常称为“封闭型蛛网” (见图3)。蛛网理论是一种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意大利经济学家里奇和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在不同的论文中各自独立提出其基本思想,后由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1934)第一次正式提出 “蛛网理论”这一名称。


图1



图2



图3

蛛网理论

又称“蛛网模型”。研究人们的价格预期对产品产量的波动所造成的影响的理论。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卡尔多(Kaldor,Nicholas,1908—1986)研究发现,价格和产量的连续变动过程在图形上类似于蛛网,故命名为“蛛网模型”。它分为三种情况:
1. 收敛型蛛网。当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供给价格弹性,即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大于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时,价格和产量在各期的波动将不断缩小,趋于均衡点。以图1为例,横轴表示一种产品的数量,纵轴表示该种产品的价格。供给曲线S比需求曲线D陡峭,表明该种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供给价格弹性。E点为供求均衡点,其对应的均衡产量为Q0,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0。现从图中的第一期,即点1开始。在第一期,产量为Q1,大于均衡产量Q0,引起价格下降,由均衡价格P0降至P1。价格下降,引起第二期生产下降,降至Q2。产量下降,引起价格上升,升至P2。价格上升,引起第三期生产增加,增至Q3。产量增加,又引起价格下降,降至P3。这就形成了价格与产量之间的一种收敛型的周期性波动,最后趋向于均衡点E。需求价格弹性大于供给价格弹性是蛛网趋向均衡点的条件。

图1


2. 发散型蛛网。当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即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小于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时,价格和产量在各期的波动将不断扩大,离均衡点越来越远。在图2中,需求曲线D比供给曲线S陡峭,表明该种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在第一期,产量为Q1,大于均衡产量Q0,引起价格从均衡价格P0降至P1。价格下降,引起第二期生产下降,降至Q2。产量下降,引起价格上升,升至P2。价格上升,引起第三期生产增加,增至Q3。产量增加,又引起价格下降,降至P3。价格下降,又引起第四期生产下降,降至Q4。产量下降,又引起价格上升,升至P4。这就形成了价格与产量之间的一种发散型的周期性波动。需求价格弹性小于供给价格弹性是蛛网趋向发散的条件。许多农产品的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大,而农产品的需求相对较为稳定,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小,所以农产品往往呈现出发散型蛛网。

图2


3. 封闭型蛛网。当需求价格弹性等于供给价格弹性,即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等于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时,价格和产量在各期的波动将维持不变,并一直持续下去。图3给出了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形成了价格与产量之间的一种封闭型的周期性波动。需求价格弹性等于

图3

供给价格弹性是蛛网既不收敛又不发散的条件。蛛网模型暗含着一个假设: 生产者的价格预期是静态预期,即生产者预期下期的产品价格等于本期的实际价格。如农民预期明年的大米价格等于今年的大米价格,并按照这种价格预期决定明年的产量。
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Cobweb Theorem

亦称“蛛网定理”。是关于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失去均衡时,受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影响而发生各种波动的理论。因在供求曲线图上价格和产量波动的轨迹形如蛛网而得名。蛛网理论持如下一些假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个别生产者改变产量不会影响市场价格,因而每个生产者都预期价格会保持不变;商品生产存在着一定的生产周期,在同一个周期内,产量不发生变化; 价格的变动只会影响下一个周期的产量,而本期的价格由本期的产量决定; 没有或很少有储备。由于各种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不同,使得价格和产量处于不均衡状态时发生不同形式的波动,可以把这些波动归纳为三种情况: (1)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时,波动逐渐减弱,最后恢复均衡,表现为收敛型蛛网 (见图1) ; (2)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波动愈益加剧,无法恢复均衡,表现为扩散型蛛网(见图2);(3)供给弹性同需求弹性相等时,波动一直循环下去,表现为稳定型蛛网 (见图3) 。在供求曲线图上,可以找出每一种情况下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轨迹,现以第一种情况为例:图上的纵轴P表示价格,横轴Q表示产量,DD′为需求曲线,SS′为供给曲线,DD′与SS′两条曲线的交点代表商品的均衡价格,假定在第一个周期,商品产量由于某种原因达到q1,供过于求,价格为p1,小于均衡价格,使得生产者在第二个周期将产量减少为q2; 价格在第二个周期上升为p2,大于均衡价格,使得生产者在第三个周期把产量增加到q3,供又大于求,价格下跌至p3,又小于均衡价格,使得生产者在第四个周期又把产量减少到q4,如此等等,使得价格和产量的波动逐渐缩小,最后达到均衡状态。蛛网理论是1930年分别由美国的舒 尔茨 (H.Schultz,1893—1938)、 意大利的里西(Umbesto Ricci)、 荷兰的丁伯根 (J.Tinbergen) 提出,在这之前,已经有人对谷物和生猪的价格、产量波动周期进行过研究。1934年,英国的卡尔多(N.Kaldor)把这种理论加以归纳并定名。1938年,美国的伊齐基尔(M.Ezekiel)又把这个理论加以扩展,用以解释更长期的循环波动。


图1


图2


图3

☚ 边际土地   边际生产力论 ☛
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

一种引入时间因素考察价格和产量均衡状态变动过程的理论。1930年由美国的舒尔茨、意大利的里西和荷兰的丁伯根各自提出。1934年,经英国的卡尔多定名为蛛网理论。这是因为均衡变动过程反映在二维座标图上,其形如蛛网,故名。这一理论的内容是考察某些商品,特别是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对下个周期产量的影响时,所发生的均衡变动情况。它的假定前提是: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及个人都认为无法改变商品的价格,只能影响产量。这种商品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生产出来,而在生产过程中 (在该生产周期内) 生产规模无法改变。本期市场由本期产量决定,本期产量由上期市价决定。若以P表示价格,Q表示产量,D表示需求函数,S表示供给函数,t 表示时期,则 P (t) = D(Qt),Qt=S(Pt-1)。在上述假定下,会存在下列三种情形:(1) 收敛型蛛网: 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均衡; (2) 发散型蛛网: 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大,离均衡点愈来愈远,(3) 封闭型蛛网: 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和产量按同一幅度波动,波动既不远离均衡点,又不靠近均衡点。三种蛛网可用图式表述如上页(1852页)。


图1 收敛型蛛网


图2 发散型蛛网


图3 封闭型蛛网

☚ 新自由主义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
0001012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