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蛋白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蛋白尿albuminuria

尿中出现蛋白的尿液。健康肾脏的上皮细胞具有防止血浆蛋白滤出的重要功能。当肾脏患病或血压下降时所引起肾脏淤血或高热稽留病畜,都可能直接影响重吸收机能,而使大量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漏失于尿内排出体外。在健畜中尿内生理性蛋白含量很少。猪、犬为0.01%~0.03%,而马、牛极少发现。一般可用简易的煮沸法或醋酸 -黄血盐法进行半定量测定,以便判断蛋白尿的状况。可对患蛋白尿的原发病进行治疗。伴有低蛋白血症时,常用苯丙诺龙制剂以补充体内蛋白之不足。

蛋白尿proteinuria

系指用常规定性试验方法在尿中查出蛋白而言。正常尿中含蛋白极微量(约0.001%)用常规试验方法不能测得。肾小球或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可产生蛋白尿,临床上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溶血性输血反应、肌肉受伤、休克、肾充血、发热性疾病等;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其脓、血及某些分泌物混入尿中可引起假性蛋白尿;剧烈运动、过度寒冷刺激、长期站立可出现生理性蛋白尿。对蛋白尿应细查其原因。

蛋白尿proteinuria

指用加热醋酸法呈蛋白阳性反应的尿。主要见于肾脏病,如肾炎、肾病变等(肾性蛋白尿)。此外,亦见于健康人摄取大量肉食后(饮食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热性蛋白尿。应注意与血流、脓液或粘液等混合于尿中所引起的假性蛋白尿相区别。

蛋白尿

蛋白尿

正常小儿尿中可有微量蛋白质,一般为每日20~80mg。如每日尿中蛋白质排泄量超过200mg或临床上用常规定性试验(煮沸法,磺柳酸法或试纸法)检查尿蛋白为少量或一个(+)以上者为蛋白尿。根据蛋白尿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两类。生理性蛋白尿系指肾脏基本正常的单纯性蛋白尿,小儿时期常见的有新生儿蛋白尿、高热性蛋白尿、运动性蛋白尿和直立性蛋白尿。小儿病理性蛋白尿主要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道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及肾畸形(多囊肾、马蹄肾)等。近年来应用电泳法测定尿蛋白成分,可将蛋白尿分为肾小管蛋白尿和肾小球蛋白尿两种,前者特征为:尿白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加,低分子量的β2微球蛋白 (分子量11,500)则明显增多,24小时尿蛋白轻度增多;后者的特征为: 尿白蛋白明显增多,β2微球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24小时尿蛋白总量明显增多。肾小管蛋白尿系血浆蛋白经正常的肾小球滤过后,因受各种肾小管疾病的影响(如肝豆核变性、肾小管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等),不能被肾小管正常吸收所致。肾小球蛋白尿与基膜通透性及其损害程度有关,可用蛋白尿的选择性(参见“肾功能检查条,227页)来表示。
蛋白尿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某些疾病尿蛋白的量并不能完全反映疾病的轻重程度。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虽然有时仅有微量尿蛋白,但肾脏病变可能甚为明显;而直立性蛋白尿患儿尿蛋白质有时较多,每日1g以上,但肾脏病理改变却不明显,甚或若干年后肾功能也无损害。一旦发现蛋白尿即应进行详细检查,定期追踪,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 婴儿型多囊肾   良性持续性蛋白尿 ☛

蛋白尿

蛋白尿

用常规实验室检查法检查尿蛋白 (醋酸加热法或硫柳酸法),若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正常人的尿中也含有微量蛋白,但用常规法检查为阴性,故习惯上称正常人尿无蛋白。当尿蛋白量>10mg/dl或24小时尿中>150mg就会发生阳性反应。持续存在的蛋白尿,临床意义较大。
发病原理 正常人的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有一定通透性,可容许少量血浆蛋白滤过,故近球肾小管腔中的滤液(原尿)含有10~15mg/dl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以分子量较小的白蛋白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α1糖蛋白、β2微球蛋白、溶菌酶、免疫球蛋白轻链和少量亲血色蛋白(haptoglohin)、血浆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为主要组成部分。分子量大的α2球蛋白、β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则不能(或极少)滤出。当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绝大部分蛋白质被重吸收回体内,最后从尿中排出的蛋白量极微,全日仅40~70mg,约占肾小球滤出总量的0.5~1%左右。当尿中含蛋白量增多时,用常规的加热醋酸法检查,尿蛋白可呈“±”、“+”、“++”、“+++”、“++++”等反应。按粗略估计、“+”表示尿含蛋白30mg/dl左右,“++”、“+++”、“++++”分别相当于100、300、1,000mg/dl。尿蛋白的常规定性检查法虽简便实用,但准确性受尿量影响很大。同样的蛋白量在尿多时,会因稀释而仅呈“+”,而在尿少时,则可浓缩变为“++”,甚至“++++”。因此,检查蛋白尿时,以测定24小时尿蛋白总量较为准确。
蛋白尿的产生有如下几种途径:
❶溢出性蛋白尿: 血浆中有异常的蛋白质(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血浆中有多量的免疫球蛋白轻链),或者发生血管内溶血、大面积肌肉创伤、炎症,致血浆中有多量的游离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时,这些分子量不大的蛋白质,会被肾小球滤过,而肾小管又不(或少)重吸收,因而从尿中排出,产生蛋白尿。这种蛋白尿程度较轻。极个别的人可因进食机体不能利用的蛋白质,而引起蛋白尿,称食物性蛋白尿,也属溢出性。
❷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害,通透性增高,致血浆中的蛋白质滤出较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乃引起蛋白尿。这是最多见也最具有临床意义的蛋白尿。尿蛋白量可从少量至每日10g以上,其组成部分通常以白蛋白最多,但当肾小球滤过膜损害重、“漏洞”大时,分子量大的球蛋白、β脂蛋白的比例会增多。
❸肾小管性蛋白尿: 当肾小管受损害,重吸收蛋白的功能减低时,即使从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无增加,亦会出现蛋白尿。这种蛋白尿可发生于先天性肾小管功能有缺陷如Fanconi综合征,先天性多囊肾,肾髓质囊性病,海绵肾等,也见于各种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肾小管损害,如药物(青霉胺、过期四环素、二性霉素B、多粘菌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重金属(汞、镉、金等)的中毒。肾小管性蛋白尿的蛋白量不多,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小分子蛋白较多为特点。
❹组织性蛋白尿:正常肾小管-肾间质仅有极少量含蛋白的分泌物(含IgA、Tamm-Hors-fall蛋白、酶蛋白等)进入尿中,当肾小管-肾间质发生炎症、肿瘤、损伤时,含蛋白的分泌物会增多,而引起蛋白尿。这些尿蛋白中以分子量大的Tamm-Horsfall蛋白的增多,较具临床意义,因其易成为管型和结石的核心。
❺下尿路蛋白尿: 下尿路中的分泌物如炎症分泌物、前列腺液、精囊液以及尿路粘膜分泌物渗入尿中,可引起蛋白尿,严格地说,这不属于真正蛋白尿范畴。当尿沉渣中见到多量扁平上皮细胞、精子、粘液丝时,提示有下尿路分泌物渗入。
蛋白尿的分类 蛋白尿除按其来源分为溢出性、肾小球性、肾小管性、组织性和下尿路性外,临床上常根据尿蛋白的量、成分、分子量大小、性质不同进行分类:
(1)轻、中、重度蛋白尿: 24小时尿蛋白量<0.5g者,称轻度蛋白尿。尿蛋白全日量为0.5~4g者,称中度蛋白尿,见于急性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动脉硬化、肾盂肾炎、各种继发性肾脏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尿蛋白全日量>4g者,称重度蛋白尿,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病综合征,急性与慢性肾炎和肾淀粉样变等。
(2)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蛋白尿: 当尿中的蛋白质主要为分子量较小者如白蛋白、转铁蛋白等,称为选择性(或选择性良好)蛋白尿,表明肾小球滤过膜的“漏洞”比较小,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好,预后较好,如类脂性 (或微小病变) 肾病。若尿中蛋白质既有分子量较小的,同时又有大分子量的如球蛋白(IgG、IgM等)、β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则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表明肾小球滤过膜的“漏洞”比较大,预后较差,多见于膜性、膜-增生性、肾小球硬化性肾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应当指出,过去曾认为检查尿蛋白有无选择性,可准确判定疾病的预后,但近年来发现有一部分膜性、膜-增生性、肾小球硬化性肾炎患者的尿蛋白也可呈选择性,但治疗效果则不佳。因此,对选择性蛋白尿的临床意义不应过分强调。
(3)小分子、中分子、大分子蛋白尿: 若尿中蛋白质主要为小分子量(1.5万~4万者),称为小分子蛋白尿,多见于溢出性和肾小管性蛋白尿。尿中蛋白质的分子量主要为6万~7万者,称为中分子蛋白尿,多见于肾小球性蛋白尿。尿中以分子量7~100万的蛋白质较多者,称为大分子蛋白尿,可见于损害较重的肾小球性或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较重的病变。尿中大、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均多者,称混合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小管同时有损害或肾小球性合并组织性蛋白尿。
(4)病理性和功能性蛋白尿: 各种疾病 (特别是肾脏疾病)引起的蛋白尿,统称为病理性蛋白尿,其临床意义较大。若肾实质无器质性损害,体内也无异常的蛋白质需排出所致的蛋白尿,称为功能性蛋白尿,较常见的有:
❶发热性蛋白尿:出现在各种发热性疾病病程中,多为轻度蛋白尿,属暂时性,退热后尿蛋白随之消失。这可能是发热期中肾血液灌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所致。
❷运动性蛋白尿: 健康人于剧烈运动后,可出现蛋白尿;此外,不少人在高度应激状态时,也可有蛋白尿,发生原理可能是肾血流量剧增以及血中肾上腺素增高的缘故,蛋白尿为暂时性,充分休息后便可消失。但个别人的运动性蛋白尿可持续至数天,每日蛋白量可达1g。
❸寒冷性和高温性蛋白尿: 健康人在受冻或在高温环境中停留时,可出现蛋白尿,这种蛋白尿一般也是暂时性。
❹郁血性蛋白尿:当右心功能不全、心包积液以及下腔静脉回流有障碍时,可出现蛋白尿,一旦肾静脉郁血改善,蛋白尿就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至于由重度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下腔静脉或肾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持久性严重肾郁血,则可导致肾脏的实质性损害,这时出现的蛋白尿则不属于郁血性蛋白尿的范畴。
❺体位性或直立性蛋白尿: 长期站立后出现的蛋白尿,称体位性蛋白尿。这种蛋白尿很常见,据一组统计,50%的少年儿童在长时间站立后,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这种现象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但青、壮年成人于长时间站立后,仍有5%左右可有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的蛋白量不多(全日<1g),而且安静仰卧后,可完全消失。仅个别的人尿蛋白量偶可达每小时0.5g;即使是这种人,如让其充分卧床休息,蛋白尿也同样可完全消失,故不致因尿中丢失蛋白过多,而发生低蛋白血症。通过输尿管插管术分别收集两侧肾盂的尿标本,发现大部分体位性蛋白尿是双侧性的,仅少数为单侧性。作尿蛋白成分分析,则属非选择性蛋白尿。产生原因可能是站立时,下腔静脉受肝后缘和脊椎压迫,导致肾郁血所致。单侧性者则可能是左肾静脉被突起的腰椎压迫的结果。通过实验证明,体位性蛋白尿者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仍保持良好的选择性。因此,尿中出现的大分子蛋白质,可能是从肾内郁滞的淋巴管中溢出的。体位性蛋白尿预后良好。但对诊断为体位性蛋白尿者应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因其中有一部分经随访,可转变为持续性蛋白尿,肾活体组织检查发现肾小球已有某些形态学上的改变,因此诊断体位性蛋白尿要慎重。
诊断步骤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是否为真性蛋白尿。下述情况不属于真性蛋白尿。
❶尿中混入来自尿路(包括肾盂、输尿管)的血液、脓液和炎症、肿瘤分泌物以及月经血、白带等,尿蛋白检查可呈阳性反应,这时在尿沉渣中可找到大量红、白细胞和扁平上皮细胞,而无管型,将尿离心沉淀或滤过后,蛋白反应明显减弱甚至转为阴性,可以区别。
❷尿液长时间放置或冷却后,可析出尿中盐类晶体,使尿混浊,这种混浊于加温或加少许醋酸后会转清,可以区别。
❸尿中混入精液或前列腺液时,尿蛋白反应可呈阳性,沉渣中可找到精子或多量上皮细胞,可作区别。
❹有些药物 (如亚甲蓝、山道年、番泻叶等)从尿中排出时,可使尿颜色变深而至混浊,这时可停药检查,以助区别。
(2) 判断蛋白尿是功能性抑为病理性。功能性蛋白尿有一定原因,如发热、受凉、剧烈运动、高温作业、应激状态以及右心功能不全等,而体位性蛋白尿则在站立位时出现,这些均为暂时性,原因去除后,蛋白尿即可消失,故不难区别。若蛋白尿是持续性,则不论其尿蛋白量多少,均应视为病理性,须积极找出病因,加以处理。
(3) 确定引起蛋白尿的疾病。这对临床有重要意义。伴有水肿、高血压、血尿的蛋白尿,多为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结缔组织病肾损害或肾小动脉硬化症; 伴有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的蛋白尿,见于类脂性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型以及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肾病综合征; 伴有高血压或其他器官动脉硬化表现的蛋白尿,见于肾小动脉硬化症;伴有尿路刺激征,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尿培养有致病菌的蛋白尿,见于普通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以及肾结核;妊娠期中出现的蛋白尿,若无高血压和水肿,尿蛋白量不多,则可能是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所造成的郁血性蛋白尿,若伴有高血压和明显水肿者,则常常是妊娠肾病的表现,应积极处理;若蛋白尿出现在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就应想到肾小球毛细血管间硬化症的可能;伴同氨基酸尿,葡萄糖尿和大量磷酸盐尿的蛋白尿,多为先天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脑-眼-肾(Lowe)综合征,或者是药物(镇痛药、过期四环素、多粘菌素、二性霉素B)、重金属(汞、金、镉等)所致的肾小管损害; 肾区接受过X线照射治疗后出现的蛋白尿,应想到放射性肾炎;若能证实尿有凝溶蛋白、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则多发性骨髓病、血红蛋白尿或肌红蛋白尿的诊断即可确立;罕见的肾脏淀粉样变所致的蛋白尿,因同时兼有其他器官淀粉样变表现,必要时可作直肠或口腔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来帮助诊断;遗传性肾炎有家族史,而且多数伴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可助诊断。

☚ 夜尿   尿色异常 ☛

蛋白尿

蛋白尿

蛋白尿系指临床常规尿蛋白检查呈阳性者,即尿内蛋白质含量增多,超过正常范围(每日>150mg或10~20mg/dl)。血浆蛋白成分出现于尿中的有关因素,主要有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正常肾滤过膜只能滤过血浆中一些小分子的蛋白质,如肌红蛋白、溶菌酶、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及少量免疫球蛋白的轻链。白蛋白分子量较大(69,000),只有少量被滤过。免疫球蛋白(IgG、IgM) 及α2巨球蛋白更难通过。据估计正常人肾小球滤液(原尿)中每天的蛋白质总量约为2~4g,但绝大部分(95%以上) 又被肾小管重吸收,因此尿中蛋白质的排泄量极微。健康成人每日排泄尿蛋白仅40~80mg,故常规定性检查阴性。
尿中蛋白量的增加可出现于下列情况:
❶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使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增多,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即构成蛋白尿。凡能引起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如各类肾小球疾病、肾血管病变、肾淀粉样变、糖尿病性肾病以及肾脏的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等所致的蛋白尿均属于此。其特点是以白蛋白为主 (也包括一些球蛋白)。
❷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管功能缺陷时,虽然从肾小球滤出的蛋白质数量并未增加,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尿中蛋白质超过正常。各种先天性代谢缺陷,如Fanconi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或后天性肾小管损伤如慢性镉中毒、镇痛药肾病、间质性肾炎、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等所致的蛋白尿均属于此类。但单纯的肾小管性蛋白尿,每日含量不超过1.5g,且尿中增加的主要成分是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如溶菌酶及β2微球蛋白。
❸溢出性蛋白尿: 又称肾前性蛋白尿。血中有异常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的轻链或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这些分子量小的蛋白质,可经肾小球滤出; 而且溢出量过多,肾小管不能完全将其吸收,因而产生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的凝溶蛋白尿及溶血时出现的血红蛋白尿即属于此。决定肾前性蛋白尿的因素包括异常血浆蛋白分子的大小、形态及电荷; 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蛋白质的能力。
❹分泌性蛋白尿: 肾组织本身可分泌含蛋白的物质进入尿中。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包括髓襻、近端小管及集合管细胞)分泌一种T-H蛋白,每日排出量约为10~140mg (平均2.5mg/dl),这种蛋白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尿中均会增加。另外,正常尿液中也含有少量IgA (90%属分泌性IgA),在肾小管-间质性炎症、肿瘤时,含蛋白的分泌物亦会进入尿中,由这些原因引起的蛋白尿,称分泌性蛋白尿。
❺组织蛋白尿: 正常尿中只有很少量的可溶性组织分解代谢产物,属于小分子量蛋白或肽。这些蛋白在患病时可增加。临床上所见蛋白尿主要是上述前两类,在具体病例中往往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蛋白尿。发病机理,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后期即同时存在着肾小球及肾小管损害,这时蛋白尿的性质可以同时反映肾小球性和肾小管性两种发病机理的特点。
在肾脏病的诊断中,对蛋白尿应观察以下几方面:
(1) 蛋白尿的动态变化: 持续性蛋白尿通常意味着肾实质损害,即使未见到其它肾脏病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也不能忽视。间歇性蛋白尿则有可能是功能性或直立性蛋白尿,但也可能是病理的。
(2) 尿蛋白的量:
❶重度蛋白尿(每日>3.5g)提示肾小球通透性明显增加,见于肾小球疾病。单纯肾小管疾病不致引起重度蛋白尿。
❷轻度蛋白尿(每日<1.0g)见于功能性蛋白尿(如直立性蛋白尿等),间质性病变为主的肾脏病,肾小动脉硬化,隐匿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恢复期等。
❸中度蛋白尿(每日1.0~3.5g) 包括的病因范围甚广,除各种肾小球疾病外,严重的肾间质性疾病及其它弥漫性肾脏疾病均可出现中度蛋白尿。应该指出,蛋白尿虽然是肾脏病的一项常见表现,但有一些肾实质疾病却可没有蛋白尿。蛋白尿的多少也不能反映肾脏病的严重程度。在同一患者,当蛋白尿由多变少时既可反映肾脏病变有所改善; 但也可能是由于大部分肾小球已发生纤维化,滤过的蛋白质减少,而其肾功能却日趋恶化。
(3) 蛋白尿的选择性: 当肾小球受损较轻时,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滤出; 当肾小球损伤严重时,则大分子量蛋白亦出现于尿中。前者尿中只有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小分子蛋白质,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后者尿中大、小分子蛋白质均出现故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蛋白尿选择性的估计,临床上一般有三种方法:
❶测定尿中γ球蛋白和白蛋白的比值,此比值<10%为选择性蛋白尿,>50%为非选择性蛋白尿。此法比较简单,但不够精确。
❷测定IgG清除率与转铁蛋白清除率的比值,此比值<0.2者为选择性蛋白尿,>0.3者属非选择性蛋白尿。
❸测定尿中二种大小悬殊的蛋白质 (如转铁蛋白与IgM或α2巨球蛋白),以其相对清除率对数与其分子量对数绘制的斜率θ角来表示。θ>67°为高度选择性,54~67°为一般选择性,<54°为非选择性。此法比较精确,但操作较复杂。在肾病综合征中选择性蛋白尿显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对激素反应亦好。大多见于微小病变和膜性肾病早期。非选择性蛋白尿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激素反应亦差。大多见于增殖性、膜增殖性、膜性肾病的晚期和继发于全身疾病的蛋白尿。
❹亦可用盘状电泳。尿蛋白盘状电泳是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 将尿蛋白按其分子量大小顺序分为不同组分,因而可了解尿蛋白主要为低分子、中分子、高分子或混合性蛋白尿。通过此测定可估计尿蛋白的选择性和用来鉴别肾脏病变在肾小球还是在肾小管。肾小球病变常见中分子以上的蛋白尿,肾小管病变常见中分子以下的蛋白尿,肾小球与肾小管同时有病变见混合性蛋白尿。
(4) 尿的特殊蛋白质: 尿蛋白中除白蛋白以外还可含有很多特殊的蛋白质成分如T-H蛋白,凝溶蛋白,免疫球蛋白的片段(重链、轻链……)以及组织蛋白及酶等,这些蛋白含量虽然较微但根据其本质不同,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所帮助。
粘蛋白: 当尿路有炎症时,粘蛋白的分泌量增加,这时尿加醋酸后(不加热)就出现沉淀,但若不加酸化,而仅将尿液煮沸,则不起混浊。
T-H糖蛋白: 它与尿粘蛋白很相似,但是否为同一物质尚有争论,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天分泌的T-H蛋白为单体,分子量为7×106,但在尿中则常以四聚体形式存在,其分子量为28×106。T-H蛋白是透明管型的基质,它具有特殊的理化特性,在pH≤5的酸性溶液或含氯离子较高的溶液中,粘滞度增加,蛋白分子聚集呈胶质性状,在小管中形成透明管型。在碱性尿液中或多尿、尿液稀释的情况下,这种蛋白就液化而不易形成胶状管型。最近根据T-H蛋白的生化特性和形态学的研究,认为这种蛋白质与某些细胞表面糖蛋白抗原有免疫交叉反应,故近来已将T-H蛋白视为某些肾脏疾病的病原的一部分,而受到进一步重视。
凝溶蛋白: 这种蛋白的特点是当加醋酸酸化的尿加热到60℃时,出现混浊、凝块; 而继续加热至沸点,则凝块又完全消失,稍冷却后混浊再出现,冷至40℃以下时,又完全消失,故称凝溶蛋白。尿中这种蛋白质的出现有助于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由于骨髓瘤时异常浆细胞产生异常的免疫球蛋白片段,目前多用免疫电泳法测定。轻链蛋白: 存在于免疫球蛋白中的轻多肽链即轻链蛋白,分Kappa(κ)型和Lambda(λ)型。正常人淋巴细胞或浆细胞产生的轻链数量几乎和重链相当,仅稍多于重链,故当轻链与重链搭配组成免疫球蛋白后,仅有极少量的轻链游离在血清内或溢入尿中 (正常浓缩尿中含量为5~10μg/ml),但当在肾脏疾病,单株丙球蛋白病、轻链病或非单株丙球蛋白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则尿中轻链蛋白排量均可增加。在IgG型多发性骨髓瘤,约3/4的病人有轻链合成过多,或为重链合成受到抑制,这使轻、重链之间不平衡,轻链过剩,就可从肾脏溢出使尿中排量增加,故尿中检到轻链的单体或双体均有助于骨髓瘤的诊断。又如狼疮性肾炎的活动期,有时亦可见尿轻链排量增加,治疗后尿中轻链蛋白又转正常。当狼疮性肾炎患者血中C1q、CH50下降,再加尿轻链蛋白显著增高,应认为是其恶化的预兆。
β2-微球蛋白(β2-m):分子量为11,800,含有100个氨基酸残基。它广泛存在于血浆、尿、脑脊液、唾液及初乳中。目前有放射免疫测定法、间接单向免疫凝胶扩散法,及火箭电泳测定法。前一种方法敏感度高,重复性好,但设备条件要求高,不如后二种简便易推广。β2-m血清正常值为1.00±0.46μg/ml,β2-m肾清除率每分钟为22~62ml,β2-m清除率/白蛋白肾清除率为100~300。β2-m为一小分子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容易通过肾小球,但在肾小管中几乎完全被吸收和同化。在慢性镉中毒等肾小管性病变时,则尿中β2-m含量增加,β2-m清除率和β2-m清除率/白蛋白清除率的比值升高。在急性肾炎、慢性肾炎以及肾病综合征等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肾脏病,当尿蛋白的成分以白蛋白为主时,尿中β2-m含量和β2-m清除率正常或仅轻度升高,而β2-m清除率/白蛋白清除率的比值则降低。因此尿中β2-m浓度测定有助于鉴别肾小管性蛋白尿和肾小球性蛋白尿。
组织蛋白: 正常尿中有一些可溶性的组织分解代谢产物,但含量很少,当中毒、缺血、炎症或新生物引起组织坏死时含量可增加。如肾小球肾炎时可测得肾小球基膜抗原,横纹肌损伤时可查到肌红蛋白,体内有新生物如膀胱癌、黑色素肉瘤时,可查到与肿瘤有关的特异抗原物质,病毒感染后有时在尿中可找到DNA复制转录生成的 “宿主”蛋白等,依据这些组织蛋白的特殊抗原性,可用于辅助临床诊断。

☚ 肾性高血压   功能性蛋白尿 ☛
000167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