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六师 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反婆罗门教正统思想的六派代表人物。 佛陀称他们为“六师外道”,谓其学说非佛教的正道,而是“邪说”,故贬为“外道”。 据巴利文《沙门果经》记载,这六派代表人物是:(1)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sakambalim),为古印度唯物主义顺世论的先驱之一。认为世界由地、水、风、火四种物质元素组成;意识是四种元素以特殊方式结合而生;人死之后元素分解,不存在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既没有天堂也没有来世,坚决反对因果报应、轮回解脱和祭祀万能的学说。(2)尼乾子·若提子(Niga n t ha Natāpulla),原名筏驮摩那(Vardhamāna),为古印度耆那教的创始人,提倡七谛说(见耆那教)。 (3)富兰那·迦叶(Pura na Kassapa),为道德否定论者,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和消亡均是偶然因素,善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不过因社会习俗而得名,否定人的行为在道义上所造成的影响。提出人不因布施、祭祀而得福报,也不因残害生命、取非所与、劫盗掠夺而有恶报。 故佛教称之为“无因无缘论”。(4)婆浮陀·迦旃那(Pakudha kaccāyana),他认为宇宙万物由永恒不变的七种原素组成,它们是地、水、火、风、苦、乐、灵魂。 元素之间毫无联系,各自独立存在,因此以利剑穿身不会使之丧生。 佛教称之为“七士身论”,即七种元素说。 (5)末伽梨·拘舍罗(Makkhali Gosāla),为古印度“邪命外道”的创始人。认为宇宙和一切有生命的物类均由灵魂、地、水、风、火、虚空、得、失、苦、乐、生、死十二种元素组成。 任何人不论贤愚,均受命运所支配,个人意志在轮回过程中不起任何作用,决不因精进而少受苦,也不因懈怠而减少福,轮回的过程犹如在高山上抛线球,线尽才会终止,故也称为“宿命论”。(6)散若耶·毗罗梨子(Sayaya Belatthiputta),为不可知论者,佛教称他是“难以捕捉的鳝鱼”。他对当时各派宗教哲学所争论的问题,如有无他世?有无鬼神?有无善恶因果报应等,一概不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唯恐回答有误,造成妄语之过,死后不得升天。六师外道的学说在汉译佛经中多有记载,如《长阿含·沙门果经》、《寂志果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三等,但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六师的形象在中国佛教文学、雕塑和绘画中也有描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