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蚕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蚕病mulberry silkworm diseases由传染性微生物、寄生虫、理化因素、生理障碍以及遗传致死等引起的各种桑蚕病害的总称。 中国蚕病研究史 早在秦汉时代的医药文献《神农本草经》 中有“白僵蚕,味咸”的说法。宋朝苏东坡的《物类相感志》中,有“苍绳叮蚕则生虫”的记述。《陈旉农书·蚕桑叙》 中描述了僵病、脓病和空头病的症状及其同环境因素的关系。元代司农司所编《农桑辑要》 (1273年)中,记载有微粒子病的症状,还述及类似桑蚕细菌病的症状及其同桑叶品质的关系。清代仲昴庭对沈练《广蚕桑说》加以补充而成的《广蚕桑说辑补》 (1875年)中,提出了隔离淘汰病蚕的预防方法。蒯德模的《桑蚕实际》 (1872年)中述及蚕病的24种症状。陈启沅《广东蚕桑谱》(1877年)中,全面叙述了华南蚕区7种主要蚕病的症状、病因、危害及防治方法。1898年,浙江杭州创办的蚕学馆开始应用显微镜检验微粒子病。1928~1929年,江苏省蚕丝试验场和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蚕桑系先后开设蚕病研究课题。1951年成立华东蚕业研究所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开展僵病和脓病的防治研究,1956年开始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研究,1959年用实验证明空头性软化病的病原为颗粒病毒。与此同时,中国20多个省(区)先后成立蚕业研究所,设立蚕病研究室(组),承担各项蚕病应用研究任务,初步形成了中国全国蚕病研究网。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以及各有关大专院校也开展蚕病基础理论的研究。1959年和1979年先后在江苏镇江和广西南宁召开了中国全国性的蚕病座谈会,总结交流了蚕病科学研究经验与成果,讨论了蚕病研究的方向与任务。近半个世纪以来,蚕病学家曹诒孙、姜白名等,为中国蚕病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外蚕病研究进展 在国外昆虫病理学领域中,蚕病研究占有重要位置。1527年,意大利维达(Vida,M.H)曾叙述了类似核型多角体病的症状。1808年,法国尼斯坦(Nysten,P.H)综述了各种蚕病的症状,发表了蚕病学著作。1834年,意大利巴希(Bassi,A)通过实验证明白僵病菌是蚕病的一种病原。1856年,意大利梅斯特利(Maestri,A.)和柯纳利阿(Cornalia,E.)发现病蚕体内存有独立的多角体粒状物,至1920年才确认这种蚕病是由病毒引起的。1865~1870年,法国巴斯德(Pasteur,L)从事蚕微粒子病的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把养蚕业从微粒子病的为害中拯救出来。此后,在他从事蚕病研究的30年间,还确立了蚕软化病病源的微生物学说。1901年,日本石渡繁胤从软化病蚕中分离出卒倒病菌。1924年,日本工藤六三郎发表了桑蚕微孢子虫的著作。1934年,日本石森直人发现了质型多角体病。近50年间,日本蚕病研究进展较快,比较优秀的蚕病研究成果项目有: 桑蚕软化病的细菌学研究(千贺崎义香1945),桑、蚕的丝状菌病(青木 清1947),桑蚕微粒子病病原体及其检查法 (大岛 格1951),桑蚕的脓病(石森直人1951),蚕的病毒病研究(石森直人1956),桑蚕的曲霉病研究 (门平润一郎1956),桑蚕及其他昆虫病毒病的诱发及病毒干涉研究(有贺久雄1963),蚕的病毒病的感染病理 (鲇沢启夫1968),病毒性软化病的一系列研究(山崎寿1969),蚕病毒性软化病的感染病理与宿主抗性研究 (渡部仁1972),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性状及增殖 (川濑茂实1973),以及蚕质型多角体病毒变异株系的研究 (山口邦友1979)等,这些成果分别获得“日本农学赏”和“日本蚕丝学赏”。80年代以来,苏联、印度、法国、英国、波兰、美国、泰国和埃及等国有关大学和研究所,也开展蚕病研究工作。 蚕病分布及为害 各种主要的传染性蚕病,如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微粒子病等,在世界各地蚕区一般均有发生,其发病程度因该地区气候条件,防病工作以及养蚕技术和饲养品种等而异。为害较大的蚕病有质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卒倒病、真菌病、细菌性胃肠病和多化性蝇蛆病等。农药中毒和工业废气中毒在各地蚕区也屡有发生,这同蚕区附近粮食作物区经常施用农药以及砖瓦厂、工厂排出氟化物等有害气体有密切关系。寄生虫病的地区分布较为特殊, 如䖮蛆蝇病和姬䖮蛆蝇病主要发生在日本,多化性蝇蛆病在中国、印度、泰国等地发生,虱螨病则在靠近棉区的蚕区发生较多。机械性损伤和天敌食害在养蚕生产中屡见不鲜,但为害不大。生理性病害和遗传性病害为数不多。不同饲养季节发生的蚕病也有差别,春期一般以发生核型多角体病、细菌病和䖮蛆蝇病为多,夏秋期则以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以及多化性蝇蛆病为多。多雨湿重季节还常发生曲霉病、白僵病等各种真菌病和细菌性胃肠病。微粒子病的发生一般同蚕种患病率以及蚕区受微粒子病孢子污染程度密切关联。凡是发放无病蚕种以及蚕区受微粒子病孢子污染程度甚微的地区,如日本和中国江苏、浙江等地蚕区,消毒防病工作彻底,微粒子病可控制不发生或极少发生;但在中国南部、印度南部以及东南亚等地蚕区,由于全年多次连续养蚕,病原容易扩散,防病不严,微粒子病仍有较大危害。在气候适宜,养蚕技术较为先进的日本、朝鲜和中国中部蚕区,蚕病为害程度较低,春蚕期比夏秋期发病更少;但在热带、亚热带多次养蚕地区,除春蚕期发病较低外,夏秋蚕期发病率较高,一般为10~20%。蚕病威胁养蚕生产,减少收成,降低蚕茧产量。 蚕病发生的因素 蚕病首先是由致病因素直接引起的。非寄生性蚕病的致病因素有农药与有害物质中毒、昆虫螫伤以及机械创伤,生理障碍和天敌食害等。寄生虫病的致病因素为蝇蛆、虱螨和线虫等。传染性蚕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各种致病性病原,其发病程度因病原侵染的数量而异。桑蚕感染病原的数量多,发病病程就加快,病情也重。蚕病发生的程度同蚕体强健度有关,明显的例子是桑蚕品种抗病力的差异性,品种的抗病机能同蚕体的生物防御体系密切相关。蚕病发生程度还同养蚕环境条件和技术处理有关,蚕体在少量病原感染的情况下,如果在饲养期间给予合适的温湿度和气流以及丰富优质的营养条件,并且给予合理的养蚕技术处理,增强蚕体的健康程度,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蚕病的传染 蚕病传染的途径因蚕病种类而异。各种病毒病、微粒子病、卒倒病和细菌性胃肠病为经口食下传染,各种真菌病为经皮传染、败血病为表皮创伤传染,微粒子病还可通过蚕卵传给下代(胚种传染)。各种病原侵入蚕体内寄生增殖的组织部位也不尽相同。核型多角体病毒主要在血球脂肪等细胞核内增殖,质型多角体病毒主要在中肠圆筒形细胞质中增殖,败血病细菌在蚕体血液中增殖,胃肠病细菌则在肠道内增殖,微粒子病病原可在蚕体内几乎所有的组织器官中寄生增殖,真菌病菌丝增殖可布满蚕体全身。病原在蚕体内增殖的后果,是被感染的细胞遭到破坏,有关组织器官溃坏,蚕体代谢生理受到障碍而至停顿,最终使蚕体死亡。从病原入侵到蚕体死亡的整个病程,各种蚕病不同。卒倒病和败血病的病程较短,细菌性胃肠病的病程稍长一些。在真菌病中,以曲霉病为最短,白僵病较长,绿僵病更长一些。各种病毒性蚕病的病程一般为5~10日。微粒子病病程较长。病原通过病蚕粪液和病尸体向外界扩散,成为以后蚕病发生的传染源。蚕沙坑、蚕室地面、养蚕地坑以及上蔟场所是病原集中的地方,病原借助人畜的活动和风雨,广为传播,并通过桑叶或空气尘埃附载重新进入蚕室蚕座内,造成病原再次侵染蚕体的机会。在同一批蚕中,也可通过蚕座内传染,使病蚕排出的病原体传染给健康蚕,导致蚕病的发生。 蚕病的鉴别和诊断 有些蚕病可以通过特异症状进行肉眼鉴别,但诊断的依据必需检验其病原的存在,细菌、真菌、多角体病毒以及微孢子虫等可用600倍显微镜检验,颗粒病毒(如软化病病毒和浓核病毒)则可用血清学诊断或电子显微镜检验。各种主要蚕病的鉴别和诊断依据如下: 核型多角体病 蚕体肿胀,环节隆起,血液乳白,显微镜检出有大量六角形多角体。 质型多角体病 中肠呈乳白脓肿病变,镜检有大量六角形多角体。 病毒性软化病 蚕体前半身透明,中肠内无桑,充满黄色胃液,血清学诊断为阳性或电镜检出有球形颗粒病毒。 败血病 死蚕体很快变为黑、红、紫等色,镜检有大量杆菌等。 卒倒病 食桑突然停顿,不久侧倒死亡,尸体变黑,镜检有苏芸金杆菌。 细菌性胃肠病 蚕粪软而不正常,呈链球状或下痢,镜检有链球菌、球菌等。 白僵病 病蚕体节间生出白菌丝,而后布满全身,尸体僵硬,镜检有白僵菌。 曲霉病 病蚕体皮紧张而有光泽,体色暗褐,严重时小蚕眠起大量死亡,镜检有曲霉菌。 微粒子病 5龄盛食期丝腺上有乳白脓疮病变,镜检有大量椭圆形微粒子孢子。 蚕病silkworm diseases蚕在饲养过程中,因受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昆虫和虱螨、理化因素、生理障碍以及遗传致死等因子影响所引起蚕的各种病害的总称。对养蚕生产为害较大的蚕病是病毒病、真菌病,其次是细菌病、多化性蝇蛆病;在特定条件下农药与工厂废气(氟化物)中毒也是重要的病种。 蚕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