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虚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虚肿5400浮肿。吴语。上海崇明〖〗。
肿胀

肿胀

肿(焮肿) 膀(青紫烂~) 胀(烂~)
肌肉肿胀:臃(臃肿)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包(手起个~)
皮表小肿块,小疙瘩:
脚肿:膇 瘇
因细胞间或浆膜腔中液体积聚而表现为皮肤按之下陷的一种症状:水肿 浮肿
人体因水分运化失调而造成的肌肤浮肿现象:虚肿
人体内脂肪异常增多的现象:虚胖
由于局部血管扩张及血液过多而引起的一部分皮肤的发红肿胀:红肿 焮红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或郁血充血而体积增大:肿胀)

☚ 呕吐   血症 ☛

虚肿

病证名。指水肿病属虚者。见《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多因平日身心操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病起于渐。《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阴证多寒,寒证多虚。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者为虚;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为虚;色悴声短为虚。治宜温补脾肾为主。用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方。虚肿有脾虚身肿、肝肾虚肿、肺虚身肿等。详各条。

虚肿

伴有全身虚寒症状的水肿。原因多属阳气衰微。表现为先有皮肤水肿,后有腹部胀满,兼有身倦无力、面色㿠白、语声低沉、四肢畏寒、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脉细无力等症。多见于某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甲状腺机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低蛋白血症等。

虚肿xū zhǒng

《本草纲目》主治第3卷诸肿(4)。病证名。指水肿病属虚者。见《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多因平日身心操劳,或酒色过度,日积月累,病起于渐。《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阴证多寒,寒证多虚。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者为虚;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为虚;色憔悴声短为虚。治宜温补脾肾为主。用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方。虚肿有脾虚身肿、肝肾虚肿、肺虚身肿等。

虚肿xūzhǒng

病症名。水肿病属虚者。多因平日身心操劳, 或酒色过度, 日积月累,病起于渐。《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阴证多寒, 寒证多虚。先肿于外而后胀于里者为虚,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为虚。治宜温补脾肾为主。用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真武汤等方。虚肿有脾虚身肿、肝肾虚肿、肺虚身肿等。

虚肿

虚肿

虚肿是指表现为虚证的肿病。虚肿见于《诸病源候论》。虚肿大多病势缓慢,面目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难复,或水肿先见于下肢,并有腰脊痠楚,畏寒肢冷,脘胀,便溏等症。
虚肿多因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诸病源候论·水通身肿候》:“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肾虚不能宣通水气,脾虚又不能制水,故水气盈溢,渗液皮肤,流遍四支,所以通身肿也。”因此,治疗时多以健脾温肾利水为法。临床上常见的有脾虚水肿和肾虚水肿两类。
(1)脾虚水肿: 症见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四肢倦怠,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是由于劳倦伤脾,或大病之后,或久泻之后,或饥饱失调,致脾气日渐亏损,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失司,脾虚则水液停聚不行,泛滥横溢而成水肿。治宜健脾利水,方用实脾饮为主方。方中用白术、甘草、大枣实脾补虚,使土能制水;干姜、附子、草果温中祛寒,可扶阳抑阴;大腹子、厚朴、木香、木瓜行气导水,使气行湿化;茯苓淡渗利水,合用能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如水湿过重,可加入桂枝、猪苓、泽泻,以助膀胱之气化而利小便。便溏者去大腹子。气虚息短者,可加入参以补元气。
尚有一种脾虚浮肿,由于较长时期的饮食失调。或营养不足,损及脾胃而起。症见遍身浮肿,晨起则头面较甚,劳动则下肢肿胀,能食而疲软乏力,大便如常,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象软弱。本病因脾虚气失舒展,湿滞为肿,与上述水肿不同。治宜健脾化湿。不宜分利,可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当归、红枣、赤小豆为方。
《金匮要略》又有“水分”之名,该书《水气病脉证并治》说:“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症见心下坚大,胃纳呆滞,经闭等。治以健脾利水为主,兼以调经。如《证治汇补·水肿》所说:“水分者,中州停湿,心下坚大,病发于上,先水肿而后经断,治在中焦。”
此外,还有水土不服所引起的水肿,见于《诸病源侯论》。多因突然离开乡土,气候、环境、饮食习惯一时不能适应,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症见身体浮肿,或下利食减,胸中烦闷,气短气急等。《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不伏水土候》:“病之状,身体虚肿,或下利而不能食,烦满气上是也”。治宜健脾渗湿。方用胃苓汤加减。方中苍术、厚朴、大枣、甘草燥湿健脾;桂枝、猪苓、泽泻通阳利水;陈皮理气化湿;桑白皮、大腹皮下气行水;生姜皮辛散水气。
(2) 肾虚水肿: 症见全身水肿,腰腹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痛痠重,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黯或㿠白,舌胖质淡苔白,脉沉细尺弱。由于房室不节,精神过耗或久病体虚,肾气内伤,或素体肾虚所致。肾虚则开阖不利,膀胱气化失常,水液停积,泛滥横溢,形成水肿。治宜真武汤为主方。方中附子温肾阳,祛寒邪;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生姜温散水气;芍药和里,与附子同用能入阴破结,敛阴和阳。如虚寒过甚,可加胡芦巴、巴戟天、肉桂心等以温补肾阳。如喘息自汗,心悸不得卧,可加人参、炙甘草、五味子、煅牡蛎等以防喘脱。病久阳损及阴,见头晕,耳鸣,遗精,齿龈出血,舌红等症,可用大补元煎合济生肾气丸加减。
肾虚水肿和脾虚水肿在临床上往往同时出现,而称脾肾两虚水肿,因此临证时常以健脾和温肾两法同时并用,但必须区别脾虚和肾虚的主次,而有所侧重。
《素问·奇病论》有肾风一病,其症庞然如有水状,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或食少,脉大紧,此病在肾,亦属肾虚水肿的范畴。
《灵枢·水胀》篇又有肤胀一病。指因阳气不足,寒气留滞于皮肤之间而出现的肿胀。症见腹部膨大,叩之中空不实,身肿,皮厚,按其腹凹陷不起,腹色无异常变化等。《校注医醇賸义·水胀》认为:“此症由于内则宗气失守,虚气无归,外则寒气客于皮肤,遍身流窜,故腹大身肿而皮厚,但气为无形之邪,虽肿而不坚,按之则气散而不能骤起。”并提出“扶正去寒,理气化浊”的治法,方用祛寒建中汤。以白术、茯苓、附子、生姜、大枣温阳散寒,健脾利水;广陈皮、厚朴、枳壳、白蔻仁、木香理气化浊;当归、白芍养血活血。

☚ 阴水   实肿 ☛

虚肿

puffy

虚肿胖pàngxū zhǒng

astheniaedema; deficiency-edema; puffiness;drops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