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也是有别于话剧的一种表现方法。戏曲要在有限的舞台时空内表现无限的生活时空,所以选择了“虚拟”这一手法,以虚代实,以假代真,灵活自由,表现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想像力。虚拟在戏曲舞台上是无处不见的。
首先是舞台时空的虚拟,在戏曲舞台上,时间和空间都是灵活的,非固定的。就时间上而言,如《文昭关》 中伍子胥的几段唱,台上十几分钟,而代表的却是漫漫长夜。如《赵氏孤儿》拷打公孙杵臼一场和魏绛鞭打程婴一场紧紧相连,而表现的却是15年之隔。戏曲的时间是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没有限制。戏曲的空间更为灵活,演员跑个圆场,便代表行了很长的路,已从一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戏谚云 “三五步走遍天下”是也。戏曲的舞台时空全是假定的,假定的目的即为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再有就是舞台人物行为、行动的虚拟。如睡觉坐卧、梳洗吃喝;开门闭门,上下楼阁;登城爬山、涉水过河;划船坐轿,骑马乘车;赶牛放羊,垂钓捕捉;观鱼闻花,喂鸡作活;书写绘画,摸黑打火……等行为都是虚拟的,大都是用舞蹈化、节奏化的手法表现生活中动作的样子,而动作的对象却被全部或部分虚化了。如扑蝶,只有用扇子捕捉的动作,台上却没有蝴蝶;如饮酒,只有手持酒杯吃酒的动作,杯内却酒水全无;如行船,只有手拿船桨摇摆的动作,台上却无水无船。所有虚掉的一切,都是由演员用动作引导、在观众的想像中出现的。所以,虚拟的成功使用,是需要台上演员同台下观众的默契配合。
此外,还有地理环境的虚拟。戏曲表演的场景,包括了人世间可能有的所有地点,也包括了人世间不可能有的仙宫、地府,所有这一切在舞台上都是虚化的。再现是借助于演员的表演,它能使空荡荡的舞台具体化,或为金銮宝殿(如《贺后骂殿》)、或为阴曹地府(如《探阴山》)或为破瓦寒窑(如《平贵别窑》);或为相府花园(如《游园惊梦》)。同样,场景的转换,也借助于演员的表演,所谓“移步换景”是也。生活中,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等自然现象,也是用虚拟的手法,借助演员的表演再现给观众的(当然有时也需要借助音响)。这样,戏曲的表演除了担负叙述故事,表现人物的任务外,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即交代环境。这是和早期戏曲表演条件的简陋有很大的关系,但也表明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戏曲艺术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