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虚实辨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虚实辨证

指以虚实的理论为指导,分析疾病状态下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即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参见八纲、八纲辨证等条。

虚实辨证xūshíbiànzhèng

以虚实的理论为指导, 分析疾病状态下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 即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参见八纲、八纲辨证等条。

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

虚与实,是指正邪盛衰的两个方面,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辨证,即是根据某些临床表现来分析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实证,即是病邪壅盛而正气未虚,正邪斗争激烈所表现的证候。虚证,即是正气虚衰,机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所表现的证候。
病证有虚实之分,而虚实又与表里寒热相互联系,故其证候表现亦较复杂,在辨证过程中,必须注意其证候的“夹杂”、“转化”和虚实证候的真假等。
虚证
虚,有阴、阳、气、血等虚损之不同区分,但凡属虚证,皆为人体正气不足之表现。虽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正与邪,虚与实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临床亦不少见纯属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证候,至于邪气的有无或盛衰,则又当临证具体分析。
临床虚证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且亦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因此,虚证基本上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四种证候,这些虚证亦多体现为某些脏腑功能的减退,如心阴虚、肝血虚、肾阳虚、肺气虚等,所以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不能毫无分辨地一概而论。
虚证常见的症状有: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糜,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方面因素,但以后天失于调养为主,如饮食失调,素体虚弱;七情、劳倦,内伤脏腑气血;房室过度,耗散肾脏元真;或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等,均可形成虚证。阳气虚损,失其温运固摄之能,故可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自汗,二便失禁。阴血亏耗,阴不制阳,失其濡养滋润作用,呈现虚性亢奋之象,故见五心烦热,盗汗心悸,面色萎黄等症。气血两虚,经脉既不能充盛,血行又失其鼓动之力,故脉见虚而无力。阳虚不能蒸化水津,阴亏无以滋养上承,故见舌上少苔或无苔。
气虚与阳虚,虽均为阳气不足,其临床表现亦较相似,但阳虚则有明显的虚寒之象。而气虚则属单纯的机能衰减,虚寒之象多不明显。血虚是血液亏损,既可伴有气虚(即气血两虚),又可与阴虚同时并见(阴血亏损)。而阴虚则是指阴液的不足,且往往伴见燥热内生之征象,临床尤当详辨。

气虚与阳虚、血虚与阴虚鉴别表


证候共有症状鉴别症状
气虚面色㿠白或苍
白,神疲乏力,自
汗懒言,声低,纳
食不化,舌淡胖
气短乏力,动则气急等症明显,或
见大便溏薄,或见小便余沥失禁,
脉濡
阳虚畏寒,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青
紫,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色
青紫,脉迟
血虚消瘦,眩晕,目花
失眠,心悸,舌上
少苔,脉细
面色淡白或萎黄,指甲色白,手
足麻木,舌质淡
阴虚面红潮热,五心烦热,口干咽燥,
盗汗遗精,舌质红绛,或有裂纹,
或苔剥,或舌光无苔,脉细数

实证
指邪气过盛所反映的一类证候,一般来讲,实证虽属邪盛,但正气尚未至亏损程度,犹能奋起而进行抵抗,故实证往往表示邪正斗争处于激烈阶段。
临床由于病邪性质不同,病邪侵犯机体部位不同,故各种不同的实证,其临床表现亦不一致。主要症状有发热,腹部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实证的形成,一般有两方面原因: 一为外邪侵袭人体。一为由于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宿食、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蓄积停留于体内所致。邪气过盛,正气奋起而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邪扰心神,故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见胸闷,喘息气粗。痰湿不化,阻滞气道,故痰涎壅盛。实邪积于肠胃,阻滞肠腑不通,故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水湿内停,气化不行,故小便不利。正邪相争,气血涌盛,搏击于血脉,故脉盛而有力。湿热蒸腾,故舌苔多见厚腻。关于实证与虚证可作对比的主要症状,其鉴别如下表(表在左中)。
虚证与实证的相互关系 虚证与实证,虽有正气不足与邪气过盛的本质区别,但邪正虚实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亦有“夹杂”、“转化”和“真假”的复杂情况。
虚实夹杂 指同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存在着正虚与邪实两方面的病证,即为虚实夹杂证候。例如咳嗽病人,咯痰粘稠,胸满喘嗽,舌苔黄腻为实,但又见呼吸浅短,动则气急之虚象,则说明既有痰热壅肺的实证,又有肺气不足的虚证。又如瘀血内阻病人,既可出现腹部痞块等实证,又可同时出现形体消瘦,肌肤甲错,目眶暗黑等阴血不足之虚证。
临床所见,虚实夹杂证候,有实中夹虚而以实证为主者; 有虚中夹实而以虚证为主者,亦有虚实并重者,应辨清其主次关系。
虚实转化 指临床上正虚和邪盛证候,可因一定的条件发生相互转化,一般有实证转虚和因虚致实两种情况。
实证转虚: 指病变本为实证,但因失治、误治等原因,以致病程迁延,虽邪气渐去,而正气亦大伤,则渐成虚损之证。如高热,烦渴,汗出,脉大之实热证,由于治疗失当,导致津气耗损,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弱少气,舌上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无力等症,则系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 指病变本为虚证,但由于正气不足,脏腑机能减退,不能布化,以致产生病理性实邪,形成实证,谓之因虚致实,或称虚中挟实。如脾肺气虚,运化失职,宣降失常,从而出现痰饮或水湿等实邪,则为因虚致实之证。又如老年人气虚或产后失血过多,气虚则肠胃传导无力,血亏则津枯肠燥,均可见大便秘结之实证,亦属因虚致实。
虚实真假 临床上虚证或实证还会发生真假疑似之情况,即前人所说的“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辨证时尤当注意。
真实假虚: 指病变本为实证,但由于热结肠胃,痰食壅滞,大积大聚等病变,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畅达,因而出现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脉象沉迟或伏等虚证征象。然经观察,则患者语声高亢,气粗,脉沉迟但按之有力,即说明内在的痰食热结,是病变的真正本质,而其虚象则是假象。
真虚假实: 指病变本为虚证,但由于内脏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满,腹胀,腹痛,脉弦等类似实证征象。但经观察,则发现病人腹虽胀满,却时有缓解,而非持续不减;腹虽痛,却不拒按,反而按则痛减;脉虽弦,重按却无力。此即说明,气血不足,运化无力乃是病变的本质,而胀满或疼痛则是假象。

实证、虚证主要症状鉴别表


证候精神动态面 色发音语 言呼吸胸 腹脉象舌 苔
实证烦躁扬手掷足潮红烦而多言或谵语气粗痞硬、胀痛拒按有力厚腻
虚证萎糜踡卧喜静㿠白、苍白、淡
白或萎黄
少言郑声气短息微虚软或胀痛时减喜
无力少苔或舌光无苔

辨别虚实真假的要点,主要在于对脉、舌和症状的仔细审查,如脉的有神无神、有力无力、或浮或沉;舌苔的或老或嫩,久病还是新病,体质的强与弱等,均须详为分辨,方能透过各种假象,找出病变的本质。
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虚与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往往是通过表里寒热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多种证候。如表虚、表实、里虚(包括虚寒、虚热)、里实(包括寒实、实热)等。
表实、表虚 表实证,指外邪侵袭人体,卫阳汇集于肌表,正邪斗争,腠理闭密所出现的证候。在临床上除具有表证症状外,以无汗,头身痛,脉浮紧为其特点,多见于外感风寒之邪的表寒证。表虚证,有两种情况:一是指感受风邪而致的表证,以恶风,汗出,脉浮缓等为其特点。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袭表则营卫不和,腠理疏松所致,系与感受寒邪而致的无汗表实证相对而言。二是指虚人外感,如脾肺气虚,卫气不能固密,肌表疏松,经常自汗,易为外邪侵袭之表虚患者即是。
虚寒、寒实 虚寒证,多由体内阳虚阴盛生寒而成,又称为阳虚证。寒实证,则因寒邪过盛,困遏阳气所致。
虚热、实热 虚热证,泛指由于阴、阳、气、血、津液等不足而引起的虚性发热证候,但以体内阴虚所致者,临床最为多见。实热证,则多由热邪过盛,机能亢奋而形成。
☚ 寒热辨证   阴阳辨证 ☛

虚实辨证xū shí biàn zhèng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of asthenia and sthenia;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xcess anddeficienc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