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虚与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虚与实 虚与实古代诗学概念。它是在唐以后随着意象、意境等理论的发展而形成并日趋成熟的。唐诗僧皎然《诗议》:“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见《诗学指南》卷三)又宋李涂《文章精义》云:“庄子文章善用虚,以其虚而虚天下之实;太史公文字善用实,以其实而实天下之虚。”在中国古文论中,虚与实各具相对的独立内涵,又兼该历代艺术实践中创造的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丰富内容。同时,它还和有与无、心与物、形与神、情与景、空灵与质实等审美概念,存在着横向互渗的复杂关系。综合言之,虚与实的理论义蕴主要可分为文艺本原、艺术思维、符号载体三个层面。在中国古代,文艺本原论的最终依据是哲学本体论,在这个层面上,虚与实可以和有与无意思相通。“无”是指超越人的言、意、感觉之外的宇宙本体,或称为“道”,它是听之不闻,视之不见,搏之不得,无声无臭,无形无状的,永恒存在于一切之中。《老》《庄》中的“虚”、“无”即是。“有”则是指能够被人以言、意、感官所把握的形形色色的实理、实象。宋张载《正蒙·乾称篇下》云:“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不能为一,非尽性也。”清王夫之注云:“惟性则无无不有,无虚不实,有而不拘,实而不滞。”从本体论上探索了虚与实有辩证统一关系。这是艺术中“虚”与“实”的理论得以产生和开展的哲学根据。而前引皎然和李涂论“虚实”,则是进一步在艺术思维层面上展开论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内容和材料之所谓“实”,是指生活中真实发生或出现的人和事物。“虚”则指作家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清李渔云:“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闲情偶记·词曲部·审虚实》)文学家创作之时,应该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有无相生,虚实互用,艺术形象或意境才能具有典型化的意义,而无固定刻板的艺术模式。明屠隆《与友人论诗文》云:“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 ……杜若《秋兴》诸篇,托意深远;《画马行》诸作,神情横逸;直将播弄三才,鼓铸群品,安在其万景皆实?而李如《古风》数十首,感时托物慷慨沉著,安在其万景皆虚?”人称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写“实”圣手,但杜诗精神是“实”中有“虚”;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是设虚高人,但李诗微妙又在“虚”中涵“实”,经典作家作品,无不虚实辩证统一。“虚”有时又可指文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兴趣韵味;“实”则可指作品中描摹的景物。王夫之论情景,即与虚实相通(见《薑斋诗话》)。而在符号载体的层面上,虚与实主要又指各种不同的艺术技法。如虚写与实写,“实”指正面直接的铺陈描写,“虚”为间接侧面的渲染照应。而在语言艺术方面,“实”指实词,“虚”指虚词的运用。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实字多则意简而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他以为遣词用字,“惟虚字极难”。上述“虚”与“实”多层涵义,当自细辨。 ☚ 香草美人 动与静 ☛ 虚与实 《老子》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哲学中“有” 与 “无” 一对范畴,举车、器、室之 “有” 与“无”来说明 “有”“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但无形的东西也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却不为一般人觉察,故老子特地彰显 “无”的作用。就书法艺术而论,“有与无”沟通着 “虚与实”和 “黑与白”的艺术处理。王羲之 “实处就法,虚处藏神”,道出了书艺中虚实相生的妙理,也彰显出书艺中虚处的作用。而邓石如 “常计白以当黑”之论,揭示了书艺中虚白的重要作用。 虚实在运笔过程中的辩证关系便是指掌、腕肘、笔画之间的相互契合。清宋曹《书法约言》中说:运笔“有虚实”。清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作行草最贵虚实并见。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仅用实笔,又形滞笨,虚实并见,即虚实相生。书家秘诀:妙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生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这是虚实的辩证统一。 书体笔画也有虚实。沈曾植在《海日楼札丛·中实中虚》中也揭示过: “篆画中实,分画中虚,中实莫崇于周宣,而斯相沿其流为栉针; 中虚造端于史 《章》,而中郎极其致于波发。右军中近实,大令中近虚。”此可谓又一虚实之辩。 “潜虚半腹”,是释智果在《心成颂》中总结的又一法则。智果说:潜虚半腹,画稍粗于左,右亦须著,远近均匀,递相覆盖,放令右虚。“用”、“见”、“冈”、“月”字就应这样结构。 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中有“补空”一法,这是结体中又一虚实辩证法。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揭示此中虚与实的奥秘:补空,补其空处,使与完处相同,而得四满方正。又疏势不补,惟密势补之。疏势不补者,谓其势本疏而不整。密势补之者,所以完其神理。右军云“实处就法,虚处藏神”,故又不得以匀排为补空。宗白华又从深一层揭示出这一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他说: “此里说出了虚实相生的妙理,补空要注意 ‘虚处藏神’。补空不是取消虚处,而正是留出空处,而又在空处轻轻着笔,反而显示出虚处,因而气韵流动,空中传神。这是中国艺术创造里的一条重要的原理,贯通在许多其他艺术里。” (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这是刘熙载在《艺概》中对于古人草书空白处理的研究心得。草书中空白少,精神却不止于滞碍,而是充溢着郁勃之气,表现出悠远的韵味; 而俗书则往往着墨处紧密,空白稀少,阻碍气之流荡,韵味索然。草书中空白多,精神却不止于凋疏,仍能洋溢充沛。这尤如天地青山绿水间有亭翼然,虽独有一亭,却汇聚着天地之精蕴;又如蓝天背景下的几丝柳条上数只春鸟,虽仅数只,但却拥有天地间春天的气息! “运实为虚,实处俱灵; 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以章法之妙也。”此蒋骥在《续书法论》中的又一段书艺虚实间的妙言。他认为《玉版十三行》正是高明地把握了虚实关系,从而不仅是字内,而且是于字外显示出笔、意、势、力,可谓“章法第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但要者,便是有虚有实,虚实互用,辩证统一。 “内贵盈,外贵虚”,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曾记下这一诀。内部以充实为美,从而是一种真美,不是一种虚美。这种盈实便是以法的贯彻为核心,讲究质的实在、工夫的到家。而外部贵以虚为美,即是由内在的充实美而产生一种外露的精神、内貌的华彩! 如以王羲之的《兰亭序》观之,则便是 “内贵盈,外贵虚”的书艺美的典范。 “黑与白”的辩证关系是虚与实关系的一个方面,明乎虚与实,亦可明乎黑与白。 清包世臣 《艺舟双楫》载,完白山人(邓石如) 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就是说,将字里行间的虚空(白)处,当作实划(黑) 一样布置安排,务使二者相应。包世臣以之验六朝人书,则悉合。书艺中着墨处为黑,为字,为实,为有,此普通人之常识; 而书艺中无字处,即白处,空处,虚处,也就是字,此又非普通人所能识。“有点画处是点画,无点画处也是点画。有字处是字,无字处也是字。每字中点画有结构,无点画处也有结构。每篇中,有字处有结构,无字处亦有结构。” (陈康 《书学概论》) “计白当黑”,那么书法中的黑与白,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得其妙趣,溢其精神。白有字间之白,字外之白,行间之白,行外之白,在黑与黑、白与白、黑与白的错综关系的艺术处理中,书法作品有无穷的美感。从古代杰出的法书中,我们既可以从虚白处观赏到光的洒落、气的流荡、神的耀现,又可从着墨处看到一人或数人、一行人或数行人正在举手投足,俯仰起伏,蹁跹舞蹈,于是舞者与光、与气、与神融洽在一起,而书法作品亦在呼吸,在吐纳,在流光,在溢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