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蔡廷锴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蔡廷锴1892—1968广东罗定人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广东罗定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团长,参加北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副总指挥。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武装进攻上海,他和蒋光鼐等率全军将士奋起抵抗。随后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对中国工农红军作战。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影响下,1933年11月,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发动福建事变,在福建建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公开决裂,事变失败后去香港。从此,逐步转到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1935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为最高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担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在两广指挥作战。1946年与李济深等在广州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1月,在香港参加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25日在北京病逝。 蔡廷锴
蔡廷锴
蔡廷锴 广东罗定人。字贤初。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历任孙中山大本营补充团连长、营长。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八团团长、第十一军新二十四师副师长。1927年宁汉分裂时任第十师师长,曾被带动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9年任国民党第六十师师长。次年任十九路军军长,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率十九路军顽强抵抗日军进攻,后遭蒋介石破坏而失败。同年6月被调入闽。旋任十九路军总指挥、福建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与中国工农红军订立《反日反蒋初步协定》。同年11月参与发动福建事变,组建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事变失败后出国。1935年参加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抗日战争期间,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两广边境司令。1940年因受蒋介石排挤而辞职。1946年参加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时被推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1968年4月25日在北京逝世。 蔡廷锴 爱国将领。字贤初,广东罗定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一起进行了抗战,但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而失败。不久,十九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和红军作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影响下,蔡廷锴等于1933年11月,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然树起抗日反蒋的旗帜,革命政府存在仅仅两个月,即遭失败。此后,蔡廷锴继续采取了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在两广指挥作战。1946年与李济深等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8年4月25日在北京病逝。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广东罗定人。曾任国民党第19军军长,第19路军副总指挥。1932年率部进行了淞沪抗战。1933年参与了福建事变。后曾与李济深等共组民主促进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体委副主任等职。 蔡廷锴1892~1968爱国将领。字贤初,广东罗定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党第19路军副总指挥。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犯上海,19路军和上海人民在一起进行了抗战。随后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和红军作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影响下,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1933年11月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福建建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逐步地转到与共产党合作的立场。1935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为最高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任国民党第6集团军总司令,在两广指挥作战。1946年在广州与李济深等共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1968年4月25日在北京病逝。 蔡廷锴1892—1968广东罗定人。保定军校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1930年任十九路军副总指挥兼军长。1932年1月28日在上海率领十九路军坚决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进犯。因而名声大振。后被蒋介石调往福建“剿共”。1933年11月与陈铭枢、李济深等在福建发动政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订立“抗日反蒋协定”。失败后,逃往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总司令。1946年与李济深等组织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1968年4月25日在北京病逝。 蔡廷锴 蔡廷锴字贤初,乳名炳南,广东罗定人,1892年4月15日生。早年就读私塾。曾从事裁缝、兽医。1910年入广东新军。1911年后曾任班长、警察所长、商团副队长、排长。1920年8月就读于护国第二军讲武堂。1921年任陈铭枢部上尉副官。1922年任粤军中尉旗官、上尉连长,参加讨伐桂军沈鸿英,同年5月参加孙中山北伐军,任敢死队队长,进军江西。1923年5月任先锋队队长,攻克肇庆,同年底任孙中山大本营补充团连长。1924年升任营长,年底任粤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第一营营长。1925年参加围歼沈鸿英、第一次东征、平定刘震寰和杨希闵叛乱、南征邓本殷。1926年参加北伐,任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团长,最先攻入武昌。后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副师长、第十师师长。1926年6月任第六十师师长。1927年入豫与奉军作战攻克开封。同年7月其部归叶挺指挥,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南下左翼总指挥。不久率部离开起义军开赴广东,任李济深部第十师师长。1929年初其部缩编为独立第二旅,任旅长,同年8月其部扩编第六十师,任师长,参加粤桂战争。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在鲁大败阎锡山部,同年8月17日任第十九路军军长。此后曾参加第二、三次对红军的“围剿”。曾任 “剿共”第一军团长。1931年底自组 “西南国民义勇军” 任总指挥。决心北上抗日。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与蒋光鼐、戴戟联名通电,不顾军政部长何应钦撤退之令,誓死抵抗,打退日本。同年6月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年底任驻闽绥靖公署主任。1933年1月任左路军总指挥,参加第四次“围剿”红军。1933年10月26日与红军联络停战订立 “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同年11月20日与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任政府中央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失败后,于1934年2月周游世界,宣传抗日。1935年4月抵香港,与蒋光鼐、李济深等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创办《大众日报》。1936年两广事变后到达广西,与李宗仁合计恢复第十九路军建制,任总指挥兼军官教育团主任。1937年8月应邀与蒋介石会面,任大本营上将参议官。后一度还乡治伤。广州沦陷后任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常务委员,指挥西江南路团队。1939年初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11月1日升任总司令。同年11月26日改任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其部改编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任总司令。1946年4月15日与李济深等在广州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任主席。1947年1月6日任陆军上将。同年在香港提出反蒋七条纲领。1948年初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财政部长,后经东北到达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并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外事活动。1968年4月25日在北京病逝。著有 《蔡廷锴自传》。 ☚ 蔡兆阳 蔡勋雄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