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蓼洼埋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蓼洼埋玉

蓼洼埋玉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确实,《水浒全传》 中“有价值”的东西是很多的: 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场面; 一个个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英雄好汉; 一件件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然而,在 “蓼洼埋玉”中,这一切都被作者用他那枝饱蘸感情的笔 “毁灭”了,演出了一场空前绝后的人生大悲剧。这正如作者在全书结尾的挽诗中所写的那样: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忠良作话头”,确实一语道破了这场悲剧产生的最主要原因。而作者也正是紧紧抓住了 “忠良”二字,在悲剧的酝酿、结局上巧做文章,不仅扣紧了全书的主题,而且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虽然悲剧的结局发生在 “蓼洼埋玉”这回书中,但从广义上来看,悲剧的种子早在 “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宋江改聚义厅为 “忠义堂”时就已经埋下了。所谓 “忠义堂”,一方面固然指的是梁山好汉情同手足,除暴安良,杀不义之人,行忠义之事; 而另一方面其基本内涵则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对皇帝行“忠义”。这样,在梁山好汉内部势必就要引起争论,甚至在改聚义厅为忠义堂的当天,李逵大叫 “便做个大宋皇帝你也肯”时,宋江就大怒道:“这黑厮又来胡说,再若如此乱言,先割了你这厮舌头! ”之后,梁山泊内部围绕着“招安”的问题不断地发生磨擦,心直口快的李逵几次险些被砍掉脑袋,最后终于走上了招安的道路,悲剧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为了把这场悲剧表现得顺畅自然,悲壮感人,作者在“蓼洼埋玉”的悲剧爆发之前还做了两重铺垫——
其一是“陈桥驿滴泪斩小卒”。在这层铺垫中,作者主要采取了一种“喜中写悲”的手法,即“征辽”本是宋江等人报效朝廷的好机会,圣旨下来,“众皆大喜”。可是,谁想到皇帝手下的“这伙官员,贪滥无厌,循私作弊,克减酒肉。都是那等谗佞之徒,贪爱贿赂的人。”于是,便与宋江手下的军校发生了矛盾,激成了杀人之变。表面上看起来,这场祸事是由“争嘴”引起来的,但实际上,忠心报效朝廷的梁山军校碰上了贪赃枉法、敢于剋扣御赐酒肉的厢官,这无疑是前七十回中“官逼民反”的忠奸矛盾的继续。然而,在前七十回中,梁山好汉杀赃官、骂奸臣是何等的痛快,可是在“滴泪斩小卒”中,厢官不仅克扣了御赐酒肉,还一口一个“剐不尽杀不绝的贼”,“腌臜草寇”地骂军校,结果又怎样呢?军校杀了厢官,照样要被“枭首”抵命,就连一心接受招安的宋江也不得不大哭道,“今日一身入官,事不由我,当守法律。”这样,作者虽然只写了一个“小卒”的被毁灭,实际上却预示了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头领的悲剧命运,“蓼儿洼”的惨祸在此已悄悄地笼罩在读者心头了。
其二是“双林渡燕青射雁”。在这层铺垫中,作者主要采用的是一种“预示法”。宋江征辽回来之后,途经“双林渡”,浪子燕青向空中射雁,箭箭不空。表面看来,这似乎只是“闲笔”,但作者却通过宋江之口把射雁之事写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宋江认为这雁是“宾鸿仁义之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五常,“正如我等弟兄一般。你却射了那数只,比俺兄弟中失了几个”。果然,从那儿以后,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死的死,伤的伤,剿方腊回来只剩了二十七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忠奸”冲突,但剿方腊中阵亡的将士,无疑是为朝廷尽了忠,而“尽忠”换来的又是什么呢?从宋江“衣锦还乡”之日起,蓼儿洼的悲剧就已经迫在眉睫了。
经过充分的准备和酝酿之后,作者终于展开他手中的如椽大笔,正面地表现蓼儿洼的悲剧,向人们展示有价值的东西如何被毁之一旦了。首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早在全书一开头就靠陷害忠良、媚颜附势的歪本事“发迹”的高俅在倍遭冷落之后又突然出现了!他和另一个奸臣杨戬“见天子重礼厚赐宋江等这伙将校,心内好生不然”,——仅出自这样一个肮脏的念头,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便开始了。先是由大将王禀、赵谭怀在童贯面前说阮小七“终久怀心造意”,追夺了阮小七的官诰;接着,柴进听到了消息,也“推称风疾病患”,求闲为农。然后,他们又向梁山泊的副头领,卢俊义下了毒手。小小的一杯“御酒”,便不明不白地断送了“河北玉麒麟”卢俊义的性命。仅此第一个回合,就可以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在“奸”面前,“忠”显得多么软弱!卢俊义的命运既然如此,宋江的命运又如何呢?在梁山泊时,他虽然能指挥千军万马,但是,当他招安的“大愿”实现了以后,却只好任奸臣们摆布,明知中了“贼臣”们的奸计,却害怕“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不但自己不反抗,反而还把李逵叫来,让他也喝了药酒。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宋江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自食恶果。但是,从贯穿全书的“忠”、“奸”斗争的角度来讲,作者通过宋江的悲剧仍然写出了奸臣当道,忠不胜奸的黑暗现实,尖锐地指出了做 “忠臣”并不会有好下场。紧接着,作者又通过吴用、花荣 “双双悬于树上,自缢而死”的情节,进一步扩大悲剧的影响,渲染悲剧的气氛。—— “忠臣”一个个地被迫害致死,奸臣却又如何呢? 当皇帝 “梦游蓼儿洼”,又听了宿太尉的奏告,知道了高俅等人的劣迹之后,也只是说了一个 “败国奸臣,坏寡人天下”,便又被 “四贼曲为掩饰,不加其罪”。这力重千钧的一笔,不仅再一次点明了 “乱自上作”的主题,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到了“圣上”;而且也再一次说明梁山好汉死得冤枉,从而更加强了悲剧的气氛。总之,正是由于作者使用了这种曲折回环、反复渲染的手法,所以虽然在“蓼洼埋玉”中没有正面描写 “忠”、“奸”的冲突,但是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悲剧仍被表现得那样凝重深沉,憾人肺腑,具有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 李逵扯诏   《西游记》 ☛
000086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