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蓼Liǎo

现行罕见姓氏。今江西之宜丰县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偃姓,皋陶之后。文五年,楚灭之。今寿州霍邱即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 王符《潜夫论》 亦载: “皋陶庭坚之后,封於蓼,子孙以国为姓。”今河南固始县东北七十里有蓼城冈,即古蓼国遗址。
❷《姓氏考略》注引 《路史》云: “蓼,姬姓。与舒蓼不同。舒蓼,偃姓。”望出太原。
唐代有蓼崇业。

蓼liǎo

❶蓼科中部分植物的泛稱。草本,葉味辛香,古人用爲調味品。孔臧《蓼蟲賦》:“睹茲茂蓼,紛葩吐榮。”張衡《南都賦》:“若其園圃則有蓼蕺襄荷。”
❷通“繚”。見“糾蓼”。
❸見“摎蓼”。

(一) liǎo ❶一种草本植物。见《草木篇》 [蓼] 条。(二) lù
❷长大貌。《小雅·蓼萧》一章: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 毛《传》: “蓼,长大貌。萧,蒿也。湑湑然,萧上露貌。”孔《疏》:“此萧所以得长大者,由天以善露润之,使其上露湑湑然盛兮。”马瑞辰《通释》: “蓼,为高飞貌。与长大义相近,故蓼得训为长大貌。”

☚ 蔼蔼   蓼蓼 ☛

蓼liǎo


水草。《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毛《传》:“赵,刺也。蓼,水草也。”镈,锄类。《尔雅·释草》孙炎曰: “虞蓼是泽之所生,故为水草也。蓼是秽草,荼亦秽草。”《本草纲目》李时珍[集解]:“韩保升曰: 蓼类甚多,有青蓼、香蓼、水蓼、马蓼、紫蓼、赤蓼、木蓼七种:紫、赤二蓼,叶小狭而厚; 青、香二蓼,叶亦相似而俱薄; 马、水二蓼,叶俱阔大,上有黑点; 木蓼一名天蓼,蔓生,叶似柘叶。六蓼花皆红白,子皆大如胡麻,赤黑而尖扁;唯木蓼花黄白,子皮青滑。诸蓼并冬死,唯香蓼宿根重生,可为生菜。”
☚ 蔚   蜾蠃 ☛

读音l·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力竹切,入,屋韵。
❶长大貌。《诗经》注:“蓼,长大貌。”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l·iao(ˊ),为iao韵目,属ao—iao韵部。卢鸟切,上,筱韵。
❶植物名,有水蓼、辣蓼等,可做调味品也可入药。
❷比喻辛苦。《诗经》注:“蓼,言辛苦也。”
❸古国名。
❹古县名。
❺姓。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l·iao(ˇ),为iao韵目,属ao—iao韵部。卢鸟切,上,筱韵。
❶一年生草本植物,花淡红,果卵形,茎叶有辣味,入药可解毒止痛。
❷比喻辛苦。《诗经》注:“蓼,言辛苦也。”
❸古国名。
❹古县名。
❺姓。

上一条: 下一条:

蓼鹿lǔ

❶比喻辛苦。例:整天忙~~地不得寒,很辛苦。
❷长大皃。例:娃几天不见,猝地长~高了,长~大了。
《汉语大字典》:“蓼,比喻辛苦。”《玉篇》:“蓼,长大皃。”

{}6777糯米粉炸成的饼。闽语。福建厦门〖lau53〗。~稿‖麻~蓼稿裹上芝麻。

蓼liǎo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花,常见的有水蓼、蓼蓝等。

蓼liǎo

草名,叶有苦味,古人用为调味品,可入药。比喻辛苦。《诗·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蓼(一)liǎo (二)lù

【辨形】 中是羽,横折钩都变横折。14画。形声。
【辨义】 蓼(一)liǎo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多种。全草入中药,有解毒、消肿、止痛、止痒等作用。也叫水蓼:含蓼问疾。
〔蓼花〕一种糕点,用糯米面加黄豆粉、白糖、桂花等油炸而成,长圆形,中空,酥脆而味甜。
〔蓼科〕双子叶植物的一科:蓼蓝。
(二)lù 形容植物高大。
【辨析】 二音都用于指植物。区别在于表义功能不同:蓼(一)liǎo名物义,用于植物名;(二)lù形容义,表示植物形状。

蓼liǎo

也称水蓼或石蓼,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再看那岸上的~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七九·1970)


蓼liǎo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辛香 > 蓼
蓼  liǎo

亦稱“薔”、“薔虞”、“虞蓼”。蓼科植物,有水蓼、馬蓼、辣蓼等多種。開淡紅色或白色花,其葉具有辛香味,古人用以調味,爲辛菜之一種。《說文·艸部》:“蓼,辛菜,薔虞也。”段玉裁注:“蓼爲辛菜,故《内則》用以和。用其莖葉,非用其實也。”《爾雅·釋草》:“薔,虞蓼。”郭璞注:“虞蓼,澤蓼。”《禮記·内則》:“豚,春用韭,秋用蓼。”《急就篇》卷三:“葵韭葱䪥蓼蘇薑。”顏師古注:“蓼有數種:葉長銳而薄,生于水中者曰水蓼;葉圓而厚,生於澤中者曰澤蓼,一名虞蓼,亦謂之薔。”參閱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隰草類·蓼》。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一二年生草本 > 蓼花 > 蓼
蓼  liǎo

即蓼花。

蓼liǎo

❶ 草本植物,味辛辣。柳宗元《田家》之三:“~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
❷ 辛苦。《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颜氏家训·序致》:“年始九岁,便丁荼~。”
另见371页lù。


蓼lù

长大的样子。《诗经·小雅·蓼萧》:“~彼萧斯,零露湑兮。”(萧:一种有香气的蒿子。零:落。湑xǔ:露多的样子。)
另见353页liǎo。

*

DEA4
(一)liao❶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披针形,花淡绿色或淡红色,果实卵形,扁平,茎叶有辣味。全草入药。
❷〈文〉辛苦: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诗经》)。
❸古国名。
(二)lù(文)形容植物高大:~彼萧斯,零露湑兮(《诗经》)。

蓼knotweed

蓼科蓼属蜜源植物的统称。蓼属植物中国有120多种,多数种类都为蜜蜂所采集,其中价值较大的有水蓼、红蓼等。
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 别名辣蓼。水湿地秋季杂草蜜源植物。一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叶披针形,花序穗状,花淡红色。(见图)
水蓼遍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中国除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外,各地普遍分布。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常生在水边、沟旁、河岸、湖边等处。9~10月开花,花期长达一个月左右。花蜜和花粉均比较丰富。在湖南洞庭湖畔大量生长,蜜蜂除采足越冬饲料外,通常一群蜂可取蜜15~30千克。
红蓼(P.orientale L.) 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3米,分布中国各地,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省区较多,多生在湖滨浅滩,低洼湿地,亦常有栽培。8~9月开花,花蜜和花粉均较丰富,野生大面积红蓼一群蜂可产蜜20~30千克。

水蓼


蓼子草(P.criopolitanum Hance)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区,多生在湖滨、河滩或其他水边湿地。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湖畔大量生长,10~11月开花,一群蜂可产蜜10~20千克。但常受晚秋初冬低温的影响,不稳产。

原为野生杂草,古人用以调味、入蔬食用。生长在水边的为泽蓼。《尔雅·释草》:“啬,虞蓼。”郭璞注:“虞蓼,泽蓼。”《礼记·内则》:“脍,秋用蓼”意思为做脍,秋季用蓼为调料。后世,蓼种类繁多,有青蓼、香蓼、水蓼、马蓼、紫蓼、赤蓼、木蓼等。但“饮食不用,人亦不复栽,惟造酒曲者用其汁耳”(李时珍《本草纲目》)。

☚ 芹菜   发菜 ☛

蓼liǎo

《本草纲目》草部第16卷木天蓼(37)。药名。
【基原】为蓼科植物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 L.。详见于“蓼实或苗叶”条。

古代蔬菜,秦汉时主要用作调味品。《说文》曰:“蓼,辛菜,蔷虞也。”《盐铁论》载汉代富人所食,有“浚茈蓼苏”。

☚ 荸荠   紫苏 ☛

蓼liǎo

Ⅰ ❶ {植} (一年生草本植物) knot-weed
❷ (古国名) Liao, a state in the Zhou Dynasty
❸ (姓氏) a surname: ~ 仲 Liao Zhong Ⅱ  [书] (辛苦) hard; toilsome
另见 see also lù。
◆蓼科 Polygonaceae; 蓼蓝 {植} indigo plant; 蓼属 Polygonum


蓼lù

 [书] (形容植物高大) (of plants) tall and big
另见 see also liǎo。

国名。有二:(1) 又作“鄝”、“廖”和 “”,故城在今河南唐河县南湖阳镇一带。后人多说是祝融八姓之一的昆吾之裔,己姓。公元前701年欲与随、绞、州、郧诸国共同抗楚,不久为楚武王所灭。(2)故城在今河南固始县城关一带,庭坚之后,后人或说是姬姓。楚穆王四年 (前622)灭之。后世或将蓼与舒蓼混同,不确。

蓼liǎo


❹ 茹荼集

金文;篆liǎo

[艸(草,意符)+翏(聲符)→蓼(《説文》:“蓼,辛菜,薔虞也。從艸,翏聲。”蓼:一年生草本植物,葉披針形,花小,白色或淺紅色,果實卵形、扁平,生長在水邊或水中。莖葉味辛辣,可用以調味。全草入藥。亦稱水蓼。)]

蓼liǎo

14画 艹部 蓼属植物的泛称。如水蓼、红蓼、刺蓼等。
 另见lù(256页)。


蓼lù

14画 艹部 〈书〉 (草木)高大的样子。
 另见liǎo(244页)。

蓼()


漢印文字徵
蓼湯之印。

王僧男墓誌,北魏
由斯尤戾,唯男與母伶丁荼蓼。
按: 翏旁下部訛變,類“尒”。

元茂墓誌,北魏
然弟洪略,悲荼蓼之頻降,痛同懷之去就,以名鎸石,方與地富。

竇泰墓誌,北齊
獻武皇帝茹荼切蓼,志在匡復。

碧落碑,唐
咎罰奄鍾,荼蓼俄集。
《説文》:“蓼,辛菜,薔虞也。从艸翏聲。”
翏旁或可發生書寫性類變,似“尒”,“蓼”字多如此。
戰國楚簡假 “翏”爲“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 簡26: “《翏(蓼)莪》又(有)孝志。”

☚ 葵   薇 ☛
000001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