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蓝田山石门精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蓝田山石门精舍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赠郭给事 下一篇: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四声依次用各六韵 → 诗词简介: 这首诗当是王维晚年居住在辋川别墅,晚游蓝田山石门泉大兴汤院,有感于精舍周围的幽雅胜境所作。从王维心境分析,应在天宝末的 “安史之乱” 以前。诗着力写石门精舍幽深雅静的环境和清丽袭人的山色。诗里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情流转,偶与前山通”,写山径通幽,溪流蛇转的 “柳暗花明又 一村” 的山形变化; “玩奇不觉远,因以缘远穷’,‘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写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写山涧夜景活灵活现,如身历其境。都是这首诗艺术描写上的独到之处。
蓝田山石门精舍王 维
王维晚年,屏居蓝田,右倚蓝田山,左傍石门泉,啸咏于山水之间。诗题所谓 “精舍”,就是石门一座佛寺,据 《图经》载:“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融雪不积,僧曰: ‘必佛泉也’。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就浴多痊,后立玉女堂于泉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石门精舍,或者指的就是大兴汤院。 这篇蓝田山石门精舍纪游诗,共二十四句,严整有序,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探幽。夕阳西下,好山好水,引起诗人探幽的兴致。乃泛一小舟,任风流去。一路上贪看新奇的景致,不觉愈走愈远。黄山谷说: “ (王维) 定有泉石膏肓之疾”。其实他不仅追求泉石之美,还往往寓情于景,寓理于游,把徜徉山水和研讨佛学结合起来。他曾有诗曰: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就是这样的一例。这一次的探幽,就有双重意义:既探山水之幽,又探禅理之幽。不仅爱赏云木之秀,还想检验万物穷尽复通的禅理。“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穷水逢山,似远实近,初疑无路,豁然自通。浸润于佛学的王维,在这次探幽的经历中,得出禅趣。 第二层:遇僧。这是全诗的中心部分。诗人水尽见山,拾舟乘骑。果然探幽得幽,进入佛境。见僧人四、五于石门精舍。“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阴柏松” ( 《楚辞 ·山鬼》)。诗人感倒他遇见的众僧就是 “荫松柏” 的,“山不人”,是山林的主宰。诗中分两层写众僧,一写他们的生活: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从环境来烘托:天色未晓时,参天松柏覆盖着清凉佛地,一片梵音佛号,僧人们作早课了; 一日将尽时,山空林寂,万籁无声,僧人们面壁参禅,静心修炼了。二写他们的道行。用侧面来描写: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即令牧童樵客之流,来往山中,与 “山中人”接触,也不免潜移默化沾染些佛气,产生了道心,把尘俗世事也看开了吧,更何况有夙根的王维呢! 第三层:惜别。这是全诗的高潮。当晚,诗人夜宿精舍。他焚一炷清香,铺一席凉簟,卧于佛寺松柏之下。“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山水之外,诗人复推出花与月。涧旁长满野花,山顶涌出明月。白日与众僧论道,因此,夜晚自有花香袭上衣衫;入夜静坐参禅,月光拂壁照影,心境澄澈。自我与大自然动息相同,他完全浸入神游象外的自由王国。第二天黎明发亮,他不得不与这里告别了。这石门精舍之游多么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啊!他把自己比做误入桃源的武陵渔人,生怕迷失重访桃源的路径。便在寺的前后,登历一回,志心不忘。然后再与“桃源人”告别,约定明年桃花盛开时节,再来晤会。 王维以纯熟自然、精湛深微的写作艺术,把游石门精舍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写得独具特色,十分精彩,令人神移。其结构与构思,形象的描摹,手法的选用,是其他短诗未表露过的。 蓝田山石门精舍 落日山水好, 漾舟信归风; 王维早年政治上倾向进步,李林甫把持朝政之下,诗人的才华和积极进取精神受到很大压抑,开始对政治生活冷漠退避。后历经变乱,心性愈加消沉,或参禅信佛,幽栖独处,或寄情山水,寻幽探胜,过着亦官亦隐,恬静优闲的生活。《蓝田山石门精舍》就记录了王维生活的一个侧面,流露了他当时的心迹和雅趣。 蓝田县位于陕西境内,秦岭北侧,渭水源头,有诸多名胜。王维的辋川别墅,就在蓝田西南的辋水之畔。天下名山僧居多。距辋川不远的石门温泉,就有明皇赐名的大兴汤院和佛门净土。精舍,指僧道居住或讲学说法之所,是佛寺或道观的另一种称呼。王维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了探访石门精舍沿途所见,描绘了一幅幅演变着的动的画面,其观景所感,又给予读者以理性的思考。 诗的开头极其自然:“落日山水好”,这是游兴之所致;“漾舟信归风”,这是优游之方式,任轻舟随风泛去,此时此举,纯粹高雅之士所为,而决非凡夫俗子之所能。“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道出了诗人寻幽探胜的兴致之浓,也揭示了新奇的感官刺激同心理、体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正是“乐此不疲”的最好注脚。“遥爱云木秀”四句,写出了山径通幽,溪流蛇转的情景,随视角的变化,有移步换景的效果,更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则易给人“山不转水转”的广义的联想。而当舟至水源,舍舟拄杖继续探寻时,终于找到了使人更加惬意的场所。“舍舟”二句,在诗的前后部分间起着联系与过渡的作用,把我们引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诗的后半部分,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石门精舍之所见,精心描绘了一幅桃源般的理想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的佛门胜地的向往。且看王维笔下的释家生活吧:老僧四五人,清心寡欲,逍遥自在,以山水为友,以松柏为伴,在暮鼓晨钟中讲道说法。曙光未露时他们已在早课诵经,万籁俱寂后他们还在静坐参禅。高深的禅理使他们的修行达到很高的境界,于是返朴归真,心如止水,世俗的宠辱、名利的羁绊与他们再无干扰,他们完全与自然融合为一,达到了物我一体,“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正是这种境界的写照,这种清净无为,也正是王维十分憧憬的。 诗的结尾四句,一是写天色已晚,探幽兴致尚高但恐迷途,表示次日还要继续登临游历,在时间上与前承接;二是写与僧人们告别,表示还要再来造访的打算,约定桃花开时还要再次与桃源人相见, “觌”读作di,相见之意。这是在事件上对全诗有个交待和收束,读来全诗事件清楚,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读者似有随王维同游之感。 善于运用自然、精炼、富于特征性的语言来塑造完整鲜明的艺术形象,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之一,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这一特色同样得到了生动的体现。由于王维历经变乱,对当时社会有深切的体验,于是拜佛参禅,深谙禅理,因而对人生、对世事自有见解,这种见解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往往着墨不多而意境高远,意蕴丰厚,常能给人们带来多种启示。诸如“道心及牧童”二句,我们亦可以理解为佛寺的氛围,对外界事物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以致出现“白云流水皆佛性,翠竹黄花是禅心”那样的效果。 <条目作者>=刘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