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著作中的山东方言
蒲松龄的著作,尤其是《聊斋俚曲》、《日用俗字》等运用了大量的清初山东淄川一带的方言土语,例如:自家(自己)、达达(爸爸)、嘲巴(傻瓜)、多咱(什么时候)、后晌(晚上)、盼子(一会儿)、波罗盖(膝盖)、褯子(尿布)、冻冻(冰)、长生果(花生)、扁食(饺子)、黏粥(粥)、饥困(饿)、歹(吃)、哈(喝)、呲牙(露牙)、发脾寒(发疟子)、猜不方(猜不出来)、告诵(告诉)、盹(懂)、谝(夸耀)、出门(出嫁)、家去(回家去)、操(坏、不好)。咸(很咸)、般配(结亲的双方相称)、大其天(比天大)的大窟窿。作品中的这些方言现象生动地体现了山东地方生活的特色,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古代山东方言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