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蒲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蒲剧

蒲剧

戏曲剧种。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在山西南部和陕西、甘肃、河南的部分地区流行。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因兴起于山西省南部蒲州, 又以枣木梆子击节,故名。渊源于弦索调。一说系由铙鼓杂戏演变而来,明嘉靖年间已基本形成。另说是秦腔在明嘉靖以前传入蒲州地区而形成。清代末叶曾称“山陕梆子”。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以耍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演历史剧较著名。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均为蒲剧所派生。

☚ 丝弦戏   铙鼓杂戏 ☛
蒲剧

蒲剧

又名蒲州梆子。因形成于明末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又称南路梆子。是梆子声腔、剧种中比较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清末与陕西东路秦腔同州梆子合称“山陕梆子”。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等地。
蒲剧的音乐唱腔为板腔体曲式结构,唱腔有梆子腔,花腔、曲子三种。以梆子腔为主。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性、紧二性、紧流水、介板、滚白、倒板等。唱词均为七字、十字上下句格局。音域宽广,旋律跳跃性大,板急腔高,长于抒发激越凄楚的情绪,具有奔放豪迈的特色。曲牌100余支。脚色行当有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蒲剧在晋南又分南路与西路两派,在剧目和表现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传统剧目有500多个。取材广泛,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故事戏,也有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间生活戏与现代戏; 角色行当齐全,唱做念打手段并用的剧目。以唱工戏、做工戏为最丰富。

☚ 评剧   铙鼓杂剧 ☛

蒲剧

戏曲剧种。山西4大梆子之一,又名“蒲州梆子”、“乱弹”等,大约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形成,因兴起于山西古蒲州,故名“蒲剧”。它的形成有2种说法:一说源于山西南部的宋金锣鼓杂戏;一说由山陕一带流行的弦索遗音与民歌、民间说唱结合,受到青阳腔的影响发展而成。蒲剧有《少华山》、《三家店》、《徐策跑城》等传统剧目700多出,唱腔慷慨激亢,粗犷豪放,演唱大、小嗓兼用。音乐属于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性]、[撩板]等7种基本板式,伴奏文场有胡胡、唢呐等,武场有鼓板、锣钹等。丝弦曲牌与唢呐曲牌共有300多个,锣鼓经有60来套,可以变化出100余种打法。蒲剧表演善用帽翅、甩发等特技。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

蒲剧

蒲剧

也叫“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甘肃、河南的部分地区,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末年,一说在明嘉靖以前已形成。与陕西同州梆子有“一母双胎”的血缘关系,与秦腔互为影响。清代末叶曾称“山陕梆子”。在北京享名。音调高亢,善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剧。音乐和表演艺术都有深厚的传统,尤以耍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晋剧 (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都是蒲剧所派生。演出剧目以《窦娥冤》、《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影响较大。

☚ 山西梆子   河南梆子 ☛
蒲剧

蒲剧

亦名蒲州梆子、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剧种。因源于蒲州,故名。主要流传于山西、陕西、河南一带。形成于明嘉靖以前,与陕西同州梆子、秦腔互有影响。清末曾称“山陕梆子”,名播北京。唱腔以梆子腔(乱弹)为主体,间有少量昆曲、小曲。基本板式有慢板、二性、紧二性、流水、撩板、导板、尖板、滚白等。腔调慷慨激昂,豪爽奔放,旋律跳跃大,音域宽,一般为两个八度,善于表现激越悲壮情绪。伴奏乐器有四大件(板胡、二股弦、三股弦、四股弦)及唢呐、鼓、锣、钹、梆子等。传统剧目为《窦娥冤》、《薛刚反唐》、《三家店》、《麟骨床》等。

☚ 表演艺术   上党梆子 ☛
蒲剧

蒲剧

戏曲剧种的一种。又称“蒲州梆子”、“南路梆子”。为山西大梆子中最古老的剧种。兴起于山西省南部蒲州(今永济县境),与陕西同州梆子有同源关系,常相互搭班演出,也与秦腔互为影响。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甘肃、河南、河北、青海、新疆、内蒙古自治区。清代末叶,在北京、天津、直隶(今河北)曾称“山陕梆子”。蒲剧音调高亢,善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剧。传统剧目多达500个,不少剧目由昆曲移植后改编而成。传统表演特技有胡子功、翅子功、翎子功、甩发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等。唱腔多用G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蒲剧的发展较快,相继成立40多个蒲剧团,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窦娥冤、》《薛刚反朝》、《西厢记》、《赵氏孤儿》、《周仁献嫂》、《杀驿》、《麟骨床》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有《白沟河》、《港口驿》、《小二黑结婚》等。晋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东路梆子和北路梆子都是由蒲剧所派生。上党梆子(东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音调高亢活泼,除梆子腔调外,也吸收了罗罗腔、昆腔、卷戏、皮黄的曲调,但互不融合,5种声腔同时存在。演出剧目以梆子戏最多,其中不少是特有的“杨家戏”和“岳家戏”。北路梆子流行于山西北部和河北、张家口、蔚县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唱腔、曲调、念白均与中路梆子相近,但音调更为高亢。清末民初曾盛行于北京,对河北梆子有一定的影响。注重唱功,创造出很多花腔。整理后的传统剧目有《王宝钏》、《血手印》、《金水桥》、《访白袍》等。

☚ 山西梆子   二人台 ☛

蒲剧

戏曲剧种之一。也叫“蒲州梆子”、“乱弹戏”。兴起于山西省蒲州(今永济县),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甘肃、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约形成于明代末年。在晋南分为南路和西路,剧目与表演各具特色,有“南路文雅,西路火爆”之说。其唱腔为徵调式,音域宽广,旋律跳跃性大,腔高板急,起伏跌宕,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表演细腻,以耍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行当有须生、老生、小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薛刚反唐》、《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麟骨床》、《杀驿》、《周仁献嫂》、《挂画》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著名演员先后有老七百生、张世喜、郭宝臣、祁彦子、曹福海、冯安娃、周桂元、陨三吉、王存才、成家、常林、杨老六、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筱月来等。

蒲剧pu ju

a local opera popular in the southern parts of Shanxi Provinc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