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蒙古游牧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蒙古游牧记

 清蒙古地区方志。十六卷。清张穆撰。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年)。
 张穆,初名瀛暹,字诵风、蓬仙,一字石州,又署石舟、硕州,别署季翘、㐆斋,晚年号清阳亭长。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九年乡试,因与监试官员发生冲突退场,遂绝意仕进,专心治学,著有《顾亭林年谱》、《俄罗斯事补辑》、《元裔表》、《外藩碑目》、《㐆斋笺记》等,并曾校勘《元朝秘史》、《长春真人西游记》、《元圣武亲征录》、《西域释地》、《藩部要略》等。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张穆感于边患日深,认为蒙古舆地系中国边塞,其部族强弱关系中国兴衰,须有专书记载,于是广集资料,进行编纂,屡易其稿,未竟而卒,后由其友何秋涛校订,并排比补辑末四卷,至同治四年(1865年)刊刻问世。是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蒙古地志。
 该书根据蒙古族以畜牧为主、不常厥居的特点,“因其部落而分纪之”,前六卷记内蒙古(包括哲里、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六盟二十四部)、后十卷记外蒙古(依次是喀尔喀蒙古四部四卷、额鲁特蒙古三卷、额鲁特蒙古新旧土尔扈特部三卷),运用史志体,并采取自撰自注的编纂方法,正文用笔简练,大致以各盟的旗为单位,叙述蒙古各部落建置沿革、王公系谱事迹、游牧所在道里四至、会盟贡道等;注文则广征博引,凡文物史迹、山川水道、历史掌故、地形气候等均详细介绍,综合考察各部历史地理和人文状况,既突出主题,又兼顾方方面面,扩大了史志体裁的记事范围。
 该书始终贯彻经世致用的宗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倾向。它特别强调边疆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记疆域四至,首先点明蒙古各部与京师的距离,叙历史沿革,重点介绍清入关后蒙古各部落首领接受清朝封爵功勋的情况,并涉及经济、军事和婚姻等关系;它重视边防,博引史籍,详记蒙古各部山川城堡、地形险要、驻军城镇及边地卡伦屯兵地点等;它还重视蒙古农牧业经济发展,细述蒙古各部牧区水道泉源流向、土地肥瘠、水草分布等自然经济条件。全书叙事缀古通今,既陈古史,复论今事,记述了秦汉以来蒙古各部的沿革变迁,又以明清为主,现实性强。时人誉为“读史者得实事求是之资,临政者收经世致用之益”,当不为过。由于此书结构详而有体,征引赡而不秽,考证精而不浮、确而有据,为近代边疆史地代表作之一,足补辽、金、元三史之阙,因此备受国内外学者推崇,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流传于世。
 主要版本有:清同治四年(1865年)刻本,同治七年(1867年)祈嶲藻刻本;光绪十七年(1891年)杭州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铅印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灵石杨氏连筠簃巾箱本、上海埽叶山房石印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石印本,收入《皇朝藩局舆地丛书》;民国十七年(1928年)长沙商务印书馆铅印本,收入《国学基本丛书》;一九六五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收入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一)。译本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俄译本,一九一七年须田嘉桔日文初译本及一九三九年改译本。

蒙古游牧记

地理杂志。清张穆(1805—1849) 撰,何秋涛 (1824—1862) 校补。 十六卷。穆字石洲,山西平定人。道光优贡生。精舆地之学,著《顾炎武阎若璩年谱》等书, 秋涛有《朔方备乘》已著录。清朝对蒙古民族实行抚绥政策,故《清一统志》考察蒙地形势较为精核。此书即以《嘉庆一统志》、 《大清会典》等书为纲,而稍加考定排纂,约四万七千字。前六卷记内蒙古二十四部,后十卷记外蒙古喀尔喀部四卷,额鲁蒙古和土尔扈特部各三卷。以各旗为篇,详考地域、沿革,后略载事迹,志其各地距离。结构精审,征引博洽。惜书未竟而穆卒。后四卷由秋涛补辑,史料较丰富,可补辽、金、元《史》之缺。但所载乌兰布通山在翁牛特旗,与事实不符,应在克什克腾旗。此书可与祁韵士《藩部要略》相表里。为研究蒙古历史地理重要参考书。有同治六年(1867)刻本,光绪十七年(1891)铅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及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印《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

蒙古游牧记

清代地理著作。张穆(初名瀛暹,字石洲,1805—1849,汉族)著, 何秋涛校补。十六卷。记载蒙古诸部地域、历史、古迹、山川、风土等。书中对清代大漠南北的外蒙古、内蒙古及厄鲁特(卫拉特)蒙古各部建旗设盟的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及札萨克王公系谱的记载详尽而准确。是研究清代蒙古历史地理的重要书籍。

蒙古游牧记

蒙古游牧记

书名。张穆撰,何秋涛校补,十六卷。内容分述蒙古各部疆界和历史沿革,对各部游牧所在地诸况记载精确,可弥补辽、金、元三史之不足。

☚ 蒙古源流   凉州记 ☛
蒙古游牧记

蒙古游牧记

清蒙古地理志。十六卷。清张穆编撰。张穆(1805—1849),又名瀛暹,字诵风、石州(或作石舟、硕洲),号㐆斋居士。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一年(1831)优贡生。选充正白旗官学汉教习。十六年以知县候选。十九年应顺天乡试,因犯场规且忤监者,坐摈斥,遂一意著述。生平讲求经世之学,于兵制、农政、水利、海运、钱法等莫不究心。鸦片战争后,对边疆安全与中外交涉形势深怀忧虑,提出了一些巩固边防的设想,并尖锐指斥签订《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国家主权的损害。其学不专主一家,凡经史、小学、天文、算术,皆所博通,尤精西北舆地之学。著有《顾亭林先生年谱》、《阎丘潜先生年谱》、《魏延昌地形志》、《㐆斋文集》等。
《蒙古游牧记》为其最重要之代表作,前后致力十年,稿凡屡易,死时尚未完成。后经其友何秋涛校订,并排比补辑末四卷,方成完璧。分内蒙古二十四部、外蒙古喀尔喀四部、额鲁特蒙古、额鲁特新旧土尔扈特等四大部分,按蒙古各盟旗,分记其地历朝建置沿革、道里四至、山川城堡、古迹、庙宇、卡伦、驿站、与中原王朝关系及清时各部封建领主的封爵功勋和清朝的会盟臣贡关系,尤详于明清各部变迁情况。所论范围广及今蒙古共和国和中国境内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东北三省等蒙古族活动区域。
作者认为,蒙古地与中原相依,“其部落强弱,关系中国盛衰”(祁寯藻《蒙古游牧记·序》),故书中不仅历叙蒙古各部与清廷的关系,如作为清皇朝的主要军事支柱在历次重大征战中的作用,以及清政府扶助蒙古地区经济的某些措施等,还博征史籍,考古论今,对蒙古各处地形、驻军重镇,乃至边地卡伦屯兵情况均作了评论。如指出乌兰古木其地(今蒙古与俄罗斯交界附近的乌兰固木)足以“度形势,立营伍,以资防守”,察罕庾尔(今蒙古与俄罗斯交界附近的察罕诺尔)“地近喀尔喀游牧,如大兵会集驻扎,不唯军威强盛,防护亦有裨益”(卷十、卷十六)。这些议论,很大程度上都是针对当时沙俄的侵略威胁所发的。与此同时,作者对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也作了认真考察。书中每涉一地,必详引前人著作或旧案,记其水道泉源流向和水利设施,何处有水草宜稼穑畜牧,何处水咸不可食,皆叙述分明,从而为蒙古地区发展畜牧业和农田水利提供了一定参考。
此书虽是一部志书体著作,但记事内容和范围却超越于一般史志。据祁寯藻说,作者撰写此书,初意本为祁韵士的编年体史著《皇朝藩部要略》补阙,与之“相为表里”(《蒙古游牧记·序》)。但事实上,此书并非成为《皇朝藩部要略》的附庸,而是自成体系。全书采用了自撰书自为注的方法,正文用笔简练,主要记载内外蒙古各部地理和建置沿革。注中则大量引征资料,介绍有关其他的历史、古迹、文物等,从而使其内容显得远较旧史地理志丰富。
此外,此书在资料运用上也有一些长处。首先,其注文主要采用广征他书的集解并间加考证的方法,但却广而不滥。元以前主要依据正史及《元朝秘史》、《圣武亲征录》、《长春真人西游记》、耶律铸《双溪醉隐集》等。明代多取材于《蒙古源流》。清代部分尤为其功力所在,资料最富,并都经过精心选择,特重实地考察所得和原始资料,如方式济《龙沙纪略》、图理琛《异域录》、徐松《西域水道记》,以及清官方档案和近于档案性质的官修《方略》等,“其近年兴建,则又询诸典属,访诸枢垣,以蕲精详而备讨论”(《蒙古游牧记·自序》)。虽然这些官方档案不免代表了清统治者的观点,但毕竟保存了许多有关原始文献。其次,书中还尽量吸收了同时学者俞正燮、魏源、沈垚、徐继畬等人的研究成果或调查资料。如道光间,徐松任榆林知府,曾让怀远知县何丙勋确查西夏统万城故址,此次实地勘测资料,即被记入书中,至今仍是人们确认或研究该古城遗址的主要依据。这种博征兼蓄的治学方法,使此书取得了很高成就。
作为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蒙古地志,此书不仅可补辽、金、元三史之阙和提供清代蒙古各部清晰的地理与社会风貌,还对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因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注目,被誉为学术性与现实性兼备的难得之作,使“读史者得实事求是之资,临政者收经世致用之益,岂非不朽之盛业哉!”(祁寯藻《蒙古游牧记·序》)
初由其友大学士祁寯藻醵资刊于咸丰九年(1859)。流行版本颇多,有同治六年(1867)寿阳祁氏本、《皇朝藩属舆地丛书》(第三集)本、1938年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及1981年台北蒙藏委员会印行的《蒙藏基本丛书》本等,后几种本子,皆出自寿阳祁氏刊本。
自十九世纪末起,此书还流传国外,对各国的蒙古学研究起有相当影响。1895年帝俄彼得堡出版了波波夫的俄译本,虽然该译本水平不高,但却成了后来西方学者研究蒙古史地的主要参考书。日本人须佐嘉橘则在1917年将此书日译出版,收入东亚实进社编的《中国实用名著译集》第一辑。而英国学者约·弗·巴德利的《俄国·蒙古·中国》一书所用的汉文资料也多取自此书。

☚ 西夏书事   听雨丛谈 ☛

蒙古游牧记

十六卷。清张穆纂,何秋涛校补。张穆(1805—1849)字诵风,号石州,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二年(1832)优贡生,十九年(1839)应顺天乡试,因不堪受辱而退场,遂绝意仕进,专心致学。何秋涛字愿船,福建光泽县人,道光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擅长汉学,尤精地理学,著有《北徼汇编》、《王会篇笺释》等书。道光年间,张穆纂修《蒙古游牧记》,稿未成而疾卒。其友人何秋涛取其稿,补其未备,历时十年,始告竣。《蒙古游牧记》同治六年(1867)刻本。全书十六卷,分为:卷一内蒙古哲里木盟游牧所在(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卷二内蒙古卓索图盟游牧所在(喀喇沁、土默特);卷三内蒙古昭乌达盟游牧所在(敖汉、柰曼、巴林、札噜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卷四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游牧所在(乌珠穆沁、浩斋特、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卷五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游牧所在(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喀尔喀右翼);卷六内蒙古伊克昭盟游牧所在(鄂尔多斯);卷七外蒙古喀尔喀四部总叙,外蒙古喀尔喀汗阿林盟游牧所在(土谢图汗部);卷八外蒙古喀尔喀齐齐尔里克盟游牧所在 (赛音诺颜部); 卷九外蒙古喀尔喀喀鲁伦巴尔和屯盟游牧所在(车臣汗部); 卷十外蒙古喀尔喀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游牧所在(札萨克图汗部);卷十一额鲁特蒙古总叙,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卷十二青海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 卷十三额鲁特蒙古乌兰固木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哈图盟游牧所在; 卷十四额鲁特蒙古新旧土尔扈特部总叙,珠勒都斯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南路游牧所在,珠勒都斯中路和硕特蒙古巴启色特启勒图盟游牧所在; 卷十五和博克萨里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北路游牧所在,库尔喀喇乌苏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东路游牧所在,晶河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西路游牧所在;卷十六额济纳旧土尔扈特蒙古游牧所在,布勒罕河新土尔扈特蒙古青色特启勒图盟游牧所在,哈弼察克新和硕特蒙古游牧所在。此志前六卷记内蒙古,后十卷记外蒙古。以旗为篇,先记地域,详考沿革,后载事迹。其结构精而体例完备,证引赡而不秽,所载各地距离,基本上确实可靠,在蒙古地志中,不愧为佳本。此志收入光绪十七年(1891)铅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石印《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

蒙古游牧记

书名。清张穆撰。成书于道光十九至二十九(1839—1849)。16卷。卷1: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游牧所在;卷2: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土默特)游牧所在;卷3: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奈曼、巴林、札噜特、阿噜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翼)游牧所在;卷4: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阿巴噶、阿巴哈纳尔)游牧所在;卷5: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部落、茂明安、乌喇特、喀尔喀右翼)游牧所在;卷6: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游牧所在;卷7:外蒙古喀尔喀四部总叙、外蒙古喀尔喀汗阿林盟(土谢图汗部)游牧所在;卷8:外蒙古喀尔喀齐齐尔里克盟(赛音诺颜部)游牧所在;卷9:外蒙古喀尔喀喀鲁伦巴尔和屯盟(车臣汗部)游牧所在;卷10:外蒙古喀尔喀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札萨克图部)游牧所在;卷11:额鲁特蒙古总叙,阿拉善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卷12:青海额鲁特蒙古游牧所在;卷13:额鲁特蒙古乌兰固木杜尔伯特部赛音济雅哈图盟游牧所在;卷14:额鲁特蒙古新旧土尔扈特部总叙,珠勒都斯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南路游牧所在,珠勒都斯中路和硕特蒙古巴启色特启勒图盟游牧所在;卷15:和博克萨里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东路游牧所在,晶河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西路游牧所在;卷16:额济纳旧土尔扈特蒙古游牧所在,布勒罕河新土尔扈特蒙古青色特启勒图盟游牧所在,哈弼察克新和硕特蒙古游牧所在。凡各部所居舆地形胜,世系沿袭、历史沿革、牧地变迁,俱一一备述。结构严谨、详明。史料多取自《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平定准噶尔方略》以及地方史志等权威著作。征引宏博,考订精审。因稿未竟而身先卒,其遗下部分,后由何秋涛继续加工整理、补订,历10年始成。是研究清代蒙古各部历史、地理的一部杰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