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蒙古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蒙古族

 中国境内历史悠久的一个少数民族。起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9世纪中叶西迁,逐渐和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族相融合,从游猎过渡到以游牧为生。12世纪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其中著名的部落集团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刺、兀良合等部。此外,尚有塔塔儿部在今贝加尔湖一带;蔑儿乞部在今色楞格河流域;斡亦刺部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他们都共同使用蒙古语语言。还有三个信奉景教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克烈部、乃蛮部、汪古部。经过无休止的部落战争,只剩下蒙古、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五大集团。1206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武力统一蒙古诸部。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被推为大汗,即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Menggu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 480.24万(1990)。主要聚居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部分散居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蒙古族始源于公元7世纪时唐朝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流域处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从此“蒙古”成为该民族的名称。蒙古语属阿尔泰语族和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3种方言。蒙古族的民族体育活动多与放牧、狩猎和征战相联系,如蒙古摔跤、蒙古赛马、蒙古马术、贵由赤、挥杆套马、赛骆驼、射箭、打布鲁、飞绳表演等。
❶蒙古马术。包括马上技巧、乘马斩劈、乘马射箭、超越障碍、赛马、驯马、马球等。
❷贵由赤。蒙古族传统的超长距离的赛跑活动。“贵由赤”是元朝一支近卫军的称谓,因这支近卫军均由蒙古族人组成,从1287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长距离赛跑,皇帝亲临观看并颁奖,“贵由赤”逐渐成为蒙古族长跑的代名词。
❸挥杆套马。蒙古族人将生产中的套马活动运用到体育娱乐中,形成了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体育。青年骑手数人为1组,各持一长约3米、顶扎绳环的竹竿,以先套住马头,拉住烈马者为胜。
❹赛骆驼。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参赛的骆驼赛前须通过挑选。1949后,开始采用跑圈赛快,场地骆驼速度赛分1000米、2000米、3000米。
❺打布鲁。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投掷。布鲁是蒙古族猎人打猎的工具和防身武器,为准确地打击猎物,猎手们平时注意练习布鲁的投远投准,逐渐形成比赛项目。早期在嫩江一代居住的蒙古人中流传广泛,后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赤峰市、兴安盟、呼伦贝尔盟和吉林省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及黑龙江省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带。早期的布鲁是木制的,后改为头部带有金属。打布鲁比赛主要分投准和掷远2种。投准又分马上投准和徒步投准。投准布鲁为圆形图固立嘎布鲁,重量不限;掷远布鲁为扁形海雅木拉布鲁,握柄是圆形,重500克。


赛马

蒙古族měngɡǔzú

❶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❷蒙古国人数最多的民族。

蒙古族měnggǔzú

❶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南、河北等地。
❷ 〈名〉蒙古国人数最多的民族。
另见339页mēng、339页méng。

蒙古族měng gǔ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1917年徐珂《清稗类钞·种族类·蒙族》:“蒙古族,一称蒙兀。”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像亚洲的民族,著名的有蒙古族、马来族、日本族、满族、汉族。”

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有4 806 849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高母创制的,经过多次改革成为规范化的蒙古文。蒙古族信仰喇嘛教、萨满教。蒙古族始源于公元7世纪的唐代望建河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宝韦”定名,初见于《旧唐书》。公元12世纪,蒙古部的首领铁木真击败其他诸部建立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精骑善射,蒙古草原盛产蒙古马、牛、羊、骆驼。

蒙古族

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和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宁夏、河北、河南等省(区),人口为3,411,657人(1982)。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后经多次改革而规范化的蒙古文。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被称为“游牧民族”;解放后则主要从事畜牧业,有的从事半牧半农或农业。娴于骑射,能歌善舞。牧民居住于蒙古包,以牛、羊肉、奶品和炒米为主食,喜饮奶茶。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与东胡族系诸族有渊源关系。主要来源于唐代居额尔古纳河以东大兴安岭北端的蒙兀室韦。公元九世纪,随着曾雄据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的崩溃,蒙兀室韦等渐向西迁,分布于鄂嫩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及其源头不儿罕山一带。人口繁衍,氏族支出,出现众多名号不一的部落或部落集团。在辽、宋、金时期的汉文献中,常称之为盟古、萌骨、萌古、萌古斯、蒙古里、萌古子、盲骨子等,皆同音异译。十三世纪初,出生于乞颜·孛儿只斤氏族的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兴起,先后攻灭了塔塔儿、克烈、蔑儿乞、乃蛮等部,统一了蒙古高原。1206年,铁木真于斡难河源台开库里尔台大会,诸部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遂形成了蒙古民族。大蒙古国四向扩张,统一中国北方,并在中国西部至西亚、东欧等地封建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汗国。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1—1368),灭掉南宋,统一全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民族,蒙古人不仅聚居于故土,而且分迁于东北、西北各亲王领地和中原各地。明代,分为鞑靼(包括兀良哈三卫)和瓦剌两大部。互争雄长。鞑靼各部分布于大漠南北,清代则分属内外蒙古;瓦刺渐分为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驻牧于今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东北的蒙古族即属内蒙古。清朝在蒙古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总管进行统治。而在东北地区设有哲里木盟,包括科尔沁六旗、土尔伯特旗、扎赉特旗、郭尔罗斯二旗;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东土默特二旗;昭乌达盟,包括敖汉旗、奈曼旗、巴林二旗、扎鲁特二旗、阿噜科尔沁旗、翁牛特二旗、克什克腾旗、喀尔喀左翼旗。长期以来,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该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解放以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各自治州、自治县。

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四川现有27492人 (1990年)。主要分布在成都市,盐源、木里两县。居成都的蒙古族最早在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 以八旗官兵身份入川,约占当时在川八旗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在凉山州的蒙古族最早在元代来川,因与当地一些民族杂居,习俗多有交融。原编入八旗的蒙古族有骑射等独特习俗。现建有4个蒙古族乡。城镇蒙古族现通用汉语文,习俗与当地主要民族基本一致。居城镇者从事各种行业。凉山州的蒙古族以农业为主,兼及林、牧业。

蒙古族

❶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唐代始见于记载,称“蒙兀室韦”或“蒙瓦”,为室韦联盟部落之一。两宋、辽、金时,史籍中有“萌古”、“朦骨”、“盲骨子”、“蒙古里”等不同译称。初分布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后向西逐渐发展到鄂嫩、克鲁伦、土拉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以游牧和狩猎为业,后期有农业萌芽,也与契丹、女真、畏兀儿等进行交换。与辽有聘使往来,并接受其封号。金时,势力壮大,与金保持往来,也不断进行争战,一度迫金割地议和。同时亦常与札刺亦儿部、塔塔儿部等交战。合不勒罕时统一部众,渐成为蒙古地区强部之一,始有“汗”号。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成吉思汗相继战胜札答兰、泰亦赤兀、篾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等部,统一大漠南北,建立蒙古汗国,形成统一的民族整体,是时,“蒙古”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为民族名称。成吉思汗制定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设置必要的国家机构,初以畏兀儿字记蒙古语。结束部落争战,抑止金人剿杀,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是后,展开大规模军事活动,开始南下和西征,先后并西辽,降西夏,灭金朝,亡南宋,建立元朝政权(1271—1368),势力扩展到中亚和南俄等地。对我国和世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新疆的蒙古族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支系和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瓦剌各部经过发展变化,迁徙和战争,融合吸收了东蒙古诸部和周围突厥成分,最后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统称厄鲁特或卫拉特。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卫拉特方言,使用“托忒”蒙古文,目前使用全国通用的胡都木蒙古文,两种蒙古文并用。宗教信仰方面,最初信仰萨满教,16世纪以后逐渐改信藏传佛教格鲁派。居民主要仍从事畜牧业,近代一部人逐渐转事农业。《江格尔》为中华民族三大史诗之一。饮食以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为主,喜欢饮奶茶。主要节日有“春节”和“那达慕”大会。建国后,于1954年6月23日和7月13日分别成立了巴音郭楞和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50年来,自治州的各项建设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境内的蒙古族有149855人。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昭苏县、特克斯县、乌苏市、额敏县、布尔津县等地。
❷中国民族民俗知识丛书。加·奥其尔巴特、李行力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本书叙述和介绍了新疆蒙古族的历史源流、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风俗民情。

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新、辽、吉、黑、青、甘、宁、冀、豫、川、滇、京等省(区)。人口4806849人(1990年)。“蒙古”为本民族自称,最初只是蒙古语族诸部中一个部的名称,系唐朝时代“室韦”的一支。《旧唐书》称“蒙兀室韦”。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7世纪向西迁移游牧,逐渐与突厥语族部落融合,分衍出孛儿只斤、泰赤乌、扎只刺、兀良哈等部落。12世纪初,组成以成吉思汗为首的“合木黑蒙古”联盟。随着力量的壮大,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先后击败塔塔尔、蔑儿乞等部落,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统一后的蒙古族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驰骋亚欧,开辟了东西交通,建立了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国四大汗国;南下占据中原,征服大理、吐蕃,灭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元帝国,奠定了中国版图。蒙古族大多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通用13世纪时创制、后经多次改革的蒙古文,俗称“旧蒙文”。早期信奉萨满教,元代后多改信喇嘛教中的黄教(即格鲁派)。1947年5月1日在内蒙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有“游牧民族”之称。解放后,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人则半农半牧或从事农业。能歌善舞,精于骑射。传统居住形式为蒙古包,现很少见。多食牛羊肉、奶制品和炒米,喜喝奶茶。

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3,411,657人(1982年)。与中国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蒙古”为民族自称。最初只是蒙古语族诸部中一个部的名称,为唐代“室韦”的一支。《旧唐书》称“蒙兀室韦”,居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后西迁不儿罕山(今蒙古大肯特山)一带。发展繁衍为许多部,各有名号。辽金时期多以“鞑靼”或“阻卜”泛称蒙古草原各部。十三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孛儿只斤氏家族统一主儿乞、泰亦赤兀、弘吉剌、札答兰、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汪古等草原各部,于1206年建大蒙古国,“蒙古”遂成为开始形成的民族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在中国西部至西亚、东欧等地封建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汗国。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并统一全国。明代,分为“鞑靼”和“瓦剌”两大部分。“鞑靼”各部分布于大漠南北,清分属内、外蒙古;“瓦剌”渐分为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清统称为厄鲁特或卫拉特,驻牧于今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十七世纪初叶, 土尔扈特部向西移牧于今伏尔加河下游,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返归祖国, 驻牧伊犁等地; 和硕特部在顾实汗(固始汗)率领下, 东迁青海地区。清代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或编旗设总管加以统治。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创造了“独贵龙”的传统斗争形式。操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最初的文字依畏吾儿字母创制于十三世纪初,后经改革即今通用的蒙古文。忽必烈时曾创制蒙古新字“八思巴文”。新疆蒙古族多讲卫拉特方言,使用“托忒”蒙古文。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即“黄教”)。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 成立了一个自治区,三个自治州, 七个自治县。各自治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均有迅速发展。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故有“游牧民族”之称。解放后,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人则半牧半农或从事农业。娴于骑射,能歌善舞。骑马、摔跤、射箭等至今为群众所喜好, 牧民多住“蒙古包”。以羊、牛肉,奶品和炒米为主食,喜饮奶茶。

蒙古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6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自治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5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口为5813947人(2000),其中男2875453人,女2938494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4471人;大学本科91960人;大学专科181798人;中专244687人;高中544479人;初中1846606人;小学1984851人;扫盲班35733人;未上过学384595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220167人;采掘业3028人;制造业14653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082人;建筑业4320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449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6912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5481人;金融保险业2528人;房地产业412人;社会服务5447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737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4490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700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3388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6884人;专业技术人员25663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1318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0960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18963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25554人。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方言有3种。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后经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现已规范化。13世纪中叶用蒙古文写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一部重要历史文学名著,《宋史》、《辽史》、《金史》是中国重要的3部史籍。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13世纪(元朝)开始改信喇嘛教。农区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牧区以牛、羊肉及奶制品为主食。

蒙古族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他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中国蒙古语有3个方言,即内蒙古方言、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卫拉特方言,使用蒙古文。蒙古族人多信仰喇嘛教。
蒙古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那时只是蒙古众多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这个部落的发祥地在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以后逐渐西移。各部落之间竞相掠夺人口、牲畜和财富,形成了无休止的部落战争。1206年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自元代以来,蒙古族人民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天文历算、文化艺术、医学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蒙古族主要靠放牧为生,他们的服饰千百年来始终以其独特款式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蒙古族服装强调色彩对比和服饰效果。蒙古族男女一般都穿长袍,袖长而宽,高领有衽,男袍肥大,女袍紧身。袍子沿边、领口和袖口多为绸缎刺绣花边或皮毛装饰,男袍多为蓝色和深色,女袍多为艳色或浅色,下端一般不开衩。男子扎腰时多把袍向上提一点,这样既便于骑乘又显得精悍,女子则向下拉展以使身体线条清晰,显得苗条健美。腰带一般为红绿绸子。
蒙古族头饰也很美丽、华贵,一般用玛瑙银链珊瑚玉石穿缀而成,靴子也很讲究,有皮、毯和布之分,靴帮一般都贴有精美的图案。摔跤场上的汉子穿的衣裤多绣有龙凤吉祥图案。蒙古族服饰反映了蒙古族悠久的传统文化,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 内蒙古自治区   达斡尔族 ☛

蒙古族

蒙古族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本月十三至十五日的祭“俄(鄂)博”、七月二十五日青海湖畔的“祭海”和十月二十大晶灯节等。
春节也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届时家家置新衣、办年货,准备节日食物。年三十时,必须回家,畜归圈,换新衣,敬天敬神。大年初一,男妇盛装,到亲朋家相互拜年,敬献哈达。初二,全家居家不出,初三又去友邻家拜年,非常热闹。
祭“俄博”一般都在七月中旬。它是蒙古族牧民一年一度的草原盛会。会上除了请活佛、喇嘛念经、煨桑、祭礼山神,祈祷人畜平安外,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过去,青海湖一带的蒙古族还要举行盛大的“祭海”活动,届时要将三牲(整牛、羊、猪)供在桌上,然后宣读祭文。礼毕后,大家争先抢割献祭的牛羊肉,以先得、多得为吉祥,谓之“抢宴”。会上还举行跑马、射击等比赛马。

☚ 婚俗   青海蒙古族传统盛会那达慕 ☛
蒙古族

026 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4806849人(1990)。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新疆,部分散居在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使用蒙古语,系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早期信奉萨满教,元代后改信喇嘛教。“蒙古”原为蒙古语族一部落名称,居于今额尔古纳河东一带,后发展为诸多部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中国北方,“蒙古”成为正在形成的民族族称。1271年忽必烈建元朝并统一全国。明代蒙古族分 “鞑靼”、“瓦剌”两部分。“鞑靼”分布于哈拉哈河西岸、七鄂托克喀尔喀、和林、色楞格河及阿尔泰山一带。分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清雍正时析出赛音诺颜部)、车臣汗三部。瓦剌分布于今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东部、南部广大地区。分准噶尔(绰罗斯)、杜尔伯拉、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土尔扈特后向西移至伏尔加河下游,乾隆三十六年复归中国,驻牧伊犁等地。和硕特部游牧至青海等地。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蒙古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1947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建国后,主要从事畜牧业及农业。多住“蒙古包”,喜好摔跤,善骑射。

☚ 汉族   回族 ☛
蒙古族

蒙古族mengguzu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另外还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丰富的文化。蒙古族人民身穿长袍,头上扎着头巾,腰间束带,脚上穿皮靴;喜欢赛马、摔跤、射箭,喜欢唱歌、跳舞、弹马头琴;主要以放牧为主。

☚ 壮族   藏族 ☛
蒙古族

蒙古族Mengguzu

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自治区。人口约480万人(1990年)。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12世纪时,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诸部。1206年,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出现了蒙古族。其后,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统一了全中国,并建都中都(后改为大都,即现在的北京)。蒙古族使用蒙古语,通用的文字是蒙古文。16世纪时,喇嘛教(黄教)传入蒙古。自此以后,喇嘛教深入影响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达数百年之久。牧区蒙古族人民多住容易拆搭、便于搬运的蒙古包,它以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部覆以毛毡,通常高不足2米,直径约3米多,是长期适应草原游牧生活而形成的。在定居的地区,部分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出现了外形与蒙古包相似的土木结构住屋;农区则多住汉式平房,并且聚为村落。男女老幼都善于乘骑,普遍嗜饮砖茶。蒙古族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可及膝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或束红、黄色头巾;女子盛妆时戴银饰点缀的冠,平时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现在的服装式样和鞋子已有较多的改进。蒙古族人民擅长音乐,马头琴是最受喜爱的民族乐器,诗歌舞蹈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热情有礼,坦率诚恳。原有的优良传统和健康习俗得到了充分发扬,不利于民族繁荣发展的不健康习俗则日渐消失。还有一些旧的习俗发展转化成为新的风俗习惯,例如,过去传统的每年七八月间的祭神节日——“祭敖包”,已转化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等体育活动的那达慕大会。

☚ 维吾尔族   藏族 ☛

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人口3411657人(1982年)。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有蒙古文。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一个部落。9世纪西迁,与突厥语族融合。13世纪铁木真统一各部,建立蒙古国。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信喇嘛教。以牛羊肉为主食,喜饮砖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文学、医学、天文、历史都很发达。1947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土地改革和牧区民主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畜牧业生产大发展,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也有较大发展。

蒙古族

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吉林、新疆、黑龙江、青海、河北、河南、甘肃等省 (区)。3,441,657人 (1982年)。与中国北方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最初的文字依畏吾儿字母创制于13世纪初,后经改革形成现今通用的蒙古文。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鲁派 (即“黄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牧业。解放前,牧区主要是牧主经济,部分残存着封建领主经济; 农区主要是地主经济,此外还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成立了1个自治区,3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各自治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均有迅速发展。娴于骑射,能歌善舞。骑马、摔跤、射箭等至今为群众所喜好,牧民多住“蒙古包”。

☚ 蒙戈人   蒙古人种 ☛
蒙古族

蒙古族

中国民族大家庭重要成员,也是一个跨国民族。唐代称蒙兀室韦。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乞颜部贵族铁木真统一漠北诸部。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鄂嫩河,黑龙江上源之一)源召开忽里台,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蒙古国成立后,成吉思汗将原来漠北各部人众分编在不同的千户中,许多部落的界限因之泯灭,逐步形成统一的蒙古民族。蒙古国历任大汗于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与此同时,1219年成吉思汗亲自西征中亚,其后其孙拔都侵掠俄罗斯、东欧,旭烈兀征波斯,先后建立起窝阔台、察合台、钦察、伊儿等汗国,他们虽名义上奉元朝为宗主,但最终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而且融合于当地居民之中。1368年元朝灭亡,统治者逃回漠北,史称北元。这时瓦剌(卫拉特)崛起,称雄漠北。及达延汗中兴,统一大漠南北,遂迫使卫拉特西迁。其后人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扎萨克图部、和托辉特部的统治者不断与卫拉特作战,卫拉特遂迁至阿尔泰以西之额尔齐斯河、鄂毕河、伊施姆河一带。1628年,和鄂尔勒克率土尔扈特等部西徙伏尔加河。1636年,顾实汗率和硕特等部入据青藏高原。准噶尔则称雄天山南北。在这同时,女真兴起,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败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获元传国玉玺,于是在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占领全国。蒙古各部,亦逐渐为其征服。清在蒙古各部实行盟旗制度进行统治。1771年,伏尔加河之土尔扈特渥巴锡率部众十余万人东归,蒙古族的分布,遂基本稳定下来,迄今没有大的变化。1924年,在原喀尔喀蒙古地区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先后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俄罗斯联邦,有布里雅特自治共和国和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蒙古族人口,在我国有3411600人(1982年),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有1400000人(1984年)。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书写这种语言的文字则有变化。成吉思汗灭乃蛮后,借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1272年,忽必烈命八思巴在藏文基础上创制八思巴字书,写官方文书,但元亡即废,仍使用经过改进的畏兀儿字,相沿至今。1648年,咱雅班第达创制托忒文,拼写卫拉特方言。194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改用西里尔字母代替原来的蒙古文字。蒙古宗教,民间普遍信仰萨满教。但上层统治者中很早就有人信仰佛教、基督教。忽必烈笃信藏传佛教,但也优容其他宗教。西征后的蒙古人,多改奉伊斯兰教。其本身也融合于当地民族之中。16世纪中叶开始,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蒙古各部,并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在广大牧区,蒙古人仍保有许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 伊斯哈克伯克   成吉思汗 ☛

蒙古族

居住中国北方的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在内蒙古高原,小部分散居于沿黄各省,总人口353.24万人(1990年)。族称是根据蒙古族的自称“moygol”而得名,《旧唐书》记为“蒙兀室韦”,元代以后,固定记为“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从成吉思汗上溯至始祖孛儿帖赤那,共23世,约500年,到12世纪已形成本族部落近30个。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建立大蒙古国,结束了北方草原上长期以来的割据状态,促进了彼此间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共同语言的使用,在融合大漠南北各族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强大、稳定的蒙古民族。其后,蒙古族西征,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汗国。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文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于13世纪初,17世纪又发展为“托忒”蒙古文,它分为内蒙古、卫拉特和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蒙古人脸色黝黑,身材魁伟,性格勇敢刚毅,善于骑射,喜爱摔跤,主要从事畜牧业。牧区盛产优良畜种,有蒙古牛、蒙古马、鄂尔多斯细羊毛等。传统食物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为宴客祭奠上品。传统的民族服装是蒙古袍,常点缀以红、黄、深蓝3色。葬俗有火葬、土葬、野葬等。祭敖包是最隆重的祭祀,多盛行于牧区。现在,草原上祭敖包经常与“那达慕”盛会同时举行,有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竞技活动,并增添了贸易等新内容,一般多在水草丰美的六月、七月、八月举行。自古以来对火极为崇拜,早期信仰萨满教,1246年引入藏传佛教萨迦派,忽必烈即大汗位后,封萨迦派教主八思巴为“帝师”,喇嘛教(即藏传佛教)遂成为蒙古族皇帝、皇室及贵族所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又发展为全民族的宗教。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文学艺术方面,《蒙古秘史》、《黄金史》、《蒙文旨要》等都是蒙古文重要的文化典籍;神话作品有《保牧乐》;传说有《化铁熔山》;长篇叙事诗有《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长篇小说有《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江格尔》则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蒙古族能歌善舞,“好来宝”是民间传统的演唱形式,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舞等久负盛名,马头琴是民间喜爱的乐器。其建筑、绘画、雕刻等都有相当造诣,诸多的喇嘛寺庙是各种艺术的荟萃。自然科学领域,蒙医以外科发达、善于治疗创伤和接骨著称,14世纪上半叶由蒙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是一部饮食卫生和营养学专著;其他蒙医传世之作有《蒙藏合璧医学》、《蒙医学大全》、《脉诀》、《蒙医药剂学》等。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明安图编写了《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律吕正义》等大型天文历法数学书籍,并主持实地测绘清朝《皇舆全图》 ,他撰写的 《割圆密率捷法》 等,是中国用解析法计算圆周率的第一人。当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为中国石油勘探、地质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蒙古文化无愧为黄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蒙古族meng gu zu

Mongolian nationality

蒙古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共有4806849人(1990年)。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国时期创制有畏兀儿体蒙古文字,后屡经改革,成为今天通用的蒙古文字。忽必烈时曾创制八思巴蒙古新字,但未普遍通行。新疆境内蒙古族多操卫拉特方言,使用“托特”蒙古文。早期流行萨满教,16世纪中开始普遍信奉格鲁派喇嘛教(黄教)。族体起源于古代中国北方,军事、政治业绩辉煌,有席卷西亚、东欧、震动世界,统治全中国、奠定中国统一的民族国家历史疆域,参与创造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最早为唐代室韦一支,与东胡、鲜卑、契丹、室韦有密切渊源关系。唐时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后,大部分向回鹘退出之地西迁。12世纪中日渐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土拉河、克鲁伦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与塔塔儿、蔑儿乞、斡亦剌、克烈、乃蛮同为并立于漠北的强大部落。12世纪末、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周围各部相继扫平与之相抗衡的诸大部,于1206年建立蒙古国,所有被征服被统一的各部一并形成为至今仍以“蒙古”为族称的中国北方主要民族。蒙古国统一中国北方,远征西亚、东欧,以所得西亚、东欧之地建立公封的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汗四大汗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中国,1368年元朝在农民起义中覆亡,元顺帝退居漠北,称北元。后北元宗室与西北藩臣所统诸部分为鞑靼、瓦剌两部分。鞑靼各部分布大漠南北(清内、外蒙古);瓦剌渐分为绰罗斯(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4部,分布于今新疆北部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其中土尔扈特部于17世纪初叶移牧今伏尔加河下游,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返归祖国,驻牧伊犁等地;和硕特部在顾实汗(固始汗)率领下,东迁青海地区。后金至清初,漠南北诸部先后服属清朝,卫拉特诸部或因与清对抗被征服,或归附,清分别建立“盟旗制度”,设札萨克,总管实行分割统治,并扶持喇嘛教以柔化之。至清末,由于封建压迫日深,阶级矛盾激化,加以帝国主义势力入侵,蒙古族人民纷纷自发掀起 反帝反封建斗争,创造了独有的“独贵龙”斗争形成。辛亥革命后,东西部蒙古王公代表蒙古族人民意愿,一致反对外蒙“独立”。抗日战争期间,广大蒙古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日寇和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解放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革,成立了1个自治区、3个自治州、七个自治县,各自治地方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均有迅速发展。过去主要从事游牧业,今畜牧业仍占有主要地位,有些地区从事半农半牧或主要从事农业。解放后现代工业取得巨大发展。娴于骑射,能歌善舞、射箭、摔跤、赛马为群众喜爱的体育运动。衣、食、住、行、婚姻、丧葬、社交等风俗均有自己的特点,尤以热情好客闻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