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蒙古国子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專科學校 > 蒙古國子學 蒙古國子學 ménggǔguózǐxué 元代教習蒙古字的中央官學。世祖至元八年春正月,始下詔立京師蒙古國子學,教習諸生,於隨朝蒙古、漢人百官及怯薛歹官員,選子弟俊秀者入學,然未有員數。以《通鑑節要》,用蒙古語言譯寫教之,俟生員習學成效,出題試問,觀其所對精通者,量授官職。仁宗延祐初,生員定額百人:蒙古五十人,色目二十人,漢人三十人;而百官子弟之就學者常不下二三百人。蒙古國子學及諸路蒙古字學生員成績優秀者,均從翰林考試,中選者授以蒙古字學官和譯史等職。參閱《元史·選舉志一》。 蒙古国子学学校名。元设于京师,以蒙古字教授生员的学校。世祖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制成蒙古新字颁行,诸路置蒙古字学。八年,立京师蒙古国子学,选随朝蒙古、色目、汉人官员及怯薛子弟入学;命翰林院译《通鉴节要》作为教本。置博士、助教、教授及学正、学录等。生员初无定额,后官给廪膳者百人,延祐二年(1315)增为一百五十人,其他就学者可陪堂学习。生员学习二三年,成绩优秀者策题考试,精通者授官。 蒙古国子学元代京师设立的学校。世祖至元八年(1271)始建于京师,选随朝蒙古、汉人百官及怯薛歹(护卫军)官员子弟入学。初无定员, 成宗大德十年(1306)定官给廪膳者六十人, 武宗至大二年(1309)增伴读四十, 仁宗延祐二年(1315)增至生员百名,其中蒙古五十人,色目二十人,汉人三十人,实际就学者不下二三百,后定额一百五十人。庶民子弟只能陪堂听学。以蒙古文译写之《通鉴节要》等为教材。由博士、助教、教授、学正等执掌教习。结业后, 经试问, 量才授官。 蒙古国子学 蒙古国子学学府名。元代置。掌教蒙古文字。《元史·百官志三》: “蒙古国子学,秩正七品。博士2员,助教2员,教授2员,学正、学录各2员。掌教习诸生。于随朝百官、怯薛台、蒙古、汉儿官员家,选子弟俊秀者入学。至元八年 (公元1271年) 置官5员。后以每岁从驾上都,教习事繁,设官员少,增学正2员、学录2员。三十一年,增助教1员、典给1员。后定置博士2员,正七品; 助教2员,教授2员,并正八品; 学正、学录各2员,典书1人,典给1人。” ☚ 蒙古国子监 孟密宣抚司 ☛ 蒙古国子学 蒙古国子学元代设于京师,以蒙古字教授生员的学校。始置于世祖至元八年 (1271年) 正月,诏令从随朝蒙古、汉人百官及怯薛歹官员中,选拔聪秀子弟入学,用蒙文翻译《通鉴节要》作为教本。待生员学习一段时间后,出题考试,选其应对精通者量官授职。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为生员增加廪膳,员额由三十人增加到六十人。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规定设伴读四十人,以在籍上名生员学问优长者补之。仁宗延祐二年 (1315年),因为生员增至百人,其中蒙古五十人,色目二十人,汉人三十人,百官子弟就学者,不下二三百人,需要增加廪膳,于是减去庶民子弟一百一十四人,在现有生员一百名之外,增加50名,其他人只陪堂听讲,不供廪食。 ☚ 女真学 蒙古字学 ☛ 蒙古国子学中国元代京师设立的学校。学生限于在朝的蒙古人和汉人百官子弟。教材为蒙古语翻译的“通鉴节要”。 蒙古国子学元代学校名。隶蒙古翰林院,秩正七品。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行八思巴蒙古新字,诸路置蒙古字学。八年,于京师中都(今北京)立蒙古国子学。选随朝蒙古、色目、汉人百官及怯薛(禁卫军)官员子弟入学受教。初无定员,成宗大德十年(1306),定官给廪膳者60人。武宗至大二年(1309),增伴读40人。仁宗延祜二年(1315),增至生员100人,其中蒙古50人,色目20人,汉人30人,实际就学者不下二三百人,后定额150人。庶民子弟只能陪堂听学。初置教官5员,以教习事繁,增设学正、学录,后定置博士、助教、教授、学正、学录各2员,以掌教习。以蒙古文译写之《通鉴节要》等为教材。学制二三年,结业后,策题试问,量才授官。 蒙古国子学官学名。用蒙古语文进行教学,属蒙古国子监。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八思巴制成蒙古新字,令诸路置蒙古字学。八年(公元1271年)于京师置蒙古国子学,设博士二人,正七品;助教、教授各二人,并正八品;学正、学录各二人,典书、典给各一人。学生限于在朝蒙古人、汉人百官及怯薛歹官员子弟和经过选拔的庶民子弟。其中官员子弟为正额学生,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额定为一百五十人;庶民子弟为陪堂学生,学习期限为二至三年,成绩优秀者通过策试授予官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