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蒋光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蒋光慈1901—1931

安徽六安人
著名诗人、作家。中共党员。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曾任冯玉祥之苏联顾问的翻译、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与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任《太阳月刊》编辑,还任《时代文艺》、《新流》、《拓荒者》杂志的编辑,是左翼作家联盟常委。著有《新梦》、《短裤党 》、《咆哮了的土地》、《蒋光慈诗文选》,编有《俄罗斯文学》、《失业以后》等,译有《冬天的春笑》。
原名:蒋光赤
乳名:小巧子
学名:蒋如恒、蒋宣恒
号:侠生、侠僧
笔名:蒋光慈、光赤、光慈、华西里、华希理、华希祖、华继宗、华维素、陈西里、陈倩华、陈情、笑俗儿、维素、敦夫、编者、蒋西里、蒋光赤、蒋希祖、蒋侠僧、魏克特、魏敦夫
化名:乌特金、江、陈资川、蒋资川
影射名:江霞、陈杰生、陈季侠、维嘉
俄名:УТКЦН(乌特金)
别名:儒恒

蒋光慈

蒋光慈传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蒋光慈研
究资料
吴腾凰
方铭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199页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553页
蒋光慈逝世日期考
蒋光慈与春雷《文学专号》
略谈蒋光慈的文学成就
革命作家兼战士的蒋光慈
蒋光慈的照片及其他
光慈的晚年
瞿光熙
瞿光熙
胡济涛
王开玉
哈晓斯
郁达夫
文汇报1961年6月18日
人民日报1961年8月31日
安徽日报1961年9月9日
安徽日报1980年6月20日
人民日报1984年10月11日
现代1933年3卷3期,郁达夫散文选集第
237页,新文学家传记第64页
蒋光慈的革命文学创作
蒋光赤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林志仪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3期
安徽师院学报1960年5—6期
蒋光慈著译书目
蒋光赤论
瞿光煕
范伯群曾华鹏
图书馆1962年2期
文学评论1962年5期,现代四作家论第
70页
现代散文六十家札记:蒋光慈
蒋光慈在安徽
蒋光慈和他的小学老师
蒋光慈回乡建党质疑
回忆蒋光慈同志——纪念蒋光慈诞生八十周年
暨逝世五十周年
革命文学的拓荒者蒋光慈
夏衍同志谈蒋光慈——访夏衍同志简记
对蒋光慈生平史实的几点辨正
蒋光慈和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初期倡导
林非
吴腾凰
吴腾凰
哈晓斯
吴似鸿口述 谢德
铣整理
方玲
哈晓斯
陈育德等
徐昌洲等
南开大学学报1978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79年4辑
新文学史料1980年2期
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4期
绍兴师专学报1981年2期
书林1981年3期
安徽革命史研究资料1981年3期
淮北煤师院学报1981年4期
教与学1981年4期,锦州师院学报1985
年1期
蒋光慈究竟何时从苏联回国?
瞿秋白与蒋光慈的友谊
蒋光慈
二十年代的蒋光慈
忆蒋光慈
《蒋光慈研究资料索引》补正
史 明
吴腾凰
秦培庆
文迪
任钧
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5期
社会科学(上海)1981年6期
工人创作1981年9期
文学报1981年19期
文学报1981年24期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2年1期
关于蒋光慈党籍问题的一件史料(附没落的小
资产阶级蒋光慈被共产党开除党籍——原载
《红旗日报》1930年10月20日)
唐天然新文学史料1982年1期
蒋光慈年谱
《少年飘泊者》问世之始末——兼忆蒋光慈在固
哈晓斯
张纯修
社联通讯(安徽)1982年2、3期
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3期,烈士永生第4
集第55页
蒋光慈在二十年代中国文学论争中的贡献
研究蒋光慈早期思想的一份珍贵史料——介绍
一封新发现的蒋光慈早年佚信
陈圣生
哈晓斯
文学研究动态1982年4期
社联通讯(安徽)1982年10期
蒋光慈赴俄时间答疑
蒋光慈生平考略
蒋光慈祖籍、笔名及其它
蒋光慈原名、笔名、别名辑录
蒋光慈籍贯考
关于蒋光慈的籍贯
蒋光慈生平史实几个问题的辨正和补充
欧阳予倩·田汉·蒋光慈
蒋光慈的文学业迹
蒋光慈生平杂考
哈晓斯
哈晓斯
吴腾凰等
哈晓斯
张惠达
徐修宜
陈孝全
冯钧国
巩富
哈晓斯
社联通讯(安徽)1982年21期
江淮论坛1983年4期
河南师大学报1983年5期
社联通讯(安徽)1983年20期
上海师院学报1984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2期
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5期
文科月刊1984年11期
语言文学1985年2期
艺谭1985年4期

蒋光慈的原名、改名及其他
革命文学的探索者——蒋光慈创作道路初探
吴泰昌
高鑫
八方集第200页
文艺论丛第449页,中社科院研究生院
1981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第219页
蒋光慈
关于蒋光慈
蒋光慈
何倪
杨剑花
娄献阁
文坛史料第222页
文坛史料第224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0辑第
142页
蒋光赤生平点滴调查记
蒋光慈在东京
蒋光慈事迹考
蒋光慈(二则)
蒋光慈
蒋光慈
邢铁华
任钧
瞿光熙遗作
王光东
李立明
中国现代小说家论第251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第1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8辑第16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313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12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71页,中国
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19页
蒋光慈
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蒋光慈传略
蒋光慈
蒋光慈与《少年飘泊者》
蒋光慈同志在芜湖
阿英
哈晓斯
舒兰
张又君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6页
不屈的共产党人(3)第159页
*北伐前后新诗作家和作品第305页
作家剪影第178页
芜湖古今第159页
蒋光慈
蒋光慈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
报春紫燕 破晓曙星——蒋光慈倡导革命文学
功绩述评
钱杏邨
赵聪
黄俊东
编纂组
胡从经
*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1卷第147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261页
*现代中国作家剪影第15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1册第564页
钟山文艺论集第334页
蒋光慈
蒋光慈小传
蒋光慈著作年表
蒋光赤著译书目
贺炳铨
黄药眠
黄药眠
新文学家传记第61页
蒋光慈诗文选集第1页
蒋光慈诗文选集第3页
蒋光赤选集第597页

蒋光慈

我与蒋光慈
蒋光慈 宋若瑜
试谈蒋光慈的思想和创作
蒋光慈生平杂考
论蒋光慈在传播马列主义文艺理论上的贡献
时代的忠实儿子,暴风雨的歌声——蒋光慈在
“五卅”时期的文学活动
吴似鸿
吴腾凰 杨连成
《蒋光慈》编写组
哈晓斯
吴家荣
许豪炯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133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258页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1期
艺谭1985年4期
淮北煤师院学报1986年1期
江淮论坛1986年3期
蒋光慈世系籍贯考
蒋光慈早期史实三题
民国人物小传:蒋光慈
郑超麟谈蒋光慈
中国无产阶级文学拓荒者蒋光慈
蒋光慈
陶锦源
哈晓斯
刘绍唐主编
郑晓方记录
崔美明
娄献阁
艺谭1986年5期
安徽大学学报1987年4期
*传记文学1987年50卷3期
新文学史料1990年3期
旧上海风云人物(二集)第425页
民国人物传(七)第411页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

诗人、小说家。又名蒋光赤。安徽霍邱(今属六安市)人。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赴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参加过共产党国际会议,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发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一文,并创作了大量诗歌,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同年在上海大学任教。以后,参加过北伐革命。1928年与钱杏邨等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主编《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等。同年赴日本组织太阳社东京支部。1930年参加筹备和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候补常委。早期诗作反映了五四后一代青年对革命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小说大多描写革命者的斗争,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也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及概念化的缺点。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战鼓》《哭诉》《乡情集》等,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中篇小说《短裤党》《野祭》《菊芬》《丽莎的哀怨》等,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冲出云围的月亮》《田野的风》,译作有里别津斯基的《一周间》、罗曼塔夫的《爱的分野》、苏联短篇小说集《冬天的春笑》。有《蒋光慈文集》。

☚ 冯乃超   章廷谦 ☛
蒋光慈

蒋光慈1901.9.11—1931.8.31

原名蒋如恒。学名蒋宣恒,自号侠生、侠僧。在苏联学习期间,取俄名乌特金。大革命失败后,改名蒋光慈。笔名有蒋光赤、蒋铁僧、华希理、华维素、魏克特等。祖籍河南,生于安徽六安。(生平经历、小说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见小说卷)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开始新诗创作,曾在安徽《皖江日报》的《皖江新潮》发表新诗,宣传新的思想。1921年至1924年留学苏联期闻,创作了《西来意》、《莫斯科吟》、《新梦》、《复活节》、《哭列宁》、《太平洋中的恶象》等新诗,后结集为《新梦》,1925年由上海书店出版。这是一部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诗集,作者以强烈的感情,抒写了他对新生的苏维埃国家的倾慕与热爱,使诗集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献给十月革命的歌,也表现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青年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的战斗激情。诗集问世后,获得文坛的好评。钱杏邨认为,它“简直可以说是中国革命文学著作的开山祖”(《蒋光慈与革命文学》)。1927年1月出了第二部诗集《哀中国》(汉口长江书店)。其中的诗作充满了悲愤深沉的感情,真实描绘出中国人民的凄苦处境,抒写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部诗集的出版,显示了诗人创作风格的变化,标志着他从革命的浪漫主义向革命的现实主义的转化。大革命失败以后,写出长诗《哭诉》(上海春野书店1928年版)以及《寄友》等,控诉反革命大屠杀的罪行,格调深沉,情绪愤懑,却催人奋进,颇有感人的力量。他所出版的诗集还有《光慈诗选》(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版)、《战鼓》(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版)和《乡情集》(北新书局1930年版),其中也收有若干译诗。

☚ 蒋山青   蒋锡金 ☛

蒋光慈

蒋光慈1901.9.11—1931.8.31

原名蒋如恒,学名蒋宣恒,自号侠生、侠僧。笔名有蒋光赤、华希理、维素、魏克特等。安徽霍邱(今属六安)人。出生于小商人家庭,幼年在家里的塾馆念书。11岁时入河南固始县志诚小学读书,受进步教师影响,接触到新书刊。后考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五中学,受教师中无政府主义者影响,一度组织安社,出版刊物,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被推选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深得当时在芜湖的陈独秀、恽代英等人赏识。在此期间,开始以蒋光赤笔名在《皖江日报》上发表诗文。1920年去上海,学习俄语,参加进步的文学活动。翌年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选派,和刘少奇、任弼时等人去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中国班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以写新诗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第一本新诗集《新梦》(1925年出版)收录初期的诗作。1924年回国后,在上海大学任教,与沈泽民等组织春雷文学社。这时期他写的《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等论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提出革命文学问题。新诗集《哀中国》即写于回国后的两年间。接着,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1925年),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1927年)相继出版。这些作品展现了从“五四”到“五卅”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和斗争,浪漫主义色彩和小资产阶级情调兼有,曾在文坛上产生一定的反响。1927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后不久,他完成了中篇小说《短裤党》,描写了武装起义中广阔的社会动向和众多的人物面貌,这是一次大胆的创作尝试,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工人运动的作品之一。大革命失败后,他一度情绪低落而悲愤,中篇小说《野祭》、《菊芬》,长篇小说《最后的微笑》,以及长诗《哭诉》,都是这种情绪下的产物,作品表现了对敌人的强烈憎恨,流露出浓重的郁闷。1929年《丽莎的哀怨》的出版,是消极倾向的进一步发展,曾受到进步文学界的批评。在这段时期里,他的文学活动仍在继续,组织了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新流月报》、《拓荒者》等刊物,致力于革命文学的提倡和研究,发表了一批论著。1929年去日本。长篇小说《冲出云围的月亮》(1930年)即写于日本居留时期,作品描写大革命失败后知识青年的分化,表现了作家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情绪。这是他思想转变时期的代表作。这期间写的日记体散文《异邦与故国》、新诗《我应当归去》,都反映出他对苦难祖国的怀恋和对革命前途的信心。1930年回国后,参加“左联”的筹备。后被选为常委。还写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咆哮的土地》(又名《田野的风》),以湖南农村的土地革命为背景,塑造了一些农民运动领袖的形象。现实主义的手法,深广的社会内容,标志着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逐渐趋向成熟。这是他比较成功的最后一部小说,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对于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藎均伦   蒋吟秋 ☛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Jiang Guangci

现代诗人、小说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人之一。又名蒋光赤。祖籍安徽六安县。1901年生于安徽霍邱县一个小商人家庭。在芜湖读中学时,积极参加当地的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赴上海,入外语学院学习俄语,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苏留学。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夏回国,在上海大学任教,并开始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与钱杏邨、孟超等组织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海风周报》、《新流月报》等,大力倡导革命文学。1929年下半年,曾一度去日本养病。1930年初,主编《拓荒者》月刊。因不满当时“左”倾路线而要求退党,同年10月被开除出党。1931年8月31日病逝。葬于上海公墓,改名蒋资川。
蒋光慈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新梦时期。他在旅苏期间创作了诗集《新梦》,这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诗集。诗篇情绪高昂,充满理想。回国后创作的诗集《哀中国》,则因目睹了中国现实的黑暗和沉闷,诗情变得较为深沉忧愤,但仍然充满着渴望。1925年后,他开始以较多精力从事小说创作。中篇《少年漂泊者》,短篇集《鸭绿江上》(收小悦八篇),中篇《短裤党》均为这一时期的作品。《短裤党》创作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后不久。小说重点描写了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的经过和失败,最后勾勒出第三次起义胜利后的图景,成为正面描写中国工人运动的最早作品。由于仓促就章,小说在艺术上显得粗糙。这一时期的作品总的说来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青年对于新生活的向往。
第二是愤激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人们普遍表现出一种愤怒和绝望情绪,蒋光慈也不例外。1927年到1928年创作的中篇《野祭》、《菊芬》和长篇《最后的微笑》,就是这一情绪的反映。1929年写了中篇《丽莎的哀怨》。小说对十月革命后流落到中国的俄国贵族妇女的不幸遭遇流露出人道主义的同情。这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因而受到革命文艺界的批评。
第三是恢复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逐步恢复,蒋光慈也重新恢复了对于革命前途的信心。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冲出云围的月亮》和《咆哮了的土地》(又名《田野的风》)。后者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种种基本矛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武装斗争,艺术上也趋于成熟,但这却是作者最后一部作品。

☚ 柔石   萧军 ☛

蒋光慈1901—1931

诗人、小说家。原名蒋光赤,安徽霍邱人。曾留学苏联。1928年与钱杏邨等人组织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提倡革命文学,为无产阶级文学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短篇小说集《鸭绿江上》,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短裤党》、《田野的风》、《冲出云围的月亮》等。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

原名如恒,又名光赤。县白塔畈人。1917年夏于芜湖省立五中读书时投身新文化运动,编印小报,是当时安徽省学生领袖之一。1921年入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夏去莫斯科大学学习,不久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回国后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翻译大量马列著作和苏俄文学,曾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1925年奉派任冯玉祥的苏联顾问翻译。1926年1月,书信体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在上海出版,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革命文学的前茅”。大革命失败后,主编《太阳月刊》,倡导成立“太阳社”。1930年3月为“左联”常务候补委员,主编“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是年创作长篇小说《咆哮的土地》。后因病逝世。

☚ 汪维裕   李大刚 ☛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

原名如恒,又名侠僧、光赤。金寨县人。“五·四”运动中,是芜湖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者、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曾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27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等文学杂志,宣传革命文学,致力于文学创作。著有诗集《新梦》、《哀中国》、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野祭》等。1930年任“左联”候补常委。次年8月在上海病逝。

☚ 周子昆   戴正华 ☛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

现代诗人、小说家。又名光赤。生于安徽六安县一小商人家庭。“五四”运动时曾任芜湖学生自治会副会长,后去上海外语学社学俄语,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派留学苏联。写有歌颂十月革命的诗集《新梦》,热情颂赞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5年回国目睹黑暗的现实,作诗集《哀中国》,抒发其悲愤情绪。同时开始小说创作。中篇《少年漂泊者》(1925)以“五四”至北伐战争前后社会的动荡不安为背景,描写主人公汪中浪迹城乡,最后投身革命的曲折经历,对当时的广大青年读者产生了有益影响。不久写成的另一重要中篇《短裤党》(1927),以蒋介石叛变前夕上海工人的武装起义为题材,正面描写了杨直夫等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显示了工人阶级在革命运动中的领导作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革命时代的真实面貌。大革命失败后,连续创作了《野祭》、《菊芬》和《最后的微笑》等作品,但调子低沉,明显地表现出“革命加恋爱”的公式化倾向。1928年初与钱杏邨等人成立太阳社,提倡革命文学,后加入“左联”,思想与创作逐渐走向成熟。最后一部作品《咆哮了的土地》 (又名《田野的风》,1930),描写大革命前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由建立农会和斗争地主豪绅发展为武装斗争的史实,较成功地塑造了矿工出身的共产党员张进德和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知识分子李杰等形象,完整地再现了当年农民运动的过程;艺术上,结构比较完整,人物较有个性,为其重要的长篇代表作。另著有《冲出云围的月亮》、《丽莎的哀怨》等作品。

☚ 鲁彦   张我军 ☛

蒋光慈1901~1931Jiang Guangci

contemporary poet and writer,his original name was Jiang Ruheng. Works:Lamenting China,New Dream,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