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栽培史history of mallow growing葵(Malva crispa L.)是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栽培的主要叶菜,今名冬寒菜。原产中国。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的农事诗《诗经·豳风·七月》有“七月烹葵及菽”句。在历史的早期,葵在黄河中下游一带被做为上等蔬菜广为栽培,除取新鲜的葵供熟食外,还盐渍加工成葵菹用作祭品。距今2150年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葵的种子。 早在东汉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栽培葵就已采取分期播种的方法,分别于农历正月、六月六日和中伏以后播种。中伏以后播种的葵可于冬季供应,故名冬葵。至南北朝时,葵在黄河中下游盛行栽培,而且经济收益也很高: 种一亩葵,“胜作十顷谷田”。当时已培育出葵的不同品种,并且根据不同的栽培目的而选用不同的品种。栽培方法也颇讲究: 采取“畦种水浇”的办法,分别在春季、农历五月初、六月一日和十月末分期播种,甚至还在同一田块中,于一年内连续播种3次,因而做到基本上全年都可有新鲜的葵供应。 其后直至元代,葵始终是黄河中下游一带栽培的主要叶菜。宋代曾尊为“百菜之主”。元代的王祯《农书》对葵的评价也颇高,认为葵一年四季都可供应,耐旱高产,除供鲜食者,还可盐渍加工,老后茎秆可充作晾晒物品的支架,种籽及根可入药,通体无废物,实为有益于民生的上色蔬菜。入明以后,由于白菜类的迅速发展,葵在蔬菜中的地位江河日下。明代万历年间成书的《本草纲目》中说: 葵“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事实上,明中叶以后,葵确实鲜为人知了。不过,却也未在菜圃中绝迹。在福建、江西、湖南和四川等省的一些地区,不仅明清两代的菜圃中有葵,而且至今仍有栽培;在福建省现在还不失为秋冬较重要的叶菜。只不过除福建省通常仍沿“葵”这个古名外,其他地区大都已代之以“蕲菜”、“冬苋菜”、“滑菜”等名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