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葱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葱岭古代对今帕米尔高原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西部诸山的统称。汉属西域都护府。唐属安西都护府。开元(713—741)以后,设葱岭守捉,派兵驻守。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统一新疆后,属叶尔羌办事大臣。 葱岭 葱岭古代对今帕米尔高原及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等西部诸山的统称。《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 “《西河旧事》云,葱岭其山高大,上悉生葱,故以名焉。” 《大唐西域记》载: “葱岭者,据赡部洲中,南接大雪山,北至热海、千泉,西至活国,东至乌鎩国,东西南北各数千里。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多出葱,故谓葱岭,又以山崖葱翠,遂以名焉。”此山为古代东西方陆路交通必经之地。汉属西域都护。唐属安西都护。开元(713—741)中设葱岭守捉。清朝统一新疆后,属叶尔羌办事大臣。近代以来,由于俄、英帝国主义的侵略,原属中国之帕米尔疆域大都沦丧。 ☚ 县度 波谜罗 ☛ 葱岭《西域记》作“波谜罗”、《新唐书》作“播密”。即今帕米尔高原。为今昆仑山、天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的总称。因岭上生野葱而得名。地势极高,有“世界屋脊”之称。历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汉代属西域都护府。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并置葱岭守捉。 葱岭西域古山名。见两汉书《西域传》。《魏略·西戎传》、《晋书·四夷传》·《魏书·西域传》、《隋书·裴矩传》、《旧唐书·西戎传》、《新唐书·西域传》、《五代会要》、《宋史·高昌传》、《元史·河源附录》、《大明一统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唐代又称极嶷山。《水经注》称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玄奘《大唐西域记》谓又以山崖葱翠得名。并指其范围:南接大雪山(今中亚兴都库什山脉),北至热海(今伊塞克湖)、千泉(今哈萨克斯坦阿巴尔扎只),西至活国(今阿富汗昆都士),东至乌铩国(今新疆莎车),实际上将今天山山脉西段也包入葱岭。近代以来,都认为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此名《大唐西域记》作波谜罗。《新唐书·高仙芝传》作播密。波斯语称帕米勒尼耶,意为“世界屋脊”。其四至为:南抵兴都库什山,北接后阿赖岭,东界赫色勒牙克山,西邻喷赤河什克南地。汉代为西域都护所辖无雷国地。唐朝设葱岭守捉,驻军戍守。天宝六载(747),安西副都护高仙芝伐小勃律,由此进兵。清代为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所属山川。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帕米尔雅什库里北苏满塔什立乾隆纪功碑。光绪五年(1879),刘锦棠有帕米尔高原上设七卡防守。十年(1884),又在乾隆御碑处增设苏满卡。 葱岭古代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西部诸山的总称。《汉书·西域传上》注引师古曰:“《西河旧事》云葱岭其山高大,上悉生葱,故以名焉。”或以山崖葱翠得名。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通,常经由葱岭山道。汉通西域后属西域都护统辖。 葱岭一作“葱领”。即今帕米尔高原与喀喇昆仑山脉的总称。历代为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汉代属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都护府于此设葱岭守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