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董狐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董狐笔dǒng hú bǐ

称颂史官敢于秉笔直书,无所隐讳。《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赵盾)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杜甫《写怀》之二: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

董狐笔

《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后用来称道秉笔直书的史臣。杜甫《写怀》之二:“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

董狐笔

代称优秀的史官。清钱谦益《九月十一日次固镇驿恭闻泰昌皇帝升遐途次感泣赋挽词》诗之二:“禁近终难问,弥留竟可疑。盈朝董狐笔,执简欲何施? ”
○ 董狐直笔

董狐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曾直笔记载赵盾弑晋灵公之事而被孔子称为古之良史。事出 《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无道,赵盾屡谏,灵公乃欲东盾,盾出奔,盾族人赵穿因杀灵公。盾还晋,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孔子称为古之良史,谓其书法不隐。后世因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为董狐笔。据《新唐书·吴兢传》载,吴兢撰《武后实录》,中有张昌宗劝说张说诬征魏元忠事; 后说为相,乞兢修改,兢曰:“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时人称为“今董狐”。又宋文天祥《正气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孤笔。”

董狐笔

董狐笔

是我国传统的对以刚正不阿态度记载历史事实的人的一种赞誉。董狐是春秋时代晋国太史(世袭的史官),周人辛有的后裔。晋灵公无道,当时任军中无帅、掌握国政的赵盾(赵宣子)屡谏,灵公竟派人去刺杀赵盾。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赵盾被迫出奔,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赵盾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董狐认为灵公之死责任在赵盾,不畏赵盾大权在握,在史策上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左传·宣公二年》)后人有“厉阶董孤笔”(杜甫:《写怀二首·其二》)、“在晋董狐笔”(文天祥:《正气歌》)的诗句。1943年9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在《记者节谈记者作风》的社论中曾号召以董狐为榜样。社论写道:“董狐直笔,赵盾胆寒。这是天地的正气,也可以说就是代表了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要为中国记者从自己的历史中找寻优良传统,怕首先就应举出这样的风格,作为我们记者圭臬。”“象董狐那样,紧握住自己这一管直笔,作真理的信徒,人民的忠仆。”“我们愿意在今天纪念自己节日的时候,提出董狐那样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风格,来和从事新闻事业的同仁共勉而互励。”(《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册第59、61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这里借用的是董狐敢于直笔的精神,就其记载事实的价值观念而言,他维护的是周代的礼法制度,这种礼法意识也影响到他记载事实的真实程度。

☚ 偷换论题   简单枚举法 ☛
000004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