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董作宾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 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年甲骨学专家。原名守仁,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幼时家贫。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受学王国维。历任福建协和大学教授、河南中州大学讲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师、中山大学副教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台湾大学教授。甲骨学、考古学奠基者之一。1928年至1934年曾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发掘。生平著述有专著10余种,论文200多篇。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名著,所提出的断代五期说和十项标准,至今行用不衰。此外主编《殷墟文字甲编》、 《殷墟文字乙编》、《殷墟文字外编》。论著有《骨文例》、《卜辞之时代区分》、《殷历谱》、《中西周年历谱》等。1977年台北艺文印书馆有《董作宾全集》印行。 董作宾中国甲骨学家。字彦堂,河南南阳人。生于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3日在台北去世。1923~1924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当研究生。1928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员、研究员。1949年随所赴台湾省,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台湾大学教授。董作宾多次参加殷墟的发掘工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甲骨文的主要整理者。他建立了甲骨文断代研究的学说,首次将殷墟甲骨文存在的200余年划分为5期。主要著作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1952)、《甲骨学五十年》(1955)。 董作宾1895—1963中国现代甲骨学家。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3—1924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1948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后兼任台湾大学教授。曾8次主持殷墟发掘,随后专门从事甲骨文研究。主编《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等重要文献,另有学术论文约200篇。曾出版《董作宾学术论著》、《董作宾先生全集》等。 董作宾1895~1963中国现代甲骨学家、古史家。字彦堂,又作雁堂,别署平庐。河南南阳人。1923年~1924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25年~1927年,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28年~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曾任研究员及代理所长等职。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年~1948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以后兼任台湾大学教授,1956年~1958年任香港大学、崇基书院、新亚书院和珠海书院研究员或教授。在1928年~1934年间,曾多次主持或参加殷墟的发掘,继而专门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在甲骨学上,首先提出由“贞人”可以推断甲骨文的时代,并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全面地论证甲骨断代学说。还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划分为武丁、祖庚和祖甲、廪辛和康丁、武乙和文丁、帝乙和帝辛5个时期,从而使甲骨文的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还根据甲骨资料,探讨殷代年历之学。主要著作有《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和《殷历谱》;学术论文约200篇,世界书局和艺文印书馆出版有《董作宾学术论著》、《平庐文存》、《董作宾先生全集》(甲、乙编)。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河南南阳人。1915年入县师范讲习所,毕业后留校任教。1918年考入河南育才馆。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习甲骨文。1925年任福州协合大学国文系教授。后任河南中州大学文学院讲师,广州中山大学副教授。1932年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月去台湾,任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1950年创办《大陆杂志》,为发行人。同年冬调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55年7月,改任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及香港大学荣誉史学教授。居港期间兼任崇基、新亚、珠海等书院教授。1958年任“历史语言研究所”甲骨文研究室主任。1960年8月,任台湾大学甲骨文研究讲座教授。主编《中国文学》12期。1963年11月23日在台北病逝。著有《中国年历总谱》、《董作宾学术论著》、《平庐文存》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