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霜霉病grape downy mildew由葡萄轴霜霉为害葡萄叶片、幼果穗和嫩梢的真菌病害。美国于1834年在野葡萄中发现,1848年首次描述病原菌。中国1899年最早记载。 分布和为害 除高温干旱地区外,世界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在中国,除新疆外的各葡萄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尤以江淮流域发生严重。引起病叶早落或大面积枯斑,严重削弱树势,影响来年产量;枝条生长不充实,易受冻害,越冬芽枯死;减少葡萄果粒糖分的累积等。 病菌侵染幼嫩叶片,最初出现浅黄色的病斑,油浸状,对光呈半透明状,边缘不明显,有些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状。叶背面相应部分出现白色霜霉层(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病斑变黄褐色,引起焦叶及早落。果粒受害表面有白色霜霉层,生长受抑制,呈暗色僵果,丧失经济价值。嫩梢感病变曲肥大,表面有白霉,影响生长,卷须叶柄受害,呈水浸状,后变黄绿至褐色。 病因 病原物为葡萄生轴霜霉[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t Curtis) Berl. et de Toni],属卵菌,霜霉目。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以球形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吸收养料。孢囊梗从叶背气孔伸出,丛生、无色、单轴分枝,分枝处近直角;孢子囊卵圆形、无色,萌芽时产生多数双鞭毛游动孢子。后期叶片组织内产生圆形、褐色、厚壁的卵孢子。萌芽时产生梨形芽孢囊,作用同孢子囊。葡萄含钙量与抗病性有关;细胞液中钙/钾比例大则抗病,如老叶较抗病,幼叶易感病;感病品种叶片气孔密而大,抗病品种叶片气孔稀小,且气孔周围有白色堆积物质,气孔的密度和结构与葡萄抗霜霉病相关,中国原产的葡萄属植物中未发现对葡萄霜霉病免疫的种,只存在抗病种和感病种。其中比较抗病的有: 岚-5、镇3、留-8、留-9、商-23、白-35-1等。野生的山葡萄(Vitis amurensis)严重感病。 凡增加土壤、空中和寄主表面湿度的因子和白天无直射阳光以及阴暗的环境,如降雨、大雾、阴天等均有利病菌侵染,其中,降雨是引起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气候暖温地区,菌丝体可在芽或未脱落的叶片内过冬。卵孢子在潮湿的土表存活最好,温度达11℃时卵孢子在水中萌发,借飞溅的雨滴传播游动孢子。孢囊梗和孢子囊只通过发病组织的气孔才能形成,同时需要95%~100%的相对湿度和至少4小时的黑暗条件。游动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8~22℃。孢子囊不能长期存活,只能在生长季传播病害。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22~25℃,随风飘落到叶面,遇游离水萌发释放游动孢子。侵染多在清晨发生。从侵染到显症约4天。叶片的老嫩、品种、温湿度影响潜育期的长短。 病害控制 以药剂防治为主。有效药剂有瑞毒霉一锰锌,喷布或灌根,但长期重复使用,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宜和其他保护剂如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交替使用。 葡萄霜霉病grapevine downy mildew葡萄的重要真菌病害。病原菌是鞭毛菌亚门的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viticola (Berk. et Curt.)Berl.〕。危害叶片、果实、新梢及卷须等幼嫩组织。病叶上出现褪绿至黄褐色斑块,背面长白色霜状霉层(孢囊梗及孢子囊)。重病叶背面布满霜状霉层,干燥时病叶呈黄褐色干枯脱落。病幼果呈褐色软腐状。其他幼嫩组织受侵染后出现水渍状微凹斑,亦可发生霜状霉层。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当昼夜平均温度达13℃以上,且气候湿润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经风雨传播,温暖、高湿、重雾有利于发病,春末夏初及秋季可出现发病高峰,夏季高温时停止发展。宜采用以生长期喷药保护为主的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