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栽培史history of ko-hemp cultivation葛(Pueraria DC.)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植物。利用其纤维的历史已有6 000年以上。明确记载的栽培历史也有2 500年以上。 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过三块炭化葛布残片,距今已有6 000年,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葛布。《诗经》中多次提到它,如“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蒙彼绉絺,是绁袢也”等等,说的是利用葛纤维织布制衣。诗中提到的葛布有絺、绤、绉三种。据毛传解释,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绉是精葛布。说明当时葛布的纺织技术已经很高。《周礼·地官》中有“掌葛”之官,“掌以时征絺绤之材于山林”,说明当时的葛仍是野生或半野生状态。 人工种葛始见于《越绝书》。该书说“葛山者,勾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当时葛布生产规模相当大,据《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给吴王夫差献上“弱于罗兮轻靡靡”的葛布,一次便多达十万匹。以后,人工栽培葛和采集野生葛一直并存。人工栽培方面,历代文人时有提及,如曹植“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唐戎昱《和李尹种葛》“弱质人皆弃,唯君手自栽”;明张时彻《种葛篇》“种葛南山下,春风吹葛长。二月吹葛绿,八月吹葛黄。腰镰逝采掇,织作君衣裳”。 宋元以后,随着棉花的大面积推广,葛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但棉花种植较少而且天气炎热的岭南地区,葛布生产仍有所发展,如明清时期的增城女儿葛,“有如蜩蝉之翼”,“卷其一端,可以出入笔管”。 关于葛的采收和加工,《诗经》中已提到“是刈是濩”,“濩”就是用水煮烂后进行加工。《广群芳谱》卷十二“采葛”一节提到:“夏日葛成,嫩而短青留之,一丈上下者连根取,谓之头葛。如太长,看近根有白点者不堪用。无白点者,可截七八尺,谓之二葛。”接着的工作便是“练葛”:“采后即挽成网,紧火煮烂熟。指甲剥看,麻白不粘青,即剥下,于长流水边捶洗净,风干,露一二宿尤白,安阴处,忌日色,纺之以织。” 葛的块根,一般在夏历五月采挖,可鲜食,可晒干,可制粉,还可入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