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落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落发luò fà剪去头发作僧尼。刘长卿《戏赠千越尼子歌》:厌向春江空浣纱,龙宫落发披袈裟。许棠《送元遂上人归吴中》:落发在王畿,承恩著紫衣。 落发 比丘与比丘尼除了服装与俗人不同外,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都剃须落发。所以有人把“落发染衣”作为出家为僧的代名词。 在古代印度,不只佛教徒,许许多多的修道者都作光头形象。而中国则完全不同,落发只是佛教独家所为。华夏文化的主体——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本人无权随意毁伤,更不用说把头发剃光。基于此,中国古代才出现将剃去男子头发作为刑罚的髡刑。道教是中华古老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宗教,也继承了蓄发这一传统,他们一般把头发梳理好盘在头上簪起,再穿上道袍戴上道帽,显得风度翩翩。俗话说“丑和尚、俊道士”,也许源出于此吧。 佛教的落发之举,在初传中国时也曾受到质难。那么为什么僧人们还要坚持落发,而不去迎合中国的传统呢? 这主要是佛教教义之故。佛教认为,众生的一切苦难和烦恼,都来自于一个“贪”字,出家修道首先要除掉“贪”。“贪”被佛教称为三毒(贪、瞋、痴)中第一毒。因此,毁其形象,禁止打扮,被认为是很必要的。只有这样,才利于僧人专心修行。这实际是引导人们泯灭爱美的天性。 僧人一般均落发,但有时也蓄发。譬如,僧人在修头陀苦行和闭关(指在一段时期内闭居一处专心诵经、坐禅)时,由于专心一境,潜心修行,顾不得去剃除须发,所以头发和胡须便重长散乱。但这都是很个别的情况。 落发luò fà削发为僧尼。刘长卿《戏赠千越尼子歌》:“厌向春江空浣纱,龙宫落发披袈裟。” 出家、落发、剃度、削发;还俗、在家、在俗○出家chū jiā(动)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人|~为僧|他年轻时就~了。 ○落发luò fà(动)剃掉头发(出家做僧尼):~于五台山|就在这个尼姑庵里~的。 ○剃度tì dù(动)佛教用语,指给要出家的人剃去头发,使成为僧尼:亲为其~|~后,赐法号“静空”|他真的想~为僧吗? ○削发xuē fà(动)剃掉头发(出家做僧尼):~披缁|~为尼|她真的~进尼姑庵了。 ●还俗huán sú(动)僧尼或出家的道士恢复普通人的身分:他希望能早日~ |她已经~了。 ●在家zài jiā(动)对僧、尼、道士而言,一般人都算在家:~人|出家人不说~话。 ●在俗zài sú(动)指不出家:他宁可出家,不愿~。 头发状况 头发状况头发稠浓:黰 ☚ 白发 头发美 ☛ 出家 出家废身 离尘 避俗 脱俗 白椎 白槌 另见:理发 尼姑 僧人 ☚ 烧香 供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