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萨尔浒之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是后金打败明朝的重要战役。1618年,努尔哈赤宣布与明朝有“七大恨”起兵攻占抚顺等地。1619年2月,明朝急派杨镐为辽东经略,坐镇沈阳指挥,从各地调官军10万,企图一举将后金消灭。明军兵分四路在辽阳誓师,进攻赫图阿拉,努尔哈赤抓住明军兵力分散的弱点,采取“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集中兵力先打一路。杜松率领的第一路西路军是明军主力,有3万多人马,努尔哈赤集中六旗兵力出其不意,攻打杜松萨尔浒大营,打败杜松军,第一路全军覆灭了。当夜,马林率领的第三路北路军在离萨尔浒三、四十里的尚间崖听到杜松失败,早已吓破了胆。第二天,努尔哈赤发起攻击,马林全军覆灭,第三路北路军被消灭。刘綎率领的第四路东路军不知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努尔哈赤令降兵伪装送假情报,诱刘綎深入,在离建州30里处被后金军包围,全军溃败,第四路军灭亡。经略杨嵩得知三路俱败,急令第二路李如柏率领的南路军退回。这一仗,明三路大军惨败,军士死亡4.5万。这场战争仅5天就以明朝的惨败而结束,是一个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著名战役。萨尔浒之战后金以少胜多打败明军,后金转入对明作战战略进攻时期。 萨尔浒之战明清辽东战争中重要战役。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后金兵攻占抚顺等地后,明廷任杨镐为经略,于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调集军队八万八千人,号称二十四万(一作四十七万)分四路向金进攻。杜松出抚顺攻其西,马林自开原攻其北,李如柏自清河攻其东,刘綎自宽甸攻其南。努尔哈赤本着“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集中六万兵力,首先击败明军杜松军于萨尔浒(今辽宁新宾西浑河南岸)。次日又挥兵北上,击溃马林军于尚间崖、斐芬山。接着又日夜兼程,赶赴东线,全歼刘綎军于阿布达里冈。杨镐惊悉三路丧师,急令李如柏撤军。五天之内,明阵亡将领杜松、刘綎以下三百余人,士兵四万五千八百余人;后金兵损失不满两千。此役为明清辽东战争之转折点。自此,后金转入战略进攻。 萨尔浒之战明朝与后金为争夺辽东统治权发动的一次战争。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政府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刘綎为副,调兵八万余人,并联合朝鲜与叶赫兵,计十余万人,于四十七年四月,兵分四路到达辽东。企图以“分进合击”的战术,一举消灭后金。努尔哈赤则集中全部兵力约六万余人,对明军实行各个击破的战术。首先袭击明主力西路军三万人,两军激战于萨尔浒(今辽宁新宾县西浑河南岸)。战役分三个阶段:(1)萨尔浒吉林崖战斗。明全军覆没。(2)尚间崖、斐芬山战斗。明军大败。(3)阿布达王里、富察战斗。努尔哈赤在东、西两路获胜后,立即派兵赶赴东线,又歼灭一路明军。仅剩的最后一路明军也闻风而逃,才幸免被歼。萨尔浒之战,是明与后金之间的一次关键性决战,经此一战,明再无力对后金发动攻势,后金迅速占领辽东。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维持其在辽东的统治而对后金发动的战争。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 1618)明政府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刘綎等为副,经九个月准备,调集十余万军队(号称四十七万),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四月到达辽东。企图一举灭亡后金。兵分四路;总兵刘綎出宽甸由东;总兵马林出三岔口由北;杜松出抚顺关由西;李如柏出鸦鹘关由南。以西路为主力, 皆直指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王绍勋总管各路粮草,杨镐坐镇沈阳。努尔哈赤悉知明军战略部署,确定所谓“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原则。集中六万人打击西路三万人。两军激战于萨尔浒(今辽宁新宾县西浑河南岸)。战役分三个阶段:(1)萨尔浒、吉林崖战斗。杜松丧生,全军覆没。(2)尚间崖、斐芬山战斗。明兵大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往开原。(3)阿布达里冈、富察战斗。努尔哈赤在东、西两路获胜后,立即派遣扈尔汉、皇太极、阿敏、代善,日夜兼程, 赶赴东线,集中三万多人,隐伏山谷, 待机而动。结果刘綎战死, 全军覆没。三路丧师,杨镐被迫急令李如柏撤兵,才幸免被歼。经此一战,明朝日衰,后金迅速占领辽东。 萨尔浒之战战役名。明朝为维护其在辽东和全国的统治,对满族兴起刚刚建立的后金发动的大战。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明朝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马林、李如柏、刘綎为将,调集近10万大军,号称24万,分4路进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 (今辽宁新宾老城)。翌年二月二十五日至三月一日,努尔哈赤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出动八旗6万劲旅,先在萨尔浒山,击溃杜松一路明军主力3万人,然后绕道北击马林军、东击刘綎军,与之配合的叶赫军和朝鲜军或走或降。南路李如柏军不战而逃。明军4路出师,3路败北,刘綎及以下将领阵亡300余人,士兵死亡4.5万余人。努尔哈赤大获全胜。从此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动摇,后金长驱进入辽沈地区。 萨尔浒之战明代明军与后金军争夺辽东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明廷派杨镐率军约11万人,分进合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城)。金帝努尔哈赤只留1000余人守兴京,自率八旗兵6万之众向抚顺方向迎击明军主力。此役,明军阵亡将领300余人,被歼士卒约6万人,后金军损失不足2000人。 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明与后金之战。努尔哈赤势力兴起后,严重威胁了明朝在辽东的统治。万历四十六年 (1618),努尔哈赤誓师攻明,攻占抚顺。明廷于是加派 “辽饷”,调福建、浙江、四川、甘肃兵力88000人,征调朝鲜13000兵力,并会合叶赫,集中了10万兵力,号称47万,向后金反攻。万历四十七年四月,明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分兵四路,企图以 “分进合击” 的战术去围攻后金的兴京 (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努尔哈赤在强兵压境情况下,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的战略方针,只派500人抵御和阻滞南路明军,而集中6万八旗军打击从西而来的杜松的3万明军主力。两军在萨尔浒 (抚顺东南) 一带遭遇,大败杜松军,击杀杜松。又北向击败尚间崖的明军马林部,随后急返兴京,再南向迎击东路来的刘綎军,杀刘綎,生俘朝鲜兵统帅姜弘立。明经略杨镐在沈阳闻三路军大败,急令南路李如柏军撤退。萨尔浒之战以明军的惨败而结束。此后,明朝军事上在辽东逐渐转入战略防御地位,后金转向战略进攻。 ☚ 抗日援朝 攻陷沈阳 ☛ 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Saerhu zhi zhan明与后金间的著名战役。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势力愈强。明朝政府感到后金势力的发展对辽东地区的统治是个严重威胁,便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后金的发展。这使努尔哈赤十分不满,于是断绝了与明朝的友好关系,于万历四十六年借口报“七大恨”之仇,向明发起进攻。此时,明朝内政十分腐败,边防松弛,努尔哈赤部很快占据了抚顺城,将人畜财物。席卷一空(《明代满蒙史料》第13册,380页)。万历四十七年,明政府以杨镐为经略,出镇辽东,集兵88 000多人,号称24万(一称47万),分四路出师,反击努尔哈赤的金兵。其左翼中路以山海关总兵杜松率主力3万人出抚顺,直攻后金兴京(即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右翼中路以辽东总兵李如柏率25 000人出清河堡(今辽宁本溪东北)向兴京为杜松的援军;左翼北路以开原总兵马林率兵15 000人出开原,从北面攻兴京;右翼南路以辽阳总兵刘綎率军1万,出宽甸,从南面攻兴京。明军企图用“分进合击”的战术,对兴京采取包围之势,一举取胜。努尔哈赤在强兵压境的情况下,采取“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辽事述》“辽左兵端”)的战略战术,集中6万八旗兵,出兵迎战。先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南)伏击杜松的主力军,3万将士全军覆没。继而,努尔哈赤又回军击溃马林、刘綎二军,仅李如柏一军撤出。经过此战,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地位更加巩固,明朝在辽东的统治开始动摇。萨尔浒战役是后金兴起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 晚明三案 三饷加派 ☛ 萨尔浒之战后金大败明军的著名战役。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两年后以“七大恨”为口实兴师伐明。明朝以杨镐为辽东经略,出镇辽东。次年,明军88000余人(号称24万)四路出师。后金集中八旗兵6万人,于萨尔浒(在今辽宁新宾西浑河南岸)击破明军主力杜松部3万人。再回师击溃马林、刘綎两军。此役明阵亡将领杜松、刘綎以下300余人,士兵45800余人。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削弱了明在东北地区的势力。后金由防御转入进攻,明军在军事上转入了战略防御。 萨尔浒之战明代明军与后金军争夺辽东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军攻占抚顺等地后,使明朝对辽东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明廷派杨镐经辽东,集结军队约11万人,兵分四路,分进合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东新宾志城),企图一举歼灭后金军。金帝努尔哈赤则坚守“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集兵分破的作战方针,只留1000余人守兴京,以挡宽甸方向, 自率八旗兵6万之众向抚顺方向迎击明军主力。此役,明军优势兵力被各个击破,阵亡将领300余人,被歼士卒4.5万余人,后金军损失不足2000人。自此,后金军对明军转入战略进攻。 萨尔浒之战明与后金国的战争之一。“萨尔浒”,满语意为“犁挽钩”。明朝为维持其在辽东的统治,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以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10余万军队(号称47万),企图一举歼灭后金。次年三月,大战于萨尔浒山(今辽宁省抚顺县上马境内)。是役为双方战略地位的变化和后金胜利、明军转败的开端。明分军四路围攻后金,总兵马林率兵15000,从开原出靖安堡;总兵杜松率兵25000,出抚顺;总兵李如柏率兵25000,出清河鸦鹘关;总兵刘綎率兵15000,从宽甸出亮马甸子,与朝鲜国都元帅姜宏立(即姜宏烈)、副元帅金景瑞所率13000朝鲜兵会合。二月二十五日,分路先后出师。杜、马两军约定三月二日会师二道关(即大民关,在兴京西40里);四路军约定三月三日会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西老城镇)。因明军师期泄漏,后金积极备战。二月二十九日,杜军星夜出关,夜渡浑河,与后金军遭遇,分军据守萨尔浒山,并争夺界藩山吉林崖。努尔哈赤本着“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原则,与诸子率八旗劲旅6万之众,集中优势兵力西进,以二旗兵抵抗吉林崖杜军万人,亲率六旗猛攻萨尔浒大营,致杜军等阵亡。三月二日,后金又集八旗兵向马林,潘宗颜所据尚间崖和斐芬山冲击,明兵溃散,马林仅以身免,潘宗颜全军覆没。刘綎军经马家寨、深河等地小胜之后,进至赫图阿拉50里富察之野。努尔哈赤自西路回军,以4000兵守城,防清河路明军,其余八旗精锐全力东进,刘军中计陷伏,全军覆没。李如柏军先迟迟不前,后以令溃逃。明军三路败亡,折损军士45000,文武官员300余,损失军械达武库十分之六、七。此战是后金一方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战机,速战速决,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充分显示努尔哈赤指挥才能和后金将士勇猛战斗的作风。是明、金兴亡史上的重大转折,功守易位,明军从此一蹶不振。后金遂以破竹之势,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萨尔浒之战后金与明朝重要战役之一。后金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报“七大恨”之仇为名,大举攻明,火烧抚顺,将人畜物资席卷而去,使明廷大为震动。次年,明以杨镐为经略,集兵八万八千余人,兵分四路,向努尔哈赤发动进攻。努尔哈赤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在萨尔浒(辽宁新宾西浑河南岸)战役中,首先击败明军主力杜松部三万人,杀杜松。又回军击败马林部。再用诱敌计歼刘綎部,杀刘綎。第四路李如柏部见势不妙,只好仓皇撤退。这场战争,仅用五天时间就以明朝的惨败而结束。(参考图52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