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萧伯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萧伯纳1856—1950George Bernard Shaw萧伯纳 英国剧作家。生于爱尔兰都伯林的知识分子家庭。当过房地产公司会计。1879年起写了几部不成功的小说。1884年加入费边社,转向进步的社会活动,以演说家和小册子作者初露头角。1888年起先后为伦敦的《星》和《世界》杂志写音乐和戏剧评论。以后专事剧本创作。1898年出版《快意的戏剧集》和《不快意的戏剧集》。1904年伦敦宫廷剧院开始上演他的戏剧作品,名声大震。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十分重视通过作品影响观众的思想和态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资产阶级的虚伪冷酷,但未能指出拯救社会的正确道路。十月革命后同情苏维埃俄国,反对外国武装干涉。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会晤宋庆龄、鲁迅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坚决反对法西斯主义。五十年代初公开反对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一生著作甚多,包括剧本、小册子、长篇小说、论文等。被公认为自莎士比亚以来最伟大的英语剧作家。著名剧本有《华伦夫人的职业》、《凯撒和克利奥帕特拉》、《人与超人》、《巴巴拉少校》等。 萧伯纳萧伯纳在上海 瞿秋白编 鲁 迅序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134页 萧伯纳英国剧作家。1856年7月26日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当过办事员、小职员等。1876年移居伦敦。1882年阅读《资本论》。1884年参加费边社,并成为核心成员。1889年与费边社领导人共同出版《费边丛书》。19世纪7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879年后开始创作小说,并且曾为《明星》、《世界》、《星期六评论》等杂志写过大量图书、音乐和戏剧评论。他对当时剧坛以萨杜为代表的佳构剧和以平奈罗为代表的感伤性伪社会问题剧不满,而鼓吹思想剧的创作,《易卜生主义的精华》(1891)、《完美的瓦格纳派》(1898)、《90年代我们的剧坛》(1932)便是这方面的著名评论之作。他的第1部剧作《鳏夫的房产》创作于1885年,在长达60多年的戏剧生涯中,主要剧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1893)、《好逑者》(1893)、《武器和人》(1894)、《康蒂妲》(1895)、《难以逆料》(1897)、《魔鬼的门徒》(1894)、《凯撒与克莉奥佩特拉》(1899)、《布拉斯邦上尉的转变》(1899)、《人与超人》(1903)、《芭芭拉少校》(1905)、《医生的窘境》(1906)、《匹克梅梁》(1913,又译《卖花女》)、《伤心之家》(1917)、《回到麦修斯拉》(1922)、《圣女贞德》(1923)等60多部,因其对戏剧的贡献而获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打破当时流行的佳构剧惯例,大胆诉诸观众的理智而不是情感。他恢复发扬了社会风俗喜剧,试验了象征式闹剧和怀疑主义剧,因而对同时代和后世剧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主张作品要有思想内容,以启发观众思考,认识社会。他同情社会主义,1931~1933年访问苏联和中国。1950年11月2日病逝。 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Xiaobona英国戏剧家。生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不景气的家庭, 靠母亲歌唱、教授音乐谋生,这培养了他对音乐的爱好,他最初发表的文章就是音乐评论,直到成名后,人们还可以从他富有韵律的剧作和节奏明快的语言中看到音乐给他的陶冶。他深受易卜生的影响,他的社会问题剧在他的全部剧作中占有很大比重, 他强烈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提出艺术家必须是哲学家,作家的责任不是用虚构的故事去迎合观众的趣味,而是要探索现实。他的讽刺喜剧 《鳏夫的房产》,取材于伦敦贫民窟。剧情描写鳏夫萨托里阿斯靠剥削贫民窟的穷人为生, 拥有大量房地产, 出身上流社会的青年医生屈兰奇爱上了他的女儿,金钱、门第使他们的感情迅速白热化,但当自命清高的青年医生知道萨托里阿斯发迹真相, 即扬言取消婚约。后来青年医生得知自己用的钱也不干净,原来贫民窟的房地产权属于屈兰奇家, 他们把它抵押给萨托里阿斯, 再由他从剥削所得中抽取一部分付给屈兰奇家为利息, 而这项进款正是维持屈兰奇一家上等人体面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于是他同鳏夫的女儿尽释前嫌,并成了他岳父的合伙人。另一部著名戏剧《华伦夫人的职业》,主题思想很近似《鳏夫的房产》。这两部戏因无情地揭露了 “体面的”资产者不体面的财富来源,撕掉了绅士们的伪善面纱,在伦敦和纽约都曾被禁演。进入20世纪后, 他写下了不少成功的剧本, 如《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圣女贞德》,后者为他赢得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金。为表彰萧伯纳对戏剧的特殊贡献,英国戏剧界在1929年的莫尔文戏剧节上全部上演萧伯纳的剧作,首演了他当年新作《苹果车》。由于他的世界观十分复杂,他在接触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受当时欧洲流行的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的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他一方面批判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不赞成革命,所以,他的剧本常常提出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却击不中要害,结局往往是妥协。但作为一个旧制度的无情批判者, 这个处于两个世纪交点上的文学巨匠,他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 ☚ 柯南道尔和 《福尔摩斯探案》 伏尼契和《牛虻》 ☛ 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剧作家,现译G·B·萧。1856年生于都柏林,中学毕业后在公司当职员。1876年,萧伯纳到英国伦敦从事新闻工作,一直持续到1898年。1882年,他研读经济学,发表演说和文章,宣传用渐变的方法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反对暴力革命。1892年,萧伯纳开始戏剧创作,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30年,他作环球旅行,1950年逝世。他的剧作数量巨大,《武器与人》、《康蒂妲》、《人与超人》、《皮格马利翁》等51部剧作,确立了他在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英语剧作家的地位。他的作品在思想教育和社会批评上意义巨大,他对于人非常关注,作品一再体现他对人关注的思想,其中拥有大量的妙语警句和天才的戏剧语言。
☚ 麦克佩斯 品特 ☛ 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英国剧作家。生于一个商业职员家庭。1876年开始写作。1884年以后,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参加了刚成立的费边社,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议会建立 “社会主义”。于1885年开始戏剧创作,到1949年为止,共完成51部剧本。作为戏剧家的萧伯纳,首先以评论易卜生的创作开始写作为起点。《鳏夫的房产》是萧伯纳的第一部剧作,1892年在伦敦独立剧院上演。这是他的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中的三个剧本之一。另外两个为: 《好逑者》(1893)、《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剧本提出了当时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同时刻画了几个阴险而卑鄙的资本家形象,猛烈地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他的另一个戏剧集叫《愉快的戏剧集》,包括4个剧本,提出了一些文明人关心的诸如真、善、美之类的问题。进入20世纪以后,萧伯纳陷入了思想危机。他用叔本华的“生命哲学”和尼采的 “超人” 哲学拼凑了一种 “生命力” 论,鼓吹靠着 “超人”来建设 “社会主义”,但其中 《巴巴拉少校》 和 《英国佬的另一个岛》 是比较优秀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萧伯纳由于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又强烈反对军国主义,因此产生了悲观绝望的情绪,写了 一系列反战的笑剧,揭示了当时人们深刻的思想危机。战后的萧伯纳仍未摆脱矛盾的思想情绪,到20、30年代,他的创作表现了更强烈的政治讽刺倾向,主要著作有《圣女贞德》,这是他惟一的一部悲剧;《苹果车》,是他最后的作品。萧伯纳通过剧本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社会问题在他的全部剧作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 的观点,对英国戏剧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萧伯纳不仅继承了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戏剧的传统,同时开启了怪诞剧的先河。 萧伯纳像 ☚ 哈代 康拉德 ☛ 萧伯纳1856—1950George Bernard Shaw英国戏剧家。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公务员家庭。20岁到伦敦从事美术、音乐和戏剧评论工作。其渊博的学识全靠自学得来。1885年开始戏剧创作。一生创作51部剧本。主要作品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康蒂妲》、《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巴巴拉少校》、《皮格马利翁》、《伤心之家》、《圣女贞德》、《苹果车》等。其中,社会问题剧占很大比重。其创作讽刺性强,揭露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强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深受易卜生的影响,曾发表评论集《易卜生主义的精髓》。善于写对话,具有幽默的喜剧风格。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乔治·伯纳·萧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没落的中产阶级家庭。英国剧作家。1876年起移居英国后不久即开始文学活动。一生共写剧本50多部、小说5部和多种其他著作。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罪恶。他同情社会主义,但未能摆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观点。主要著作有剧本《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苹果车》等,小说《业余社会主义者》、《黑女求神记》等,文学论著有《易卜生主义的精华》等。他年过9旬以后仍体力充沛、头脑清晰,还创作了剧本《为什么她不肯》。直到去世前不久还参加了一次戏剧讨论会。他之所以有敏锐的思想和旺盛的创作热情,是和他注意养生、保健和运动分不开的。他曾说过,他小时候并无过人的智慧,但在智力上和体力上一直坚持刻苦锻炼,所以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萧伯纳一生酷爱运动。冷水浴、游泳、跑步、体操、划船、骑自行车、晒太阳等都是他的锻炼项目。洗冷水浴是他在青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习惯。每天起床后,必定要进行冷水浴,一直坚持到晚年。他平时一般不在书房写作,只要天气好,常常是在海边沙滩上,边晒太阳边写作。创作中还要定时活动身体,或跑步、或骑自行车去兜兜风,或干脆下海畅游,然后又精力充沛地投入写作。在小学读书时,学校离家较远,他总是跑着去上学,放学后又跑步回家。而且常跟在马车后面跑,力争追上它。到了中学,也总是跑步去完成各种活动,如去图书馆,去游泳等。到了晚年,他也尽量能走不站,能站不坐,能坐不躺,思考问题时也总是踱着步子。萧伯纳的生活既有规律又有节制。他每天写作、就餐、活动都按规定的时间进行,绝不轻易打乱。不喝酒,不吸烟,食品以粗面包、蔬菜为主,很少吃含脂肪高的食物。“我的健康得力于我的锻炼,我的锻炼发自我对生命的热爱……”这是萧伯纳对自己的锻炼和生命的评价。终年94岁,不愧为世界文坛的老寿星。 ☚ 泰戈尔 巴甫洛夫 ☛ 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戏剧家,在早期的创作生涯中便显出多才多艺。曾从事书评、艺术批评、音乐评介、戏剧评论等。一生写过很多剧本,早期较受欢迎的有《武器与人》、《魔鬼的门徒》。其成名作是《英国佬的另一个岛》、《人与超人》。后者是其最佳的哲理性喜剧。战后的成功作品有《巴巴拉少校》、《医生的窘境》、《皮格利马翁》等。萧伯纳在晚年依然满怀激情地评议当代的社会论题。他的《理智妇女的社会主义指南》、《黑女求神记》都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925年他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主题严肃,语言优美,充满机智和幽默。 ☚ 龚自珍 黄宗羲 ☛ 萧伯纳 萧伯纳萧伯纳 (1856—1950),英国戏剧家。生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一个公务员家庭。20岁到伦敦从事美术、音乐和戏剧评论工作。1885年开始戏剧创作,到1949年为止,共完成剧本51部。第一部剧作是《鳏夫的房产》,它是 《不愉快的戏剧》 三个剧本之一,另一个剧本是 《华都夫人的职业》。1898年出版的第一新戏剧选里,还有 “愉快的戏剧”。此期间戏剧著作有《康蒂坦》、《凯撒和克里奥佩特拉》、《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皮格马利翁》 和 《伤心之家》。他写的唯一悲剧是 《圣女贞德》。《苹果树》 是晚期的重要作品,其中,社会问题剧所占比例很大,并深受易卜生的影响,曾发表评论集《易卜生主义的精髓》。 ☚ 莫泊桑 泰戈尔 ☛ 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戏剧家。生于都柏林一法院公务员家庭。童年上过短期教会学校。16岁时便出外谋职,先后当过地产商的雇员、电话公司职员等,同时开始音乐评论活动与文学创作。早期写过《业余社会主义者》 (1884)等小说,但成就不高。1884年,加入改良主义团体费边社,主张以“渐变”方式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思想贯穿到以后的创作中。90年代初受易卜生影响,专事戏剧创作。一生共完成剧本51部。其中,《鳏夫的房产》(1892)叙述青年医生屈兰奇因情人白朗琪之父是个出租房屋剥削贫民的房主,意欲毁弃婚约,后得知自己亦靠同样性质的收入而生活,遂改变态度,娶了白朗琪,剧本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财源等社会问题; 《华伦夫人的职业》 (1894)和《巴巴拉少校》(1905),分别以妓院和慈善机关为背景,表现了与前作相类似的主题。另有《超人》、《伤心之家》、《苹果车》等剧作。他的作品揭发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庸俗与残暴,也宣扬了“超人”哲学与改良主义。艺术上构思巧妙,爱用俏皮话、反语造成幽默可笑的场面,讽刺性、揭露性极强。对后世剧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是英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 王尔德 叶芝 ☛ 萧伯纳 萧伯纳1856—1950Shaw George Bernard英国戏剧家。生于都柏林一个公务员家庭。青年时生活贫困,在都柏林一地产公司做了5年会计,由于喜爱音乐的母亲影响,他音乐修养深厚,在伦敦时曾为《明星报》写音乐评论,同时为《星期二评论》周报写剧评。在写剧评时接触易卜生戏剧。1885年开始戏剧创作。直至1949年,共完成51部剧本和5部小说。萧伯纳的主要剧本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圣女贞德》和《苹果车》等。萧伯纳对现代英国戏剧的发展卓有贡献。他强烈主张作家写政治和介入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向英国观众和读者介绍易卜生的问题剧。他的戏剧富于政论性,大多数剧本都附有一个与剧本无密切关系的序文,用以阐发本剧的主题和作者本人的社会见解。萧伯纳的语言引人入胜、机智幽默,因而总能使不同意他的观点的观众耐心地听下去。他获得了19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萧伯纳的世界观十分复杂。他接触过社会主义思想,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受到当时流行欧洲的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政策和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宗教、伦理道德抱批判态度。但他的主导思想是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他曾加入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社会改良的费边社。在30年代,萧伯纳夫妇作了环球旅行。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 ☚ 王尔德 柯南道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