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东都洛阳Yengjian dongdu Luoyung
隋炀帝时加强中央对全国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隋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炀帝时汉王谅在关东发动兵变,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隋书·炀帝纪》),一度形成很大声势。为加强对关东、江南广大地区的控制,仁寿四年(604)隋炀帝决定在水陆交通便利的洛阳营建东都。第二年便令重臣杨素和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设计并开始营建。历时不到一年,新都建成,位于汉魏故洛阳城之西。新都外郭城周回50余里,主要由三重城组成,皇城在都城西北角,宫城在皇城北部,皇城宫城处于全城地势最高处。宫城东又有东城、北有圆璧城。城内纵横各有10条街,分103坊,城中设有3市,各傍河渠。洛河横贯城中。东都建成后,隋炀帝将原洛阳城居民和全国各地富商大贾数万家迁徙到新都。洛阳此后作为隋唐两代的东都,成为封建国家政治、军事和漕运的又一中心。五代后梁、后唐、后晋都曾先后建都洛阳,北宋洛阳为西京,金兵南下后,隋唐洛阳城郭宫室毁坏殆尽。
隋世系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