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栽培史history of radish growing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原产中国。《诗经》名为“菲”。其后的典籍中有葖、芦菔(菔亦写作萉)、雹葖、温菘、拉遂、莱菔、紫花菘等名称。萝卜一名是唐代开始采用的。此外,有的地方俗呼菜头。 萝卜驯化栽培始于何时,史籍中无明确记载。历史的早期,在黄河中下游萝卜的重要性远不及芜菁。唐代,其重要性逐渐上升。到了宋代,南北各地都有栽培,而且某些地方的产品硕大,有重达5~6斤者,品质也相当好,生食脆而甘。南宋时,浙江吴兴所产的萝卜,因品质佳而成为贡品;长江流域并已有较大面积的商品性栽培。明清时期,栽培更盛,不少地方都有品质优良的产品。如: 浙江龙游,江西瑞金,湖北武昌、黄岗、大冶,四川嘉定、仁寿,山西绛县,广东惠州、大埔等。清代后期山东潍县的青萝卜更是远近闻名。 古代栽培的萝卜色泽主要为红色与白色两种。宋代四川省培育成的所谓绿萝卜,仅仅是根端绿色。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纂修的《顺天府志》才首次著录根大部分为绿色的萝卜。直到清代后期,著录有绿色种萝卜的府县志也不多,而且都在北方,长江以南几乎没有。皮绿肉红的萝卜,迟至民国年间纂修的北方的个别地方志中才提到。早期栽培的萝卜都是农历六至七月播耕,十月采收。唐代后期着手培育立夏播种、盛夏采收的萝卜。至宋元之际,生长期短的春种或初夏种的萝卜栽培已较普遍。这类萝卜在北方通称水萝卜。明代初叶,更培育成了暮春即可采收的杨花萝卜,大约属于四季萝卜类。由于具备了适于在不同时期播种的多种萝卜类型。到明代后期,一年中几乎随时都有可供播种或采收的萝卜。萝卜的形状或圆或长,秋种冬收的萝卜大都是大型萝卜,可长达尺余;重达数斤、十数斤的萝卜历史上并不罕见,甚至有重达数十斤者。春种及夏种的生长期短的萝卜一般都是小型萝卜。宋代以来的史籍中虽然常记有品质优良的萝卜,但是清代以前一般都未赋予专门的名称。清代后期纂修的一些地方志中才著录有萝卜的品种名称。如: 浙江的象牙萝卜,广东的春不老萝卜、耙齿萝卜,甘肃的大花缨、小花缨、天鹅蛋、珍珠萝卜等。 古代栽培萝卜对土壤的选择比较注意,认为宜选择沙软地。人们常把萝卜的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概括为:“生沙壤者,脆而甘;生瘠地者,坚而辣”。清初,浙江桐乡地方农书记载该地土壤粘重,所栽培的萝卜“性重而味细实”,显然与太湖沿岸所产者不同;不过吃口并不差,因而售价往往较高。至于地势对品质的影响,各地的看法不一。有的地方认为沿河岸及湖滨栽培的萝卜品质较好,另一些地方则认为山地栽培的萝卜较平原甘脆。明清时期,不少地方将萝卜与大田作物轮作。如: 在江南稻麦轮作区,常于水稻收割后栽种一季萝卜,待萝卜收获后再播种小麦,以增加一季收获。浙江桐乡则采取萝卜与麻轮作的方式,即春季种麻,刈麻后,于大暑节耕地,立秋播种萝卜,一年两获,两季的经济收益可与经营桑园相等。古人的经验,栽培萝卜的地要反复深耕、熟耕。施足基肥,肥料用浓粪,忌用灰肥,否则萝卜的直根分叉而须根多。地整平后,先浇透水,而后撒播种子,覆以细土。待种子发芽,长出真叶后,匀苗令稀,及时中耕锄草,浇灌清粪水。采种者,于秋末冬初采收萝卜时,选择优良的萝卜,藏于菜窖中,次年春暖开始发芽时,取出栽于留种田,并加强管理,及时施肥浇灌。备采种的萝卜即使不拟窖藏,也要在采收萝卜时带叶移栽到留种田中,切不可听其就地生长。否则所采得的种子是“斜子”,用它作种,长成的萝卜“疥而不肥”。古代萝卜除供生食或熟食外,常盐藏醋渍供不时之需。清代后期,不少地方将萝卜切成片或刨成丝,晒干后销售至外地。种子自古入药,称莱菔子,功能消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