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萚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萚兮 萚兮《诗经·郑风》篇名。此为青年男女聚会时女子所唱的歌。全诗二章,章四句。叔、伯,在《诗经》中常用为女子对男子的亲昵称呼,在本诗中且说明男子不止一个,而女子也当是一群。或一人唱,众人和,或群歌互答,反映了聚会时青年男女的欢快情绪。 ☚ 山有扶苏 狡童 ☛ 萚兮
【注释】①萚(tuò):脱落的树叶。②女:同“汝”。指落叶。③叔、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④倡:领唱。和(hè):随唱。⑤漂:同“飘”。⑥要(yāo):义同“和”。 【鉴赏】这是女子邀请男子唱和之诗。 全诗二章。秋风吹起的落叶,在空中上下回旋飘荡。这种情景,足以使人产生心神摇动之感。诗借一形象以兴比女子春心萌动。诗中的女子,她那渴望得到爱情的心,宛若翻飞的落叶上下飘扬,久久不能平静。感情的闸门一经打开,她便主动地邀请意中人与自己同歌。她深情地唱道:叔啊伯啊,如果你来领唱,我就和你!这里的“叔”“伯”,是女子对同辈青年男子的称呼,此诗中代指情人。一唱一和,表达了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以及缔结良缘的愿望。寥寥几笔,便形象地刻画了这位女子在爱情追求中热情、主动、率直的性格。 《诗序》说:“刺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不倡而和”,就是群臣皆不与国君相和之意。在这种情势下,国君忽只好向群臣呼唤道:“我倡,你们相和!”其意是希望群臣同心协力以助君。且不说国君称群臣为叔为伯不近情理,也且不说国君向臣下哀求唱和与诗的情调不相符合,单就句法而论也欠妥当。“倡予和女”并非“予倡女和”的倒装句。其实“倡”的主语是前句的“叔”“伯”,只是为了便于吟唱,要求句式整齐,才将“倡”字安在后面三字句“予和女”之前。作这样理解,不是既通句法,又合情理吗? 萚兮
【注释】 ①萚(tuo 拓):落叶。《传》:“萚,槁也。”《笺》:“槁谓木叶也。木叶槁,待风而落。”《集传》:“木槁而将落者也。”《说文》:“草木凡皮叶落陊地为萚。”其:语助词。女(ru 乳):同“汝”,“你”,这里指萚。②叔、伯:女子对同辈男性的称呼,看似两人,实指一人。倡:领唱。和(he 贺):随着别人唱。女(ru 汝):指叔伯。此句应断为:“倡,予和女。”一说此予乃倒文成义,是“倡予和女”,即“予倡女和”。亦通。③漂:同“飘”,犹吹。何楷云:“漂,飘,通。《尔雅》回风为飘,此则从风回旋之意。”清傅恒《御纂诗义折中》:“漂与飘同,卷而去之,甚于吹矣。” ④要(yao 腰):成,和,会合。 【译文】 落叶儿啊落叶儿,微风轻轻吹吹你。好弟弟啊好哥哥,你领唱来我随你。落叶儿啊落叶儿,好风吹你飘飘起。好弟弟啊好哥哥,唱起来罢我和你。 【集评】 宋·辅广:“倡予和女,亟辞也。”“女能倡则予将成女之志,视前章所谓和女者,其情益急矣。”(《诗童子问》卷四) 元·朱公迁: “此专以语相应为兴,先和之,后要之,言之序也。”(《诗经疏义会通》卷四) 元·许谦:“金履祥云:萚,木叶之将落者,风吹则落矣。以见人生之易老,故欲且与之相乐也。”(《诗集传名物抄》) 清·王鸿绪:“徐氏光启曰:以叶萚而风吹,兴彼倡而此和,取相应相求之意。”(《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五) 清·李光地:“以风高而木落,喻时过而容衰,欲及时倡和以相乐也。”(《诗所》卷二) 清·姚际恒:“倡,和,成语。倡,要,则否,盖为叶‘漂’字耳。观此当信予谓‘诗有趁韵’之说矣。”(《诗经通论》卷五) 【总案】 《序》云:“《萚兮》,刺忽也。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王先谦云:“三家无异义。”但视此诗,实与郑忽之事无关。《集传》:“此淫女之辞。”诗语无狎昵,未见其“淫”,朱解亦不确。苏辙《诗集传》以为“有异志”。吕祖谦《诗记》、严粲《诗缉》,以为大臣相约倡和以谋国难。王质《诗总闻》以为“有乘微而谋倾夺者”。傅恒《御纂诗义折中》、钱澄之《田间诗学》,以为希晋救郑。皆似盲人断匾,莫衷一是。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以为“咏叹落叶之歌”,自可备一说。细玩此诗,乃是一首情歌,女子见落叶起兴,要求男子领头歌唱,可能是在田野劳动中,也可能是在青年男女聚会时,情调轻快,全是女辞。 《萚兮》风其吹女②。风将吹你纷扬扬。 叔兮,伯兮③! 弟弟啦,哥哥啦! 倡予,和女④! 我领唱来你帮腔! 萚兮,萚兮! 叶落啦,叶落啦! 风其漂女⑤。风将吹你飘荡荡。 叔兮,伯兮! 弟弟啦,哥哥啦! 倡予,要女⑥! 我先领头你帮唱! [注释] ①萚(tuo):落。②女:汝,指叶;下“女”指叔、伯。③叔、伯:古代以“伯仲叔季”作为兄弟长幼的次第。④倡:领唱。⑤漂:通“飘”。⑥要(yao):同《礼记·乐记》“要其节奏”之“要”,郑玄注“要,会也”。闻一多阐发郑注说:“歌者以声相会合,即和。”(《风诗类钞》) [赏析] 这首短歌说的是什么?古今学者聚说纷纭,概括起来约有两类:一是从当时郑国着眼,这由《诗序》发端,认为是讽刺郑昭公“君弱臣强,不倡而和”。后儒相继:或说是群臣共起谋救国难的;或说是群臣结党避祸的;或说是乘微弱而谋倾夺的;或说是贤者望救于他国的,等等。一是从当时郑国风俗着眼,这由朱熹首倡,他认为是淫女之词。后儒从者:或说是男女相悦之词;或说是君臣朋友有所感触而托之于男女之际等。今人对本诗的说解,多从朱熹之说引出,认为是男女邀歌之作,具体解释则大同小异。 本篇当是女辞。诗人面对萧索秋景,心有所感,随口编唱了这首歌。头两句是起兴。宋玉的《九辩》开头感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最容易触动人生的感慨。宋玉是如此,比他早的《萚兮》作者也是如此。不过她不是触秋生悲,而是从秋叶摇落中,领会到时光易逝,要更加珍惜青春年华,享受转眼即逝的人生乐趣。有人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这两句正是如此,所以下两句她就是在此景此情的感召下,请求小伙子们与她一起唱歌。本诗到此戛然而止,至于这群少男少女如何我唱你和,此起彼伏的热闹情景,读者们尽可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 本篇反映了春秋时期郑国男女交往较自由的情况。拙作《诗经选注》曾指出:“因为郑国保留着男女自由交往的某些古代遗风,所以也就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如郑厉公四年(前697年),郑国大臣祭仲的女儿雍姬问她的妈妈:‘父亲与丈夫哪个亲近些?’她的妈妈答道:‘父亲只能有一个,而丈夫却个个男人都可做。’一个世家命妇居然用这种亵渎礼教的话来教育自己的女儿,郑国一般人民的男女观念,那就更可想而知了。”懂得了这一点,对本篇的女诗人大胆邀请小伙子们一起唱歌,尽情逗乐,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篇两章叠唱,内容一样。两章都是隔句韵,韵脚落在每句倒数第二字上:第一章萚、伯为韵(铎部);吹(读为cuo)、和为韵(歌部)。第二章萚、伯同上;漂、要为韵(宵部)。加上每章两句“兮”字、两句“女”字相同,各句都构成“富韵”。两章诗都除第二句外,是两字一顿,短促的音节,构成了本诗欢快的情调。 萚兮诗经·郑风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恋歌。诗篇写一个女子爱上了小伙子群中的一个,被爱的小伙子却不开腔。一张黄叶飘到跟前,她灵机一动,便低声唱开了:飘飘叶落眼前过,秋风伴你舞山坡。小伙子啊小伙子,唱支歌儿我来和。歌辞虽然简单,但却清新活泼,情浓意深,洋溢着一股浓烈的青春气息,把我们带到了古老的节日歌墟场面。 相传古代有会合男女的风俗。每年仲春令月,时和气清,万物萌动的季节,掌万民之判的媒官便组织“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到溱水、洧水、淇水等水边开展祭祀活动,让男女自由“合独”。这就是有些少数民族(如广西的壮族)至今还在盛行的三月三上已节。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习俗对男女恋爱婚姻的约束,有所放宽,因而,在《诗经》、《楚辞》中出现了在黄梅季节和秋天聚会的诗篇。《摽有梅》以摘梅子为喻,希望小伙子赶紧来求婚;湘君与湘夫人相约到北渚聚会,湘君到达北渚时,“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从这些描写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古代男女恋爱婚姻礼俗改变的痕迹。“萚兮”的“萚”(tuo托),《说文》解释为“草木皮叶落陊地”,毛诗笺说:“木叶槁,待风乃落。”这首女子“要求男人们一起唱歌”(高亨语)的诗,显然也是在秋天男女聚会时所唱。 全诗共二章,章四句。两章意思完全相同。正是这种重叠句形式的采用,使诗篇余音袅袅,极具民歌特色。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这是起兴之笔。一片片枯槁的叶子,飘飘悠悠,从树上脱落下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看到落叶,人们自然会想到秋天的来临。首二句既是起兴,又点明了时令。“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诗经·七月》)八月收谷子,十月树叶飘。“陨萚”正是深秋初冬之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一年中男女聚会定情完婚的最后季节。所以,诗篇的女主人公内心如此着急,主动向男子逗情。下章把“吹”改为“漂”。“漂”同飘。这个“漂”字用得十分活脱,它既指秋风舞落叶,也隐喻了女子爱情的春风对男子心房的吹拂。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叔、伯,是古代女子对男子的同辈之称,相当于今天的哥哥、弟弟。“女”即“汝”。全诗四个“女”字,分别指两个不同的对象,起兴之句的“女”指落叶,正意之句的“女”指男子。“和”,和唱。下章把“和”改为“要”,也是“和”的意思。在这金色的秋天里,青年男女怀着丰收的喜悦,聚在一起,互相唱和,互相戏谑,遗之以彤管,“赠之以芍药”。而诗篇这位女子,在未有男子向她有所表示时,便急急开口向男子挑逗,邀他们一起唱歌,以引起心爱之人对自己的注意,多么坦率纯真,热烈动人。读着这首小诗,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这位姑娘在一群小伙子面前挑逗的情景,听到了在姑娘提议下男女欢唱的歌声。 这首小诗,以叶落果熟喻嫁娶之期已到,以风伴落叶飞舞空中喻姑娘希望与心上人同浮沉,共苦乐。意境清新,形象优美,节奏轻快,感情活脱,读来令人喜爱。 萚兮萚兮萚兮, 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 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 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 倡予要女。 树叶啊树叶啊,风吹落了你。阿弟啊阿哥啊,唱吧,我来应答你。 树叶啊树叶啊,风飘起了你。阿弟啊阿哥啊,唱吧,我来邀请你。 《萚兮》二章,章四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谓刺郑昭公忽“君弱臣强,不倡而和也”。郑《笺》曰:“不倡而和,君臣各失其礼,不相倡和。”三家诗无异义。苏辙《颍滨先生诗集传》、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严粲《诗辑》皆以此为忧惧之词,因国势如槁叶待风,大臣约倡和以谋国难,此说人多从之。朱熹《诗集传》则谓“此淫女之词”。范家相《三家诗拾遗》则谓此为群臣结党避祸之诗。陈子展《诗经直解》则谓“人民如兄如弟,一倡一和,载歌载舞之作”,并定为“咏叹落叶之歌”。综观诸说,多嫌囿于美刺附会,唯朱熹之说虽以道学立场斥为 “淫女之词”,但明其爱情民歌实质。据察诗意,这是青年男女聚会时女子邀请所爱男子歌舞之作。 古时青年男女定期聚会,唱歌跳舞,选择伴侣,此诗反映了这样的民俗。如我国西南苗、彝等族至今仍有“跳月”风俗。每年初春或暮春,青年男女于月明之夜聚集野外,尽情歌舞。相爱者通过这种活动即可结为夫妻。《续文献通考·乐考十》引田雯《黔书》云:“每岁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笙于前以为导,女振铃以应之。”至于《诗经》中亦多有男女相聚歌舞之作。诗以少女口吻示意诗中的男子唱,自己来应答,并请他跳舞。诗中所言“叔兮伯兮”,正是《诗经》中习用的女子称呼所爱男子之语,犹如今时民歌中“阿哥”之类。通过这首女子所唱的民歌(任何女子都可唱它),可以看出青年男女聚会的盛大欢悦的场面。诗反映了纯真的爱恋之情,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美满婚姻的追求,洋溢着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的格调轻松欢快,朴实生动的语言充满青春的活力。诗以树叶干枯风一吹即落,比兴时机成熟,男子一经与女子相会,必为情爱所动而坠入情网。比兴取景入画,且寓意丰富。诗中直录女子呼唤、求情之口语,真纯不隐,仿佛使人看到了那天真烂漫的少女和那憨厚带几分羞涩的青年。诗虽极短,仍一唱三叹,余音不绝,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萚兮
这是一首女子邀请男子一起唱歌,以表达相爱之情的恋歌。 第一章“萚兮萚兮,风其吹女”两句意思是说,枯叶啊枯叶,风一吹就把你吹落。一开头就点出了季节,描绘出一幅秋天的景色:秋风萧瑟,吹得树木沙沙作响,落叶飘飘飞舞。从诗的最后两句来看,诗人所写秋天的景象,显然不是悲秋,以抒发忧郁相思之情,而是在风叶作响,轻轻飘飞里演奏着一曲大自然的合奏曲,用以衬托男欢女爱的快乐心情。这样看来,这两句又是采用了触物起兴的手法。这首诗的头两句就是先写秋景,而后抒发怀人之情。可见写秋景与抒发感情又是有一定联系的,这是特点之一。“叔兮伯兮,倡! 予和女”两句中的叔、伯,对同辈男子的爱称。倡,通唱,也作唱,始歌为唱,随歌为和。女,通汝,你,指叔伯,也即女子所爱的情人。这两句是说,哥哥啊哥哥,你来唱歌我来和。情男情女以歌表达爱慕之情,这种特殊的谈情说爱方式,可见古已有之。如今有些少数民族仍继承发扬这种形式。诗人虽不曾描绘唱和的情景,但歌喉的嘹亮,音韵的铿锵,歌词的优美动听,可以想见。全章头两句触物起兴,目睹耳闻风吹叶落,沙沙作响的金秋美景,从而引出情人之间的互相唱和,把大自然的美与男女愉悦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情趣盎然,使人浮想联翩。 第二章与第一章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了个别字词,以重章的形式,加深抒发恋情。“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在第一章用了一个 “吹”字,来说明秋风吹动树叶的情况。这章却用了一个“漂”字,来突出落叶随风飘舞的神态。吹与漂,虽都是动态的描写,但却使人体味到前者有动无神,而后者则形神兼备了。可见对风吹叶落的描绘是由抽象而具体,逐步深入的。“叔兮伯兮,倡! 予要女”。第一章用了一个 “和”字,表现女子希望与男子一唱一和,多少还带有某些羞涩。这章却用了一个“要”字,便是公然邀请情人唱和了。在羞涩之中越来越勇敢。在这越来越勇敢的行为里,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大胆追求和内心的甜蜜欢乐。 借秋景以抒欢快之怀,借歌唱以表达爱慕之情,质朴自然,情趣盎然,是本诗的特色。 萚兮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 予要女。 《箨兮》一诗出自 《诗经·郑风》。吟诵这首古老的诗篇,一股混合着上古时代中原大地黄泥味儿的热烈纯朴情怀立刻便会朴楞楞地涌上心来,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上古时期男女之间那纯真的友情和幸福的欢悦。 诗歌起句写道:“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萚,槁也,谓木叶也,即脱落的树叶。诗歌开篇不仅点明时间为秋季,而且还描绘出一幅秋天的美丽图画,演奏出一曲动人心弦的秋之声。秋天降临,秋风瑟瑟,落叶翻飞,好一派迷人的秋景。在这样美好的季节和景色之中,主人公急切地唱出了:“叔兮伯兮,倡! 予和女。”倡,亦作唱,始歌为唱,随歌为和。这几句诗含义非常丰富,它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女子那焦急渴求的心情。这心情之中含蕴着女主人公对美丽景色的流连,以及陶醉于美好秋景之中的喜悦。钟嵘在《诗品序》里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蹈”,《毛诗序》也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不管是钟嵘,还是《毛诗序》的作者都十分深刻形象地揭示出了《萚兮》中这位女主人公的心情。秋物秋色摇荡起女子内心的情感,她沉醉其中,此时她内心的欢乐和喜悦不仅言语不能形容,就连嗟叹也难以表达,于是她只得借助歌 的形式来抒发这内心的情怀。但出于年轻女子的羞涩,她多么希望男子能首先歌唱,然后她才尽情地欢歌随和,由此可见在这一层薄薄的羞涩之中裹藏着一颗多么炽热的心灵呵! 不仅如此,“叔兮伯兮,倡! 予和女“这几句,语气是那样的迫切和坚定,从而又使一个活泼大胆的年轻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因此,这位女主人公在羞涩之中蕴藏着大胆,在大胆之中又流露出赧然,这种描绘真可谓穷形尽象、入木三分。 读完《萚兮》的第一部分,不由得会使我们联想到《郑风·溱洧》里的诗句:“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阳春三月,寒冬流去。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大地吸收着郑国上下的男男女女,他们涌向郊外赏春游玩,碧波荡漾的春水使他们心旷神怡,他们陶醉在这旖旎的春景之中,尽情地欢歌笑语。如果说《溱洧》是春天的颂歌,它歌颂了男女沐浴春光的欢娱,那么《萚兮》则是秋天的礼赞,它揭开了男女沉浸秋景、纵情歌唱的序幕,礼赞了男女之间这种纯朴真诚的情感。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之中,一些封建卫道者却猛烈地攻击这一类诗,亵渎这种纯真的情感,斥之为“淫声”。由于这种诗在《郑风》和《卫风》中甚多,因而“郑卫之声”便成为“淫声”的代名词。宋代朱熹在《诗集传》里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己不翅七之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朱熹出于维护封建礼教的目的,用“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来桎梏上古时代男女的纯朴情感极为可笑,也完全违背了诗歌的实际内涵。 诗歌的第二部分只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更换了两个字,但正是这两个字的更换使得诗歌中女主人公的感情更深一层,起到了回旋往复的艺术效果。“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在第一部分作者用了一个“吹”字来突出秋风吹动树叶的状况,这里作者却用了一个“漂”字,漂通飘,由此而描绘出了落叶随风飘零的神态。“叔兮伯兮,倡! 予要女。”第一部分的“和”字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态度,这态度在坚决大胆中还笼罩着一层羞涩。第二部分作者却撕破了这块遮羞布,直接用了一个“要”字: 叔伯啊! 你们快唱吧,我真心地邀请你们。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女子强烈的渴求,也表现了女子终于从羞涩之中勇敢地走出来去大胆地追求幸福和欢乐。这绝对不是朱熹所说的“女惑男”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而是古代劳动人民所具有的淳朴美好的男女之情。 萚兮 萚兮[原文] ☚ 山有扶苏 狡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