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蓬草cowlily spatterdock;yellow pondlilyNuphar pumilum,睡莲科萍蓬草属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具根状茎、粗壮,横卧泥中。叶漂浮,卵形或宽卵形、全缘,基部有大缺裂,叶面光滑,叶背密生柔毛,叶柄有柔毛。初期生长沉水叶,薄而柔。花单生于花梗顶端,突出水面,直径3~4cm。萼片5枚、革质、黄色、花瓣状,花瓣10~18枚、狭楔形。浆果卵形,不规则开裂,种子黄褐色。夏季开花,分布在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地。日本、俄罗斯、欧洲也有分布。喜阳光充足、土壤深厚,能耐寒。可供水池栽培。花与叶供观赏,根状茎可食用和药用。 
全属约25种,常见者有:欧亚萍蓬草(N.lutea),花径4~6cm,萼片5,黄色,花瓣多数,黄色(少数紫色);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部及非洲北部。日本萍蓬草(N.japonicum),植株粗壮,叶长卵形,花径4~5cm,黄色杂有红色,分布在日本。美国萍蓬草(N.adve-na)叶亮绿色,水面叶厚、革质,长15~30cm,宽12~23cm,水中叶少而薄;花径2.5~4cm,金黄色有红色纹,花期5~8月。分布在美国南部及西部。萍蓬草dwarf cowlilyNuphar pumilum (Timm.)DC.,又称萍蓬莲。睡莲科,萍蓬草属。多年生水生草本。生于湖沼中。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新疆;俄罗斯、日本及欧洲也产。根状茎粗,横卧于水底淤泥中。叶纸质,有长的叶柄,漂浮水面,卵形或宽卵形,先端钝圆,基部深心形,叶背密生柔毛。花两性,单生,花梗长,挺露水面;萼片5~6枚,革质,黄色,花瓣状;花瓣和雄蕊多数;子房上位,数室。浆果卵形。种子极小,有肉质假种皮。供观赏。根状茎可食用和药用,有滋养强壮、健胃及调经作用。种子也有温脾功效。 萍蓬草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状茎,肉质肥厚。叶纸质,宽卵形或卵形,叶柄细长,扁柱形,疏被柔毛。花期5—7月,果期7—9月。产布尔津等地。观赏植物。 萍蓬草píng péng cǎo《本草纲目》草部第19卷萍蓬草(6)。药名。为睡莲科植物萍蓬草。参见“萍蓬草子”、“ 萍蓬草根”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