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研究
由兰州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刘增加等承担并完成,获1996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课题通过对莱姆病的生态、病原、血清、保菌宿主、传播媒介、病理、临床、防治和护理等方面的系统调查研究, 证实甘肃省莱姆病的存在及其自然疫源地,澄清保菌宿主和传播媒介,掌握病理变化和临床特点,以及防治与护理的初步经验。为甘肃省乃至我国莱姆病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主要创新点是:(1)确立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为莱姆病的新媒介,在国际上属首次;(2)从黄毛鼠体内培养分离伯氏疏螺旋体,在国际上属首次;(3)建立莱姆病防治方案,采用四大疗法,尤其提出祖国医学的系统应用方案,国际上属首次;(4)以牦牛为代表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在国际上属首次;(5)用甘肃省所获莱姆病原株感染小白鼠, 一月后小白鼠的肝、脾、肾和脑组织产生了病理变化,在国际上属首次;(6)莱姆病并发肝硬化和眩晕型2例重症患者(已丧失劳动力),经医治已康复重返工作岗位。国际上属首次;(7)填补了国内外莱姆病地理分布上的空白;(8)对西北高原林牧区莱姆病的病原、血清、宿主、媒介、流行病学、病理、临床、防治和护理等方面做了系统性的调查研究,并应用于实践,其系统性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 在国际上也具有系统性和创新之处。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创收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