莨láng草名。生低濕地,可作牛馬飼料。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卑溼則生藏莨蒹葭。” 莨读音l·ang(ˊ),为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鲁当切,平,唐韵。 ❶草名,生于低湿地带,可作牛马的饲料。 上一条: 蜋 下一条: 𦵧
莨读音l·iang(ˊ),为i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鲁当切,平,唐韵。 ❶[薯莨]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块茎含单宁,可作染料,也能入药,可止血、活血。 上一条: 踉 下一条: 両
莨读音l·ang(ˋ),为ang韵目,属ang—iang—uang韵部。鲁当切,平,唐韵。 ❶[莨菪]草名,即“天仙子”;有毒,入药,可治癫狂症。 上一条: 蒗 下一条: 崀 莨làng
莨liáng❶见736页“薯(shǔ)莨”。 ❷姓。 另见471页làng。 莨(一)làng (二)liáng【辨形】 下是良,不是艮。10画。形声。 【辨义】莨(一)làng 〔莨菪(dàng)〕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毒,种子和根、茎、叶都供药用,有镇痛、安神等作用。 (二)liáng 〔莨绸〕一种涂有薯莨液的平纹丝织品,适宜做夏季服装。也叫黑胶绸、拷绸。 〔薯莨〕 ❶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块茎,茎内含有胶质,可用来染棉、麻织品。 ❷这种植物的块茎。 【辨析】 二音都可用于植物名。区别在于指称对象不同:莨(一)làng用于指一种可供药用的草本植物;(二)liáng用于指一种块茎胶质可做染料的草本植物。 莨*DDB9 (一)liáng[薯莨]shǔliáng植物名。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块茎含胶质,可作染料。涂有薯莨汁液的平纹丝织品叫“莨绸”,适于作夏季衣料。 (二)làng[莨菪]làngdàng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叶互生,长椭圆形,开紫色花,结蒴果。有毒。种子及根、茎、叶可供药用。 (三)láng植物名。即“狼尾草”。多年生草本。叶子条形,花穗暗紫色。茎叶可造纸。 莨liáng《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乌头(1)。药名。乌头苗名,参见“乌头”条。 莨lànɡ(构词成分): ~ 菪 [- dànɡ] {植} (black) henbane 另见 see also liánɡ。
莨liánɡ(构词成分): ~ 绸 [- chóu] a rust-coloured variety of summer silk; gambiered Guangdong silk 另见 see also lánɡ; lànɡ。 莨 金文; 篆liáng,làng[艸(草,意符)+良(聲符)→莨(《説文》:“莨,艸也。從艸良聲。”莨:1.薯莨(shǔ liáng)。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上有纏繞莖,地下有塊莖,含膠,可作染料;2.莨菪(làng dàng)。草本植物,有毒。種子、根、莖、葉都可入藥。有鎮靜和安神作用。)] [唐] 魏徵《隋書·盧思道傳》:“礫石變成瑜瑾,莨莠化爲芝蘭。” △莨làng10画 艹部 【莨菪】 (—dàng) 一年生或二年生有毒草本植物。叶和种子可入药。 另见liáng(241页)。
△莨liáng10画 艹部 薯莨,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地下块茎内含胶质,可作染料: ~绸|~纱。 另见làng(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