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生理心理效应
在讨论药物心理学时,应从三大方面加以研究,即研究药物引起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生理机制,药物治疗的心理效应和药物对正常心理活动的干扰。首先,神经心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学、精神药理学和行为科学等的研究进展,为阐明药物的心理效应提供了生物学的理论基础,使我们能认识药物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生理机制。如抗抑郁药作用于下丘脑和大脑边缘系统,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使之在神经末梢中贮积,进而释放增加或减少耗损,以消除抑郁,改善情绪;吗啡可影响体内的吗啡受体,通过影响内啡肽而止痛。又如一些药与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抗高血压可引起抑郁状态,异烟肼(抗结核药)可引起轻度躁狂。第二,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如对药物高度信任,病人心理上处于良好的感受状态,药效可大大提高,即使用没有药效的安慰剂也可取得疗效。反之,病人心理上就不相信甚至厌恶所用的药物,疗效就大大下降,甚至没有疗效。第三,药物对正常心理活动可能产生干扰,对此必须了解,以防止或减少副作用,保护病人的安全,防止意外,减少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不便和烦恼。干扰正常心理活动的现象有:
❶记忆力减退:安定剂、催眠药、镇静剂和抗癫痫药可有此副作用;
❷意识障碍:是阿托品、蔓陀罗、安定、莨菪碱类、抗组织胺等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❸情绪改变:抗高血压药可致抑郁,酒精、催眠药、异烟肼可引起欣快感;
❹精神运动失调:如驾驶人员不适于服用安定,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帕金森氏综合征,长期服催眠药和饮酒可导致震颤;
❺幻觉和妄想:苯丙胺、激素、异烟肼等药物可引起幻觉、妄想等类似精神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