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依赖原称药瘾。并非为了医疗需要而长期或反复应用某种荮物,结果产生精神上或躯体上的依赖性,以致持续地或周期地强烈渴望重复应用该种药物。产生药物依赖的常见药物包括鸦片类、苯丙胺、可卡因、印度大麻、巴比妥类及其他安眠药、抗焦虑药、镇痛药。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因药物不同而不同,其共同特征为: ❶精神依赖性。这是药物依赖的最主要的特征。为了追求用药后精神上的某种特殊快感,或避免断药所产生的痛苦,对药物的渴求成为最为强烈而不可抑制的欲望,从而不顾药物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不择手段地去获得。 ❷躯体依赖。为避免停用已有依赖性的药物所引起的躯体症状即停药症状或戒断症状,而必须应用该药或与其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戒断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只感到全身不适,重者则可危及生命。 ❸耐药性。长期反复应用某种药物致其效应减低,为得到用药初期的同等效应,必须增加剂量。 ❹长期药物依赖不仅损害躯体健康,而且损害精神活动,特别是致其人格破坏,道德沦丧,违法犯罪。药物依赖治疗的主要措施是戒断药物。预防药物依赖的措施是禁止制毒与贩毒,健全药品管理制度,合理用药,普及药物知识。药物依赖者为了获得药物可能实施盗窃、伪造处方、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 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药物依赖,或药物依赖性,原名药瘾,或瘾癖。196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之正名为药物依赖。 目前各国多数采用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由于长期或反复用药造成机体精神和躯体改变,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其特征为病人持续或周期地强烈要求用药。 本症早在二千余年前已有记载。世界各国均有,为数颇众,在欧美各国目前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解放前,我国药物依赖亦颇严重,特别是吗啡类依赖,解放后患者经采取有效措施,已罕见。 药物依赖的发生是个体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患者往往有个性缺陷,即所谓成瘾性格。意志薄弱、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好依赖他人;或情感易冲动、自制能力差、易于焦虑紧张。但亦可发生于其他个性类型。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状况、经济地位、风俗习惯、文化条件等。一般而言,青少年的药物依赖与人格不够成熟有关;中老年患者则多数与医源性因素,即因解除某种精神痛苦或躯体不适,而不适当地长期滥用药物有关。医务人员或其他由于职业上原因较易取得药物者,容易罹患本症,称为职业性药物依赖。 本症的发生还与药物本身的药理特点有关。多数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均具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有的产生欣快、喜悦的精神效应;有的能消除焦虑、失眠等精神痛苦;有的能改变人们的意识、知觉和思维,产生奇特的精神体验。有的药物虽无直接的精神效应,但能通过躯体症状的减轻,继发地影响精神活动。病人为了追求这类精神上的快感与刺激,反复用药。久而产生药物与精神快感的条件性联系,形成一种“习惯”。这就是药物依赖的条件化假说(conditioning theory)。 长期持续或反复用药,可造成躯体生理功能的改变,其中最重要者为耐药性和戒断症状的发生,这已在实验性药物依赖模型中得到证明。其发生机理,以神经递质说最具说服力: 这类药物多数具神经递质的阻断或兴奋作用,大量或长期服用,产生化学性去神经或超敏感作用(chemical denervation or supersensitivity),因而继续使用原先剂量的药物,便不足以产生与以往相等的作用;而停用药物,则由于对递质的阻断或兴奋作用的突然消除,产生戒断症状。 可以产生药物依赖的药物很多,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八大类:吗啡类、巴比妥类、酒精类、可卡因类、印度大麻类、苯丙胺类、Khat类和致幻剂类。此外,易于成瘾的还有镇痛药、解痉药和有机溶剂等。 各类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大致有以下共同特征: 1. 精神依赖性: 即心理依赖性,为本病最主要的特征。病人在心理上需求这类药物,不顾药物对个人的精神或躯体和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强烈渴望用药。严重者,嗜药如命,药物已成为第一需要,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甚至不惜以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药物。 2. 躯体依赖性: 停用已有依赖性的药物时产生躯体症状,即停药症状或戒断症状,其表现恰与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若继续用药,或应用与其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可使之减轻或消除。这也是许多病人一旦产生依赖性后,不易戒断的原因之一。 3. 耐药性: 长期反复用药,效应逐渐减弱,要取得满意而足够的药理效应,必须增加剂量。因而药量愈用越大,可高达常用剂量的数十倍。有时可以利用一定剂量的药物(如催眠药),能否达到预期效应(入睡)的方法,确定有无耐药性,作为药物依赖性诊断的参考。当对某种药物发生耐药性时,往往对同类药理作用的药物也产生耐药性,如催眠药依赖性者,对酒精的耐受性也增高,称为交叉耐药性。 4. 对个人及社会的不良影响:长期用药可造成营养不良、代谢障碍、慢性中毒、机体抵抗力削弱,和易于产生各种躯体并发症。同时,还可以造成精神活动的改变,特别是有关伦理道德的高级情感活动的障碍,甚至违反社会法纪。 有一些术语与药物依赖性含义相仿,但又有些区别。药瘾,为本病的同义语,指兼有心理和躯体依赖性的情况。如有精神依赖性,而无躯体依赖性,则称为习惯性。药物滥用则指非治疗需要,乱用大量药物,特别乱用精神药物的情况,常与药物依赖性一词混同使用;严格而言,它不是科学的医学术语,而是社会学用语。药物依赖性患者,常有慢性中毒情况,故有时又名慢性中毒;如所谓吗啡慢性中毒,意即为吗啡依赖性,这一命名,显然不很妥贴。 本病的预防,最根本的环节为禁止制毒与贩毒。此外,要普及药物知识,合理用药,加强药品管理,以防医源性药物依赖的发生。 对已产生药物依赖者,治疗的首要目标为戒断药物。轻症患者或无明显躯体依赖性者,应立即停药,药瘾已深,药量颇大者,可取逐渐减量,最后停药的递减撤药法;或以一种药理性能相仿但成瘾作用阙如或较弱的药物,代替已有依赖性的药物,然后逐渐减量直至停用的替代法。应用后法时,需防止替代药物依赖性的发生。要尽量取得病人的合作,但常需采取隔离措施,住院戒瘾,方能保证完全彻底的戒断。 有些药物的戒断症状颇为严重,应予对症处理。必要时,可临时给予少量原先的药物,以减轻戒断症状。对于各种躯体并发症,如营养不良、慢性中毒、继发感染等,亦应充分重视,妥善处理。 药物依赖颇易复染。为了防止复染,首先要与病人言明药物依赖的危害,动员他们下决心彻底戒断;在戒药后仍需定期随访,予以鼓励,使之树立信心,巩固成效。要了解病人发生药物依赖的社会-生理-心理因素,予以恰当的指导和处理。国外对反复再染的患者,采取行为治疗,具体方法颇多,总的都是消除药物与机体心理生理的条件性联系,使之厌恶或摆脱药物,或者树立不同药物与良好的心理生理状况的条件性联系。 常见的药物依赖如下: 吗啡类依赖 本组药物包括吗啡、阿片、海洛因、可待因、美散酮、镇痛新、唛啶(dolantin)等。本组药物的依赖性极易产生,常用剂量反复连续使用二周,即可成瘾。其中,以海洛因的致依赖性作用最强,美散酮的致依赖性作用最弱。 在世界各国本病均有发生。据统计,美国有本病患者约56万人,患病率为3‰左右,占各医院门诊人数的1~2%。中东和印度,本病的患病率也颇高;在伊朗估计有50万名阿片依赖和3万名海洛因依赖患者。有些国家的患病率还有上升趋势。如英国在五十年代前,患本病的人数稳定于400~600人,而且主要是医务工作者;至六十年代初上升了十倍,患者亦不复局限于医务界。我国解放前阿片依赖患者之多是举世闻名的,解放后已极为罕见。 本组药物的精神依赖性强烈,躯体依赖性明显,耐药性极易产生。戒断症状在停药4~16小时后即出现,第二、三天达高峰,持续一周左右,少数病人症状可迁延数月之久。主要表现为失眠或嗜睡、倦怠、食欲不振、忧郁、焦虑、打呵欠、流泪、流涕、流涎、出汗、战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肉抽动和皮肤感觉异常等。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失神、抽搐发作、循环衰竭或心力衰竭等。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戒断症状。瞳孔缩小、面部潮红、嗜睡等症状提示病人新近用过药;皮肤的注射疤痕,也为诊断提供线索。本组药物,10%以吗啡原形从尿中排出,服药后24小时内作尿液分析有助诊断。可疑患者可作纳络酮(naloxone)诊断试验,肌内注射纳络酮0.16mg或0.24mg,在20分钟内出现瞳孔扩大、心悸、出汗、呵欠、寒栗者即为阳性。长期用药者常有营养不良、肝炎、皮肤感染、肺炎和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本症依赖性强烈,故不易彻底戒断,常有再染的可能,戒断症状可能是严重的,以住院戒药为宜。国外,盛行美散酮(methadone)替代戒药法,即以导致依赖作用较弱的同类药物——美散酮,代替已成瘾的吗啡、海洛因或阿片。此法的优点为戒断症状较轻,病人易接受;但缺点为美散酮也可产生依赖性。行为治疗对反复再染者,可以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既可减轻戒断症状,又可改善躯体状况,常用作停药时的辅助治疗。 镇静催眠药依赖 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包括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的催眠药和抗焦虑药,都有可能产生依赖性,其中以对巴比妥类、安宁和安眠酮的依赖最为常见。许多抗精神病药与抗忧郁药,也有镇静催眠作用,但一般认为,它们不易导致依赖性的发生。多数患者开始时因睡眠或情绪障碍而求助于药物,日久即可成瘾。本组药物的精神和躯体依赖性均颇明显。耐药性的发生较为缓慢,往往在连续或反复服药数月后,方产生依赖性。交叉耐药性颇为常见。有些患者有多种药物依赖。 本组药物的戒断症状大同小异。巴比妥类的戒断症状较严重,抗焦虑药戒断症状较轻。停药后,一天内即开始出现倦怠、乏力、焦虑不安、容易激惹、大汗淋漓、肌肉抽动、食欲不振和心动过速等。第2~3天,可能出现失神或癫痫大发作。抗焦虑药因排出缓慢,可能在停药一周后方有癫痫发作。严重的患者,可引起血压下降、直立性虚脱,或出现视、听幻觉的谵妄状态。症状可能持续二周左右。少数病人出现幻觉妄想、恐惧不安、但意识清晰的类精神分裂症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戒断症状及血、尿的药物测定,有助于诊断。有些慢性中毒的患者,瞳孔缩小、口齿不清、步态不稳,脑电图检查可见14~28周/秒的中幅快波。巴比妥类依赖的患者,还可因疏忽,造成急性中毒,甚至意外死亡。 除抗焦虑药依赖外,均应住院戒药。药物依赖严重者,可考虑递减撤药法,或以氯丙嗪作替代戒药法。苯妥英钠不一定能预防癫痫发作;但如有发作,静脉注射或滴注此药有助于癫痫的控制。本病的再染率颇高,戒断后仍需长期随访。 大麻类依赖 早在公元二千年,已开始应用大麻的花、叶和树脂,以止痛、抗痉和松弛肌肉,并发现它们具有致欣快作用,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四氢大麻醇(tetracannabinol)。 大麻类依赖,最早见于印度及其他伊斯兰国家和地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在欧美盛行抽吸含大麻的烟卷。多数为寻求精神刺激的青少年。估计在美国的大中学生中有830万人常用大麻,或其精制剂(hashish)。英国的大学生中有4~10%曾吸用或服过大麻。 服用大麻后,常产生一种带情绪欣快的酩酊状态。此时感知特别敏锐:视物形象鲜明、色彩绚丽,听音分外清晰,尤其是乐感强烈,特别悦耳。常伴思维敏锐和良好的自我感觉。可能出现幻想性错觉和幻觉、性欲亢进、时间和空间定向障碍、易哭易笑和梦样体验。上述体验在不用大麻时,可能再现。少数患者在服用大量大麻或长期应用后产生较持久的精神病症状,称为大麻性精神病。 本组药物只有精神依赖性,而无躯体依赖性,亦无戒断症状。故较易戒断。 可卡因类依赖 可卡因又名古柯碱,是从古柯叶中提取的赝碱。它有中枢兴奋作用和致欣快作用,易产生依赖性。多见于南美各国。 本组药物可口服、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其中以静脉注射者产生依赖性可能最大。用药后,口中发麻、情绪高涨、自觉精力旺盛和全身舒适。女性患者可有性欲亢进。过量用药可致瞳孔扩大、心动过速、血压和体温上升、反射亢进和神经过敏。少数病人发生可卡因性精神病,患者精神恍惚、情感淡漠或抑郁、有妄想和幻觉,特别是皮肤有小虫寄生感和蚁走感,曾被认为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本组药物有强烈的精神依赖性,但无躯体依赖性和戒断症状。本症患者的耐药性不随服药时间而增加,常反而产生不耐药性。 苯丙胺类及其他致幻剂依赖 本组药物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南美仙人掌毒碱(mescaline)、致幻蕈素(psil-ocin)、麦角二乙酰胺(LSD,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苯西克定(phencyclidine P.C.P,syrnyl,sernylan,angeldust)、颠茄及其衍生物等。其共同的药理作用为: 有一定的致欣快作用和致幻作用,久用后易产生依赖性。本组药物依赖性的共同特点为:精神依赖性强烈,用药者以青少年为多;躯体依赖性不很明显,易产生耐药性。 其中以苯丙胺及苯西克定依赖性较为多见。苯丙胺慢性中毒可能产生苯丙胺性精神病,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障碍、心境恶劣、忧郁、易激惹、冲动伤人,常伴出汗、肢体感觉异常、痉挛性腹痛及厌食等。部分病人产生持续数月的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奇特行为和言语性听幻觉。症状酷似精神分裂症,需以抗精神病药治疗。尿苯丙胺测定有助于诊断。苯西克定为一种被淘汰的静脉麻醉药,自六十年代起,成为流行的致瘾药物之一。患者服药后呈欣快和酩酊感,伴视、听幻觉;严重者类似麻醉过程中的朦胧期,意识混浊,兴奋躁动,可有伤人和自伤行为,常需精神科急诊处理。静脉注射安定,有助于急性中毒症状的控制。 有机溶剂依赖 近年来发现甲苯、二甲苯、苯、油漆、汽油、松节油和氯仿等挥发性有机溶剂,亦能产生依赖性。患者多数为十余岁的少年,亦有为年仅六、七岁的小儿。患儿以各种方法嗅吸上述液体,以产生欣快、兴奋、飘飘然的体验。偶而可出现视幻觉。产生依赖性后患儿常有性格改变,变得易于冲动,好斗,经常肇事。同时,上述物质常致骨髓抑制,造成脑、肝和肾的损害,过量吸入可能因呼吸抑制而致命,因多数系少年儿童,防治关键在于教育和管理。 镇痛药依赖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匹林、保泰松、消炎痛等镇痛药,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患者开始时为止痛而服用,因疼痛解除而心情愉快,以后逐渐建立镇痛药与心境愉快的条件联系,而持久服用。本组药物的精神依赖性并不十分强烈,停药后则产生头痛、关节酸痛、发热、周身不适和烦躁不安等戒断症状。长期服用还可能造成造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不全和肝、肾损害。过量服用所致的急性中毒可能致死。 ☚ 酒中毒 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 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亦称药瘾(drug addiction),是指对药物强烈的渴求。这里的药物是广义的,主要是指精神活性物质,包括烟、酒、大麻、海洛因、吗啡、鸦片、可卡因等。根据WHO的定义,药物依赖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地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体验它的精神效应,有时也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耐受性。 ☚ 危机 创伤后应激障碍 ☛ 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指长期或反复用药,造成机体精神或躯体改变,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性。病人并非由于医疗上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服药后的特殊快感或避免断药后产生的痛苦,而长期或周期性强烈要求用药。药物依赖是个体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病人往往具有成瘾性格,优柔寡断,意志薄弱,依赖性强,易于焦虑紧张。产生依赖性的药物均具有中枢神经的药理作用,有的产生欣快、陶醉的精神效应,有的能消除焦虑、失眠等痛苦,有的能改变心理状态产生新奇的精神体验。长期或反复用药可产生耐药性和戒断症状,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具有兴奋或阻断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关。由于化学性去神经和超敏感作用,继续使用原剂量药物便不足以产生原有的效应。而停用药物,对神经递质的作用突然消除,便会产生戒断症状。产生药物依赖的药物种类甚多,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八大类:吗啡类、巴比妥类、酒类、可卡因类、印度大麻类、苯丙胺类、khat类和致幻剂类。药物依赖的临床表现不一,共同特征为:(1)精神依赖,指对药物心理上的强烈渴求,所有成瘾药物均产生精神依赖。病人不顾药物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甚至用非法手段获取药物。(2)躯体依赖,指病人需要药物在体内经常保持一定水平,停药后会产生戒断综合征(with-drawal syndrome),轻者全身不适,重者可威胁生命。这是药物依赖不易戒除的原因之一。吗啡类、巴比妥类和酒类的躯体依赖性强,而印度大麻类、可卡因类则不明显。(3)耐药性,长期反复用药时,使药物作用逐渐减弱,必需增加剂量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而药量愈用愈大, 可达常用量的数十倍。预防措施最根本的是禁止制毒和贩毒,普及药物知识,合理用药,加强药品管理。对于产生药物依赖者,首先应戒断用药。无明显躯体依赖性者可立即停药。成瘾作用大者可逐步撤药,或用药理性能相仿但成瘾作用小的药物替代,再逐渐减量直至停用。为了防止旧习重染,可采用个别或集体心理治疗及行为疗法,具体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断绝药物与病人心理生理的条件性联系,使之厌恶并摆脱药物。 ☚ 药物滥用 药瘾 ☛ 药物依赖 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亦称“药物成瘾”、“药物依赖性”、“瘾癖”。由于长期或反复用药,造成机体精神和躯体改变,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的现象。主要特征是: (1) 心理依赖。定期服药带来特殊快感,无药便不可忍受。(2) 生理依赖。反复用药后,中枢神经系统会有某种生理和生化变化,不服药即产生不良的躯体反应,即戒断综合征。轻者全身不适,如呼吸困难、发抖、出汗等,重者可危及生命。(3) 耐受性。长期用药后,药量须逐渐加大才能解除瘾发时的痛苦。依赖性药物多具有阻断神经递质或使之兴奋的作用,大量或长期服用,会产生化学性去神经或超敏感作用,再用原剂量就不足以产生相等作用。一旦停药,由于递质的阻断或兴奋作用突然撤除而出现戒断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将依赖性药物分为八类: 吗啡类、巴比妥类、酒精类、可卡因类、印度大麻类、苯丙胺类、Khat类和致幻剂类。镇痛药、解痉药和有机溶剂也易成瘾。 ☚ 药物中毒 酒精中毒 ☛ 00004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