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荚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荚膜capsule

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有明显界限的粘性物质。其折光率低又不易着色,可用负染色法在暗色的背景与着色的菌体之间形成一个透明区而衬托出来。有时多个细胞的荚膜连成一体,为一个共同的荚膜所包被,成为菌胶团。荚膜的厚度一般为0.2μm,厚的可达数微米。某些细菌在胞壁外产生粘液物质,由于缺少固定的外形和边缘,并能扩散到环境基质中而称为粘液层。
荚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多糖,多为己糖、糖醛酸或氨基糖的聚合物,能在2N NaOH中溶解并为乙醇所沉淀。少数种类如炭疽芽孢杆菌还含有谷酰基多肽。有荚膜的细菌形成粘性光滑型(S型)菌落,失去荚膜后变为粗糙型(R型)菌落。荚膜的形成主要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但基因的表达与否亦与环境条件有关。如炭疽芽孢杆菌只有在寄主动物体内时才形成荚膜; 碳氮比大的培养基一般有利于荚膜的形成。荚膜能使细菌耐干旱; 对病原菌能保护其侵染不被吞噬细胞所吞食,失去荚膜形成能力的菌株,往往失去其致病力;荚膜具有抗原性,如肺炎链球菌可以根据荚膜的抗原性区分约80个血清型; 荚膜亦是细菌在体外贮存的营养物质,当环境中养料缺乏时,它们将首先被细菌分解和吸收利用。

荚膜capsule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有明显界限的黏性物质。用负染色法镜检可见暗色背景与着色菌体间形成一个透明的荚膜,厚度一般为0.2μm,有时多个细胞的荚膜连成一体称菌胶团。有些细菌胞壁外的黏液物质无固定边缘,呈扩散状称黏液层。荚膜化学成分主要是多糖,少数种类如炭疽芽孢杆菌还含有多肽。有荚膜的细菌形成黏性光滑型(S-型)菌落,失去荚膜后变为粗糙型(R-型)菌落。荚膜具抗原性,有保护作用,使细菌耐干旱,能保护病源菌不被寄主的吞噬细胞吞食,失去形成荚膜能力的菌株也常失去其致病力,也是细菌体外贮存的营养物质。

荚膜

荚膜jiamo

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分泌粘液或胶态物质,在细胞壁外面所形成的一层较厚的稳定的致密保护层。它通常是由多糖类、多肽类或多糖蛋白复合体组成,但不同的细菌其荚膜成分也有一定差异。荚膜不易染色,用负染法可使荚膜呈清晰透明区。荚膜对细菌起保护作用,可使细菌免受干燥影响,还可在缺乏营养时,将荚膜分解作为碳源和能源而被利用。一些寄生菌由于有荚膜而免受寄主白血球的吞噬。能产生荚膜的细菌可使面包变成粘性面包,牛奶变成粘性牛奶,降低了产品质量。但有的荚膜却有重要用途,如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的荚膜可用来生产右旋糖酐,在临床上作为代血浆使用,而且还可维持血压,在外伤出血和休克时可用于急救。

☚ 细菌细胞壁   芽孢 ☛

荚膜capsule

系细菌的一种特殊构造。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和炭疽杆菌等,在人体或动物体内或其他营养丰富的人工培养基上,在细胞壁外形成一层粘液性物质,叫荚膜。荚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并与细菌的毒力有关。具有荚膜的细菌在机体中不易被白细胞吞噬,失去荚膜后则毒力不降低。荚膜的化学组成及抗原性可因细菌的种类及型别不同而有差别,在鉴定菌种及菌型上有一定作用。荚膜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须用特殊染色法才能着色。荚膜染色亦是鉴定细菌的一种方法。

荚膜

某些细菌细胞壁表面覆盖的一层松散的粘液性物质。其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组成随细菌种类而异。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对维持细菌功能方面无直接作用,失去荚膜的细菌仍能正常生长。对菌体有保护作用,可使细菌免受干燥影响,或保护病原菌免受宿主细胞的吞噬。也可能是细菌体外的贮藏物质,有的与病原菌毒力强弱有关。多个菌体长在一个共同的荚膜内的称为菌胶团。在琼脂培养基上,有荚膜细菌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无荚膜菌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

荚膜capsule

系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固定的粘液性物质。一般由多糖或多肽组成。对细菌自身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荚膜的致病菌毒力强,且不易被白血细胞所吞噬。失去荚膜后,致病力降低。此外,荚膜尚有储存养料或堆积代谢废物的作用。

荚膜

capsul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