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荒诞派戏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戏剧流派,后波及欧美诸国,又称“先锋派”、“反戏剧派”。得名于英国批评家马丁·埃斯林在60年代发表的《荒诞派戏剧》一书。荒诞派戏剧是一种把存在主义思想和表现主义方法创造性地结合起来的戏剧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贝克特 (1906— )、尤内斯库 (1912— ) 等都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熏陶。“存在即荒诞”是他们的基本信条。这种“荒诞”不是一般所说的荒诞可笑,而是由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对立和隔膜,人的精神渴望和实现这种渴望的可能性的深渊所造成的人生无意义。理性和信仰日益发生危机,战争使人互相残杀,技术和物质的进步反过来夺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荒诞派作家既要求人们正视这种现实,又力求在这种荒诞处境中寻求人的尊严、自我的价值,他们的创作便是这双重努力的产物。其作品以集中和放大的方式强烈表现荒诞现实中的无意义的和丑的一面,实际上是用否定形式表达对人的目的和美的肯定。该派特征如埃斯林所说:“假如说,一部好戏应该具备构思巧妙的情节,荒诞戏剧则根本谈不上情节或结构; 假如说,衡量一部好戏凭的是精确的人物刻划,荒诞戏则常常缺乏能够让人辨认的角色,奉献给观众的几乎是动作机械的木偶; 假如说,一部好戏靠的是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荒诞戏则只有语无伦次的梦呓。”为了使荒诞感具体化,作家们充分调动了戏剧舞台的多种表现手段,用怪诞的灯光,杂乱的音响,机械呆板的表情和动作,病态、残废的人物,无联贯性的语言等,来显示世界的不合理,存在的毫无意义,从而把一种令人震颤和窒息的苦闷、忧患传达给观众。这种以非理性的荒诞形式表达荒诞内容的戏剧同以非荒诞的理性形式表达荒诞内容的存在主义文学划分了明显的界限。一位法国评论家说,该派剧作会触犯人,引起纷争,但却感人至深。任何人只要不是抱着消遣的目的来看戏,便会为之心驰神往。 ☚ 敲打诗派 反戏剧派 ☛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huangdanpai xiju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资产阶级戏剧流派。“荒诞派戏剧”这个名称是在这派戏剧已风靡欧美之后,于一九六一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出版了一本论述尤金·尤内斯库等人戏剧创作的著作《荒诞派戏剧》,才正式为这个戏剧流派定名。 ☚ 存在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 ☛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荒诞派戏剧在艺术上的特点是: 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 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荒诞派戏剧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著名的荒诞派剧作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呼吸》,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 热内的 《女仆》、《阳台》; 品特的《生日晚会》等。 ☚ 存在主义戏剧 先锋派戏剧 ☛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后流行欧美的戏剧流派。1961年,英国戏剧评论家埃思林称这一流派为荒诞戏剧,后为欧美戏剧界普遍沿用。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对人类命运持悲观态度。认为一切存在都是荒诞的,没有意义的。摈弃传统戏剧规范,一般没有完整统一的结构,情节支离破碎,剧中人物很少性格特征,人物台词毫无动作性和连贯性。试图用形象直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揭示人的荒诞处境和荒诞感。代表作家有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等。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中期,产生于法国,后在欧美流行的戏剧流派。1961年英国剧评家马丁·埃思林(Martin Esslin)以《荒诞戏剧》为书名发表专著,故得名。特点是反对传统戏剧的创作原则,主张以直观的舞台形象,展示人的荒诞处境和荒诞感觉。演剧上支离破碎,没有完整统一的形象,也无性格特征,台词混乱而无动作性、连贯性。对现代西方社会中的异化和社会危机,作了某些真实的反映。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西方现代派文学中重要的戏剧流派。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国戏剧领域,随后流行于欧美剧坛。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动荡不定、危机四伏社会的产物。开始被称为 “先锋派”。1961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在 《荒诞派戏剧》 一书中正式定名荒诞派戏剧,并为大家所接受。该派作家创作的基本主题是孤独、压迫和异化。他们认为世界是丑恶的、荒诞的、不合理的,人来到世上完全是偶然的,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既无目的,也不可能有所作为。人被丑恶的现实所包围,被荒诞的现实所惊吓,被不合理的社会所挤压,人变成了“非人”。人活着就是一场恶梦。因此,这一派作家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状态,表现人物的迷惘、凄凉和痛苦,往往以荒诞的内容和荒诞的形式来突出某一哲理问题或“普遍的人性”。透过这些离奇、荒诞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对现实的批判和否定,也反映了当代西方人的危机感和幻灭感。在戏剧形式上,它固然还保持着传统戏剧分幕分场的特点,但不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相互关系,戏中没有英雄人物,没有典型的性格,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不强调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不要求在舞台上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反对以文学剧本和对白为基础的传统戏剧程式,打破了戏剧要有连贯情节和展示矛盾、激化冲突、解决矛盾的老公式。主张把日常观点分解开来,使之变形,引向极端,因而舞台形象离奇古怪,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人物对话颠三倒四,胡言乱语,答非所问,而且反对剧中有任何间接的介绍说明,不让人物诉说自己的感受,总是直接用形象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即用道具、布景、音乐及动作把人物的精神加以外化。该派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法国贝克特的 《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尤奈斯库的 《秃头歌女》、《椅子》,阿达莫夫的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热内的 《女仆》,美国阿尔比的 《动物园的故事》。其中,《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早成功、负有盛名的一部戏剧。 ☚ 垮掉的一代 浪漫主义 ☛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最早诞生于法国。1950年,巴黎上演了尤奈斯库的剧作《秃头歌女》,它一反以往的戏剧传统,用非理性的手段表现了现存社会的痛苦无聊和荒诞不经。1953年,法国贝克特的剧作 《等待戈多》 问世,引起广泛影响并远至在欧、美、日等国。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于1962年出版的 《荒诞派戏剧》 一书中,第一次为这一流派命名并提供理论依据。荒诞派戏剧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出发点,以荒诞与怪异、迷惘与难解在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反映了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的精神危机。艺术上有如下特点: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 存在主义戏剧 ☛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现代戏剧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最早诞生于法国。1950年,巴黎上演了尤奈斯库的剧作《秃头歌女》,它一反以往的戏剧传统,用非理性的手段表现了现存社会的痛苦无聊和荒诞不经。1953年,法国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问世,引起广泛影响并远至在欧、美、日等国。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于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第一次为这一流派命名并提供理论依据。荒诞派戏剧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出发点,以荒诞与怪异、迷惘与难解在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反映了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的精神危机。艺术上有如下特点: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 存在主义戏剧 ☛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兴起于法国,60年代风行于欧美的戏剧流派。“荒诞”一词是英国戏剧评论家从法国作家加缪的随笔中借用的,后来他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把著名荒诞派剧作家贝克特与尤奈斯库等为首的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它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并继承和发展了表现主义的主观精神。这派作家的基本思想是:人类的命运永远是悲哀的,人的存在是荒谬的,外部世界是荒谬的,人际关系也是荒谬的,人世间存在的一切都是“毫无意思、荒谬、无用”的。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家、剧作家萨特与加缪从理性出发,在许多小说和剧本中确认人的存在自身就是荒诞的,认为世界是一个“荒诞的世界”。所以他们只能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现实世界。他们的剧作主要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所以他们任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将传统剧中的人物、动作、语言一概抹掉,使其成为无具体连贯性的情节,无完整性的人物形象,对白也语无伦次,整个戏剧舞台成了荒诞性的象征,给人无法解释、模糊不清的感觉。他们还采用道具、布景、音乐等手段来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剧中人物似乎都是些神精病患者、干瘪的老头子、又脏又臭的流浪汉,形象光怪陆离,行为千奇百怪。全部剧本无开端、高潮和结局。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与作品是:法国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美好的日子》,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热内的《女仆》和《黑人》,美国的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等。因为荒诞派戏剧反映了战后西方社会的思想意识,使得西方正统文学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 ☚ 巴黎公社文学 达达主义 ☛ 荒诞派戏剧theatre of the absur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