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草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草虫 草虫《诗经·召南》篇名。此为思妇诗,写其对远出丈夫的怀念以及她丈夫归来时的喜悦。全诗三章,章七句。每章前四句写未见时的忧思。草虫鸣叫是秋天的物候,采蕨、采薇当在春天,由秋而春,着重表现分别日久,思念深切之情。每章后三句写夫妻相聚之喜悦,从其反复叠唱中,使人想见其场面的热烈,情绪的奔放。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始因秋虫以寄恨,继历春景而忧思。既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然皆虚想,非真实觏。”又说:“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也。”可备一说。 ☚ 采蘩 采蘋 ☛ 草虫
【注释】①喓喓(yāo):虫鸣声。草虫:蝗类昆虫。也叫蝈蝈。②趯趯(tì):跳跃貌。阜螽(zhōng):蝗虫。也叫蚱蜢。③忡忡(chōng):忧思貌。④止:语助词。⑤觏(gòu):通“遘”。遇见。⑥降(jiàng):放下。⑦蕨(jué):野菜名。也叫蕨菜。嫩叶初生时卷曲如拳,可供食用。⑧惙惙(chuò):忧愁貌。⑨说(yuè):同“悦”。高兴。⑩薇(wēi):野菜名。茎叶似豆,后世称野豌豆。(11)夷:平静。 【鉴赏】这是妻子思念丈夫之诗。全诗三章。 一章写秋天思念丈夫。蝈蝈喓喓叫,蚱蜢蹦蹦跳,时序已入秋天。这萧瑟的秋景触动了她的情思。她未见丈夫,忧心如焚。只有看到丈夫,会见丈夫,一颗悬着的心才会放下来。 二章写春天思念丈夫。登上南山,采摘蕨菜,时序已入春天。她举目远眺,未见丈夫,心中伤悲。只有看到丈夫,会见丈夫,一颗忧愁的心才会高兴起来。 三章写夏天思念丈夫。登上南山,采摘薇菜,时序已人夏天。她极目远望,未见丈夫,忧心沉重。只有看到丈夫,会见丈夫,一颗翻腾的心才会平静下来。 此诗写了两年的事情。由秋天写到春天,又由春天写到夏天。随着时序的推移、景物的变换,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更加浓厚。读罢此诗,令人感动。 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得好:“始因秋虫以寄托,继历春景而忧思。既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然皆虚想,非真实觏。”此可谓善言诗矣。 《诗序》说:“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其意是说大夫之妻能以礼教约束自己,防止行为出现偏差。《毛传》《郑笺》为了证明《诗序》之旨,对诗意作了曲解:说“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是兴比大夫之妻“待礼而行,随从君子”;说“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是指大夫之妻在出嫁途中“忧不当君子,无以宁父母”;说“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是兴比大夫之妻“欲得礼”。这些说法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离诗意太远。 草虫诗经·召南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这是一首女子怀念在外丈夫的诗,全诗叠咏成篇,往复回环,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在外丈夫的无限思念和担忧。诗共分三章,每章七句。 首章以“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起诗,清人方玉润评这两句诗是“秋景如绘”(《诗经原始》),寥寥几字,便描绘出了一幅秋天自然界的景象。在初秋的田野里,草虫喓喓和鸣,阜螽跳跃相从,各种生物都同类相趋,异性相求,自然界正是觏精化生的时节。这种景象很自然地引起女主人公感情的波澜,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这两句诗既点明了时间,又暗示了气氛,为作者接下来抒写自己的忧愁作了铺垫。接下来的“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写女子对丈夫分别很久了还未能相见,因而非常担忧。“忧心忡忡”四字便把女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和担忧,表达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的千言万语,都包含在这四字之中了。 首章末的“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是“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之情形,以自慰其忧思之心。”(方玉润《诗经原始》)诗中的“觏”当遇到、接触讲。这三句是说:女主人公只有在亲眼看到自己的丈夫,亲自和他接触,感到他活生生的存在以后,她那一颗悬着的心才会放下来。丈夫的归来,是她的忧愁、思念的唯一解药,因为她的忡忡忧心是因她“未见君子”而生。 第二章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和第三章的“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是说女主人公跟随到南山去采摘野菜的妇人们,春天采蕨,夏天采薇。然而,这对她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她到南山是为了等待她的丈夫,在南山上,她可以看得很远,如果丈夫回来的话,远远地便会看见。思妇见夫心切,用心良苦,可等待的结果却令她失望,从秋天等到春天,从春天又等到夏天,她不知盼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做了多少个团圆的梦,可丈夫仍然没有回来,历时愈久,思念愈切,忧心也就更重,而她设想中与丈夫团聚的喜悦,也随之而步步加深。 全诗三章,复沓叠咏,但重复而不单调,重复之中又有变化;变化而不散漫;变化之中又有统一的抒情主调。这变化既有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化,也有女主人忧心的不断加重,还有她幻想中欢乐程度加深,但这些都是为了抒写女主人“未见君子”的忧心,都是为了突出这一主旋律所配的和声,反复吟咏之间就大大加深了诗的感染力量,使人感到抒情主人公脉搏强烈的跳动。 本诗在写法上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是与丈夫分离的痛苦现实,一方面是与丈夫相会的美好幻想;一方面是分离的痛苦,一方面是相会的欢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离的痛苦,更反衬出相会的欢乐;幻想中相会的欢乐,更加深了现实离别的痛苦,两相对照,倍增其哀乐,收到极强的艺术效果。 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这是一曲以悲哀忧愁的音调弹奏的心歌。它低回往复,缠绵悱恻,尽情地吐露了一位闺中少妇对丈夫怀恋的深情……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草虫在声声鸣叫,阜螽在趯趯蹦跃,诗一开篇便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秋景如绘” (方玉润《诗经原始》) 的秋声图。这,既是写景,又不完全是写景。因为从这秋声中,我们不是已经可以感受到那位与“君子”久别的少妇心房的颤动了吗?《草虫》开篇运用的是《诗经》中常有的所谓“比而兴”的手法,短短几句,既交代了“秋景如绘”的时间背景,又把诗中女主人公的心情统一在一个空旷而又萧瑟的气氛中。草虫鸣叫,阜螽紧趋,自然界生物的异类相求,很自然地会在富于情感波动的人的心中引起共鸣。这位多情的、独守空房的少妇,思念远征不归的丈夫的迫切心情,随着这声声催人的虫鸣,更添上一层凄凉孤独的阴影。于是,思念与忧愁交织在一起,汇成了这一首深情动人的诗篇。 思念与忧愁是这首诗的主调。不过,这种情感的吐露在诗中并非是一泻而下,或仅仅限于一时一地的。从延续的时间与立体的空间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渲染,以造成回环往复、委宛动人的艺术魅力,是《草虫》诗的显著特色。诗人的笔触几乎一直是跳跃着的,时空上可以从秋写到春夏,从平野写到山岗; 表现手法上,则可以从景写到情,从现实写到幻想。总之,随着情感的流动,那思念,那忧愁,仿佛是从少妇的心中涌向了无边的原野,巍巍的高山,也涌向了读者的心田。春日里,她“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夏日里,她“陟彼南山,言采其薇”,在不同的季节,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南山,是真的为了采蕨、采薇吗? 显然不是。这其实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明写“采蕨”、“采薇”,暗中却透露出这样的消息: 她再三地登上南山,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目极千里,望见远在天涯的丈夫,望见他远远归来的身影。这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衬托,把女主人公内心的思恋表现得更加曲折、含蓄,笔意也显得更加跳脱跌宕。表面看,从采蕨、采薇一下子说到“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似乎有些突兀。不过,若不以迹象求之,实正是字字有脉络! 几乎就是从《诗经》始,登高抒怀,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抒情传统。古人登高必赋,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甫的《登高》诗,特别是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千古名句,以其深厚的感情,多重的思绪,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不过,称颂这些诗的时候,又怎么能忽略诗歌的源头呢! 就从《草虫》所描写的登高抒怀来说,不是已经蕴含了深深的情致吗? 丈夫远征在外,生死未卜; 自己独守闺房,孤苦难挨; 登高思亲,看到的却不过是一片茫茫; 红颜易老,青春难驻; 夫归无望,忧心如焚……这一切思绪,又何尝不凝聚在这短短的诗句之中! 登高激起的不尽情怀,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诗味更加浓郁了。 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还集中表现在诗中反复渲染的她的忧心上。“忡忡”、“惙惙”、“伤悲”,三个看似相同的形容词,实际却展示了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情形下女主人公三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这首诗所表现的季节是由秋而春而夏。春天、夏天写她登高眺望而深秋则写她倚门凝想,说明春夏登高牵动了她的情思,加重了她的孤独与悲哀,使她无法、也不敢再在肃杀秋日去登高了。因而在秋日里只是引起了她那绵绵不尽的思绪,不禁回想起春天、夏天登高的情景。春日,正是男女相会游春的季节:“溱与洧,方涣须兮,士与女,方采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且乐。’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 别人的相爱相欢,在独守闺房的女主人公心中更引起强烈的孤独、惆怅之感,因而,她只能说一句“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惙惙”,包含着一种期望与失望交织的情绪,她多么希望丈夫归来,能与自己一起加入到那些游春的男女行列中,感受那明媚春光与和煦春风中特有的爱情欢乐。然而,这毕竟是不现实的希望,所以,她怎能不忧上心来呢! 夏日的忧心,诗人则直接用“伤悲”二字来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思念之中,不免又会增添一层莫可名状的疑虑,音信杳然,远征在外的丈夫莫非已经忘记了苦苦思念着他的爱人? 因而,如痴般的忧心中,自然涌现出一种“悲感”,以为自己的执着是多少有些可悲可叹。这里既有对“君子”的思念,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感喟和对拆散他们甜蜜生活的战争的怨恨。夏去秋来,丈夫还是无音无讯,“伤悲”中又不得不添上一层担心与恐惧。“君子”离家从军,一去不返,是生?是死?此刻成为了女主人公心中至深的疑问,这种心情与杜甫《述怀》所表现的“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十分相通,盼望丈夫音信的心情反而变成一种害怕、恐惧的忧心了。这时,千思万虑,只化作唯一的心愿,只要丈夫能生还,就是最大幸福!“忡忡”两字,就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特殊的忧心。所以说,“忡忡”、“惙惙”、“伤悲”三个词,并非可以等量齐观,它们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鲜明地展现出女主人公极为细腻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波澜,其中既透露了她的思念之情,又包含着担忧、悲伤、祈祷的因素,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草虫》诗共分三章,每章分别以“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作结,这是诗中反复弹奏的主旋律。它仿佛是在低回舒缓的忧叹中突然爆发的激越短促的音符,表现了少妇幻想中的相见场面和热烈、奔放的情绪,把诗歌推向高潮。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这一艺术手法说:“始因秋虫以寄恨,继历春景而忧思,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又说:“由秋而春,历时愈久,思念愈切。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也。”明明不曾相见,却由于思念之深,思念之切,由于忧愁之重,不得不寻求解脱,才产生了一种幻觉,以为“亦既见止,亦既觏止”,仿佛“君子”已经回到自己身边,于是不禁兴奋地唱出“我心则降”、“我心则悦”、“我心则夷”。字里行间,少妇对丈夫的一片痴情,便活脱脱地跃然纸上。可是,幻想终归不是现实,把喜悦的心情置于幻想的境界,不正说明相见之虚妄,说明忧愁之深重! 这正是方玉润所说的“透过一层”的写法,是“善言情”之作。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所总结的这一艺术法则,在《草虫》中就有所表现。在每章中,既写现实中的忧伤、对亲人的思念,又写幻想中相见时的欢乐,内心的喜悦。现实与幻想的对比,痛苦与欢乐的撞击,往往有着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如果没有“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的“哀景”、“哀情”,“我心则降”、“我心则悦”、“我心则夷”所表现的动人心魄的魅力就要大为逊色! 同样,如果没有幻想中“乐景”、“乐情”的渲染,其思念之苦也就难以如此扣人心弦。艺术上的哀与乐,就是这样交融一体,相得益彰。 《草虫》不过是《诗经》中一首平平常常的小诗,初读之,往往很不经意,细细品味,才会觉得其中蕴含着深切的情思,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才感到它也会久久地回旋在人们的心上呢。 草虫
这首诗写一位妇人思念远行未归的丈夫的忧伤和见到丈夫时的喜悦。 诗分三章,首章开篇便以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起兴,把读者带进有声有色的秋景之中,把少妇的满腹愁绪统一在空旷的萧瑟气氛之中。草虫阜螽的求偶动静,自然引起她的共鸣,勾起她对远出未归的丈夫的思念和忧伤。所以接着述说: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丈夫远离家乡,一去不返,又杳无音信,是饥是渴?是冷是暖?是死是活?都在她的反复思虑之中,难以预料,因而使她沉浸在 “忧心忡忡”之中。这是正面抒发她“未见君子”的忧伤。继而以幻想的方式,想象见到丈夫时的心境: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这三句是说,如果我见到了他,与他相遇,我一颗吊着的心才能放下来。以幻想代替现实,更说明忧思之深。 二章写春思。前四句是说:登上那南山,去采蕨菜,见不到丈夫,心里忧愁企盼。末三句仍以幻想的形式消忧为乐。 三章写夏思。诗三章,章法相同,前四句写现实之忧,后三句写非现实之喜。 就写忧来说,先写眼前之秋景以起兴,睹物思人,勾起无限忧思。继而写春思春忧,继而写夏思夏悲。二、三章写出她独守空房,忧思难耐,坐卧不安,因而走出家门,登高望远,期盼能望到丈夫的身影,以解除相思之苦。诗人虽只写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却代表了一年四季,说明少妇一年到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忧伤之中,其思念忧伤之深,当不言而喻。 再就写喜来说,三章分别以“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亦既见止,方既觏之,我心则说”;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结尾,把少妇幻想中相见时的欢乐和内心的喜悦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以幻想虚设欢乐的艺术手法,是非常巧妙的。清人方东润在 《诗经原始》 中评价道:“始因秋虫以寄恨,继历春景而忧思,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由秋而春,历时愈久,思念愈切,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也。”把喜悦之情置于美好的幻想之中,以寻求解脱;但幻想毕竟是幻想而不是现实,因而就更加衬托出少妇相思之深,忧愁之重了。王夫之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的表现手法,正复如是。 草虫喓喓草虫, 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 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 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 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 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 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夷。 唧唧草虫叫,蚱蜢追赶跳。没有见到我心上人,心情不安又烦躁。当我已经见到他,彼此欢爱涌心头,情绪真好不再愁。 登上南山坡,采着蕨菜想阿哥。没有见到我心上人,愁肠回荡刺心窝。当我已经见到他,彼此情爱满怀抱,我心喜悦乐呵呵。 登上南山坡,采起薇菜想阿哥。没有见到我心上人,捶胸挠腮心似火。当我已经见到他,相亲相爱相拥抱,心中安宁乐陶陶。 《草虫》三章,章七句。此篇写女子怀念心上人的忧伤和与其见面后的喜悦。可能是农村女子思念征夫之作。《小序》谓:“大夫妻能以礼自防。”宋朱熹《诗集传》说:“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亦若《周南·卷耳》也。”这些旧说,今人多不从。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手法,深刻细致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真挚爱情与复杂的心理活动。可谓“思君念切”。全诗三章。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说:“一章秋景如绘。二、三章由秋而春,历时越久,思念越切。”又俞樾云:“忧心惙惙,言忧心联属不绝也。” 诗中“喓喓草虫”、“趯趯阜螽”二句,是以草虫鸣叫、阜螽跳跃而从,比喻男女相慕相求,夫唱妇随,男女相爱的情状。又诗中的“采其蕨”、“采其薇”,也是比兴男女情爱的。因为采菜的季节一般都在仲春时节,这正是男女青年求爱、相会游春、登高述怀的季节。此时此景怎能不牵动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思呢?于是她在诗中反复咏唱“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未见君子,忧心惙惙”、“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这三句中的“忡忡”、“惙惙”、“伤悲”的更换,却展示了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女主人公三种不同心理活动,将她的怨慕爱嗔的情态,表露得淋漓尽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之曰:“始因秋虫以寄恨,继历春景而忧思。”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种艺术手法,《诗经》中《草虫》就是一例。诗中女主人公由于思君之切,忧愁之苦,不得不寻求寄托,仿佛幻想的“未见君子”现在已经回到自己的身边,这时她怎能不高兴,怎能不歌唱:“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可是幻想毕竟不能成为现实,她想念的人还是没有回来,这就把诗人的悲伤,进而转化为读者的悲伤,这真可谓以“乐”写“哀”,其“哀”倍增,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清方玉润评这一艺术特点说:“未能见则更设为既见情形,以自慰其幽思无已之心,此善言情作也。”又说:“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也。”总之,诗中的这种手法,将其女主人公的思君之深、思君之切、相思之苦、忧愁之重,表露无遗。 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①未见君子,忧心忡忡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③。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④。未见君子,忧心惙惙。⑤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⑥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⑦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⑧ 【注释】 ①喓(yao腰)喓:虫鸣声。草虫:即蝈蝈,形似蝗虫,短翅大腹,雄性能发出响亮的鸣声。趯(ti惕)趯:虫跳跃的样子。阜螽(zhong终):即蚱蜢。②君子:指丈夫。忡忡:心神不安的样子。③止:助词,相当“了”。觏(gou够):遇见。降:放下。④陟(zhi至):登。言:发语词。蕨:野菜名,嫩茎可食。⑤惙(chuo绰) 惙:忧愁不安的样子。⑥说:通“悦”。⑦薇:野菜名,亦名巢菜或野豌豆。蔓生,茎叶似小豆,可生食或作羹。⑧夷:平,平静。 【译文】 秋来蝈蝈叫得多响,蚱蜢蹦蹦跳跳多欢。看不见我亲爱的夫君,心里忧忧戚戚多烦。总算看见我的夫君了,终于遇着我的夫君了,我那颗忧戚的心啊,一下子变得有多舒坦! 春来登上那座南山,去采摘嫩柔可爱的蕨菜。看不见我亲爱的夫君,心里忧忧愁愁难挨。总算看见我的夫君了,终于遇着我的夫君了,我那颗忧愁的心啊,一下子变得有多么欢快! 春来登上那座南山,去采摘嫩绿可爱的薇菜。看不见我亲爱的夫君,心里有说不出的悲哀。总算看见我的夫君了,终于遇着我的夫君了,我那颗悲哀的心啊,一下子变得犹如平静的大海! 【集评】 清·何焯:“思之甚,则望之切。不惟以得见为慰,即一遇亦足以解忧也。”(《义门读书记》卷七) 清·姚际恒:“‘亦既见止,亦既觏止’,增一句,深,深。”(《诗经通论》卷二) 清·方玉润:“(一章) 秋景如绘。(二、三章) 由秋而春,历时愈久,思念愈切。本说‘未见’,却想及‘既见’情景,此透过一层法也。”(《诗经原始》卷二) 清·顾镇:“未见之忧,一节紧一节;既见之喜,亦一节深一节。”(虞东学诗》卷一) 【总案】 诗篇写一个劳动妇女在秋、春这两个最撩人思绪的季节与丈夫别离时的忧戚痛苦及与丈夫见面相聚后的欣喜满足,谱写了一曲忠贞执著的爱情颂歌。既敢于愁怨,也敢于欢乐,毫不掩饰,绝不做作,神态声口,历历在目,一股纯朴天真之气扑面而来,不是劳动妇女这样的人物,不是民间文学这样的体裁,是不容易做到的。其题材、情调、风格、手法,都对后来爱情诗词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草虫》喓喓草虫,(一) “聒聒”唦唦地叫, 趯趯阜螽。(二) 蚱蜢蹦蹦地跳。 未见君子,没有看见那人儿, 忧心忡忡。(三) 愁得心里真烦躁。 亦既见止,(四) 已经看见了他, 亦既觏止,(五) 已经会见了他, 我心则降! (六) 我的心儿放下啦! 陟彼南山,爬上那边的南山, 言采其蕨。(七) 我来采摘那蕨菜。 未见君子,没有看见那人儿, 忧心惙惙。(八) 愁得心里无聊赖。 亦既见止,已经看见了他, 亦既觏止,已经会见了他, 我心则说! (九) 我的心里快乐啦! 陟彼南山,爬上那边的南山, 言采其薇。我来采摘那薇菜。 未见君子,(十) 没有看见那人儿, 我心伤悲。我的心里真悲哀。 亦既见止,已经看见了他, 亦既觏止,已经会见了他, 我心则夷! (十一) 我的心里高兴啦! 注 释 (一)陈奂:“《广雅》:‘喓喓,鸣也。’” 朱熹:“草虫,蝗属。” (二)陈奂:“《广雅》:‘趯趯,跳也。’” (三)毛亨:“忡忡,犹冲冲也。” (四)陈奂:“《传》训止为辞,辞当作词。为全诗止字发凡也。” (五)毛亨:“觏,遇。” (六)毛亨:“降,下也。” (七)郑玄:“言,我也。” 毛亨:“蕨,鳖也。” 郑玄:“蕨,……俗云其初生似龞脚,故名焉。” (八)林柏桐《毛诗识小》:“惙惙,忧也。案《说文·心部》:‘惙,一曰意不定也。’” (九)陈奂:“说、悦,古今字。” (十)毛亨:“薇,菜也。” (十一)马瑞辰:“心平则喜,义亦相成。而未若训悦训喜,义尤直捷。” 注 音 喓yao腰 趯ti惕 螽zhong终 觏gou够 降xiang祥 惙chuo啜 说yue悦 草虫 草虫〔原文〕 ☚ 采蘩 采蘋 ☛ 草虫 草虫cǎochóng蝈蝈。《召南·草虫》一章: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毛《传》: “喓喓,声也。草虫,常羊也。趯趯,跃也。阜螽,蠜也。蠜,fán,蚱蜢。螽,zhōng 《尔雅·释虫》: “草虫,负蠜。”郭璞注: “常羊也。”马瑞辰《通释》:“凡诗中有同字相并为韵者,即改一假借之字当之。”此诗“草虫与阜螽相并为韵故改“阜螽”的“螽”为“虫”。陆玑《草木疏》:“草螽,一名负蠜;大小长短如蝗而青也。”孔《疏》:“今以目验之,盖即顺天及济南人所称聒聒者。”聒聒,即蝈蝈。《小雅·出车》五章: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本草纲目》李时珍〔集解〕:“阜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螽而大者曰螽斯,似螽斯而细长者曰蟿 (jì) 螽。” ☚ 荑 荏菽 ☛ ![]() ![]() ![]() ![]() 草虫cǎo chóng指以花草和昆虫为题材的画:人物还容易,你~上不能。(四二·971)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纱帐。(四十·919)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昆蟲部 > 蚊蠅 > 蚊 > 草蟲 草蟲 cǎochóng 即昏蟲。 昆虫 昆虫虫(虫子;~蛾;~蚁;草~;大~;爬~;飞~) 斯弥 虺蜓 另见:翅膀 虫飞 爬动 鸣叫 哀叫 ☚ 昆虫 各种昆虫 ☛ 草虫 草虫指昆虫等小动物。描绘花草配以草虫之作,多为生趣盎然的小品画。 草虫 齐白石 ☚ 翎毛 蔬果 ☛ 草虫 草虫Caochong描绘花草配以昆虫等小动物之作,多为生趣盎然的小幅画。 写生蛱蝶图 宋代 赵昌 ☚ 蔬果 杂画 ☛ 草虫grasses and insect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