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草地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草地螟meadow moth;beet webworm草原突发性多食迁飞害虫。又名黄绿条螟。学名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aeus)。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欧、亚、北美洲34°~54°N间的森林草原及草原带,中国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寄主有35科200余种植物,主要为害甜菜、豆类、向日葵、马铃薯、麻类、蔬菜、苜蓿、燕麦、牧草、浆果等。50年代中期中国内蒙古、山西、黑龙江、陕西等省区有不同程度发生,1979~1980年西北、华北、内蒙古、东北曾连续大发生两年,1982年特大发生。 草地螟 发生规律 草地螟为突发性、间歇性大发生害虫,其发生决定于: ❶越冬基数。草地螟大量发生的北限为7月份18℃等温线地区,越冬幼虫可耐-30℃低温,在黑龙江可以越冬,高密度时每平方米可达400余头,但未必为主要虫源。在山西、陕西等越冬基地内虫源基数很大时,也将影响到迁飞范围地区内成虫大发生。 ❷迁飞。草地螟成虫具迁飞习性,除被动飞行外,尚有夜间低温时趋热性迁飞和白天灼热时趋湿性迁飞。越冬代成虫羽化后,在日落后地表气温迅速降低时常主动起飞高达50~100米处,随6~7米/秒的风力作远距离被动迁飞。旱热天气白天表土温度高达32℃,成虫起飞迁往湿、凉场所,晚间气温均匀或多云有雨时降落。干旱区局部降雨后可招致蛾群集中。一昼夜可迁飞250~300公里,成虫可迁飞到离原发生地1 000公里或更远地区,而导致迁入地区的大发生。 ❸越冬代成虫卵量、卵的发育情况及初龄幼虫的存活。卵量决定于前一年幼虫期营养、蛹体重量、化蛹和迁飞时温湿条件及蛾的营养。如前一年末代幼虫以取食藜科植物为主,蛹重就高,其雌蛾产卵多。将羽化时环境干燥,其蛹重和其后蛾产卵量都减少。蛹重30毫克以上出的雌蛾只需饲水即可产卵,无须再补充营养。雌蛾在不适条件下可不孕,蛾量大不一定导致以后幼虫的大量发生。 防治方法 根据越冬基地越冬幼虫基数和成虫发生期黑光灯诱蛾量,结合雌蛾抱卵剖查和气象预测,可对当年幼虫发生程度进行综合判断。如6月上、中旬灯下蛾量超过5 000头,卵粒可辨及卵成熟雌蛾占60%以上,旬平均气温高于17℃、相对湿度在60~80%时,幼虫有大发生可能。秋末春初土壤耕翻耙捞,能直接杀伤越冬幼虫或破坏正常化蛹及羽化通道; 幼虫入土结茧期间易受白僵菌侵染,自然寄生率颇高,施用菌剂可收持久性防效,对为害盛期前幼虫亦可侵染致病,苏芸金杆菌对幼龄幼虫也具有较高致病力,卵期可释放赤眼蜂防治; 幼虫发生期间可用甲基对硫磷、辛硫磷等防治1~2龄幼虫,卵期可施用灭幼脲; 此外,利用黑光灯和草地螟性诱剂可诱杀大量成虫。 草地螟meadow moth,beet webwormLoxostegesticticalis (L.),又名网锥额野螟、甜菜网螟、黄绿条螟。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欧洲、北美及朝鲜、韩国、日本也有分布。寄主有甜菜、豆类、麻类、薯类、玉米、高粱。成虫翅展24~26 mm,灰褐色;前翅有暗褐色斑,外缘有淡黄色条纹,中室内有~长方形黄白色斑;后翅灰色,外缘有两条黑色平行波纹。末龄幼虫体长19~21 mm,灰绿色,头黑色有白斑;胸腹部具暗色纵带,间有黄绿色波状细纵线;腹部各节毛瘤黑色,有两层同心的黄白圆环。一年发生1~4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成虫喜食花蜜,有成群迁移习性,卵产于寄主茎叶上,单产或3、4粒排列成覆瓦状。初龄幼虫取食叶肉,3龄啮食叶片,有吐丝结网习性,受惊后即作螺旋状后退或波浪状跳动,老熟后入土吐丝结茧化蛹。可拉网消灭成虫;结合中耕和秋耕消灭虫蛹;在幼虫盛发期喷洒农药毒杀。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