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利用
依草地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牧草生长情况及规律, 采取不同形式的办法对草地进行的综合利用。甘肃省天然草地基本是按季节草地的划分,逐水草放牧利用;改良补播后的草地主要是刈草补饲。1952年前后,牧区成立了草原管理委员会,开展了调整草地余缺、划定四季草地的工作,实行实地勘测、以畜群定点、分片固定、包干使用的转场轮牧。1958年省草原工作队在天祝县红疙瘩试行了分区轮牧办法。60年代中后期开始,总结推广了甘肃天然草地利用技术,即:在草地使用权固定后,将季节轮牧、倒场放牧分为 “赶青法”、“磙碾法”、“移营法”、“更换畜种法”、“分区分段法”、“压茬放牧法”等草地利用新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牧区各地在提高草地利用效率,普遍采取的措施:一是调整了四季牧地,充分发挥夏秋牧地的优势,尽量利用高山、边远、分散的草地,延长了对夏秋草地的利用时间,减轻了冬春草地的压力;二是坚持以草定畜, 根据当年草地牧草生长和饲草料贮备情况, 合理淘汰, 使饲养的牲畜安全渡冬越春;三是挖掘畜群生产的内涵潜力,提高总增,扩大出栏, 加快周转; 四是建立健全草原管理组织和制度,充分发挥其在调解纠纷、调整牧地、进行奖罚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