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草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草书

草书

为书写方便迅速而产生的一种字体。有“草隶”、“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汉初通行一种草率的隶书,称“草隶”,后逐渐成为“章草”,书写较简便,笔画仍存隶书笔意,字字独立,并不连写。汉末张芝变“章草”为“今草”,没有“章草”的波磔,上下字笔势牵连相通。唐朝张旭、怀素等书家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意奔放,气势连绵,字形难辨,成为“狂草”。

☚ 行书   稿书 ☛
草书

草书

古代书体。广义的草书,包括各个时期、各种形式的草书,如“章草”、“草隶”、“藁草”、“草篆”、“今草”、“狂草”等。《宣和书谱·草书叙论》云:“草之所出,议者纷如,或以为‘藁草’之草,或以为‘草行’之草,或以为赴急之书,或以为草昧之作,然则谓之‘草’,则非‘正’也。”狭义的草书,指书法上有一定法度、自成系统的草书汉字,如章草、今草、狂草,其特点是:1.结构省简。2. 笔划纠连。3.书写便捷。汉兴始有草书,当时通行的是草隶,亦即草率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划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的草书。到唐朝,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历代能书者,章草有崔瑗、杜度,今草有张芝、二王,狂草有张旭、怀素。

☚ 汉隶   章草 ☛

草书

 

·刑居实·


 张丞相好草圣而不工,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绝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我忘之?”
 

〔选自《拊掌录》〕

●●
 张丞相这位官僚,故作风雅,卖弄斯文,心想通过书法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打出崇拜师承“草圣”的招牌,乱涂几笔冒充书法家,招摇过市自我宣传,企图给自己脸上贴金。此小说一开头就指出:“张丞相好草而不工”。他口头上好“草圣”而已,并未真心练字以求进步,挂起好“草圣”这块金字招牌来装装门面罢了。因此,“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这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他厚着脸皮,不怕众人讥笑,还若无其事,自鸣得意呢!这一笔就揭示了丞相哗众取宠的用心,目的在于制造舆论、扩大影响,捞取文人雅士——书法家的桂冠吧?
 此文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接而予以回答,否定其“好草圣”之实为第一层次,此为略写,文字简洁,线索分明。从而过渡到第二层次,以典型情节的展开,比较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丞相这个“伪君子”的故作姿态:从“得句、索笔绝书”到“满纸龙蛇飞动”,可说是“神来之笔、一气呵成”之杰作了。这似若“小品”的表演,丞相从构思得句到挥毫泼墨的神气十足,“满纸龙蛇飞动”的奇迹出现妙若魔术,其滑稽可以想见。作者于第一层次中巧伏妙笔“皆讥笑之”,早已揭穿了他唬人、冒充的伎俩,但还要自欺欺人的表演一番,就成了可笑的双璜戏了。这是高明的“自我揭露”法,用得恰如其分,妙传神韵。
 与此同时,“使其侄录之”,让他的侄儿登场,故事情节则通过他与侄子的双边活动来进行,又像是两人说“对口相声”似的,通过对话妙趣横生地让读者捧腹,收到极好的剧场效果呢!
 请听这多么诙谐的问答,简直令人笑出热泪来,拍案叫绝了:
 (侄)执所书问曰:“此何字?”
 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
 “胡不早问,致我忘之?”
 自己写的字,反复地看了又看,连自己也不认得了,这是何等尖锐地讽刺,丞相所书写的“满纸龙蛇飞动”纯系骗人的乱划一气以掩人耳目的把戏,不是昭然若揭了吗?世上难道竟有如此厉害的“健忘症”?如果说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对丞相的伪君子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的话,那么,作者的高明手法,还要在闭幕结束时再让他亮相——出尽详相,让观众捧腹大笑不止。
 最后,丞相恼羞成怒了,诟者,发怒了,气急败坏地对他的侄儿斥责道:“为什么你不早点问我呢?等到我忘了的时候你才问我呢?”这“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写法,用人物自己的手打自己的耳光,让他自己去越描越黑吧!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一笔,揭露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话的艺术,卒章显志,深化了此文主旨,可说是对世上一切假的、丑的、恶的东西的揭露与批判,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草书

汉字字体之一。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始于汉初。 初为隶书的草率写法, 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独具特点的字体,叫做章草。其得名之由有三说:一种认为因东汉章帝十分喜爱这种草书而得名; 一种认为因章帝时的杜度擅长写草书而得名; 一种认为因史游作 《急就章》用此体而得名。 章草是隶书的辅助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书信。比隶书潦草、简易,笔画有波势, 或断或连, 但字字独立。 东汉后期, 章草受楷书影响演变为今草,取消了波势,不再有隶意,上下两字笔画可以相连, 偶有不连, 而血脉不断, 世称一笔书。 这种字体已难写难认, 不便交际使用。 到了唐代发展得更加草率狂放,称为狂草。任意增减笔画,随意书写, 一般人不认识, 成为纯艺术品。

草书【同义】总目录


草书赴急书
草书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篆书、隶书、楷书通行时,都有相应的草体。东汉以后,才有草书字体的名称。一般说草书,是指章草、今草、狂草而言。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因流行于东汉章帝时代而得名。以史游的《急就章》的字体为代表。其特点是: 笔画带草意,有连笔,仍保留隶书的波磔; 字字独立,不相连属,布局也较匀称,是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今草是从章草演变来的。它脱去了章草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它体势连绵,一笔到底,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虽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偏旁相互假借。书写起来灵活流畅,简易快速,是一种很有艺术价值的书法。但往往不易辨认。现代说的草书,一般指的就是这种。狂草是唐朝出现的一种草体,是对今草的极端化的发展而形成的。其特点是龙飞凤舞,狂放不羁,诡奇疾速,极难辨认。狂草在语言交际上很少有实用意义,但在书法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

☚ 汉隶   楷书 ☛

楷书←→行书 草书kǎi shū ← → xíng shū cǎo shū

楷书: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的一种汉字字体。
行书: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
草书:笔画相连,写起来潦草的一种汉字字体。
【例】 汉朝末年又出现一种新字体,笔画比隶书平直一些,结构比隶书方正一些,叫作楷书。(张志公等:《汉语知识》) 草书笔画简单,可是曲折很多,不容易写,也不容易认。(同上) 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象草书那么难认,人们很喜欢用。(同上)

草书

草书

一种汉字字体,笔画相连,书写便利迅速。许慎《说文解字·叙》段玉裁注:“草书之称起于草稿。”各种字体都可以有自己的草书,从这一意义上说,凡是简易快速草率的书法都可称为草书。在汉字历史上,主要的草书字体有以下三种:
❶章草。汉隶的草书形式。章草之得名各说不一。有以为“章”表示有章法,也有以为“章”来源于汉代字书《急就章》,还有以为得名于东汉章帝。章草各字不相连,仍有汉隶的笔势,只是比隶书简易草率。出土的汉简上多有这种字体,特别是尹湾汉简中的《神鸟傅(赋)》更是章草书法的典范作品。参见“尹湾汉简”条。
❷今草。真书的草书形式。张怀瓘《书断》以为东汉张芝所创。许慎《说文解字·叙》段玉裁注:“晋以下相连绵者曰今草。”今草的显著特点是一字内点画多相连,一气呵成。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草书帖均负盛名。
❸狂草。今草中更具有随意性的书法。以张旭、怀素等人的书法作品为代表。其特点是诡奇、疾速、放纵,字与字之间多相连。这种狂草,一般说来,只具有书法艺术的价值,已失去汉字作为交际工具的意义了。

☚ 行书   章草 ☛

草书

指汉字的草写体。《说文解字·叙》: “汉兴有草书。”蔡邕: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之草书是也。”(见梁武帝《草书状》)草书大约起源于秦汉之间。这种字体求快求速,笔势连绵。有章草,今草,狂草。

字体

字体

字 书(正~;楷~;行~;草~;隶~;篆~)
汉字的一种书体:楷(小~;细~;工~)篆 草
汉字的楷书:真(~字;~草隶篆)
正体书法:真书 真楷 正字 正书 楷体 楷书 楷字 正楷
古代的一种字体:
各种字体:三真六草
周朝通行的字体:籀文 籀书 古籀
秦朝通行的字体:篆字 篆体 小篆 云书
大篆和小篆的统称:篆书
萧思话的行书和范晔的小篆:萧行范篆
细笔划的篆书:银针
汉朝通行的字体:隶(隶文;隶书;隶字;隶体) 今字 今文 云阳
隶书和草书:隶草
草体书法:草体 草书 醉草 醉书 醉帖
草书的一种:章草
奔放的草书:狂草 颠草
介于草、楷间的书法:行书
拼音文字的印刷体:正体
书法中一种瘦劲有力的字体:筋书
点画痴肥而无骨力的字体:墨猪
娟柔的字体:媚笔
字体丰满强劲:丰劲
字体劲瘦有骨力:峋嶙
字体瘦细而劲健:瘦硬
字体的笔瘦硬挺拔:骨立
字形细长而挺拔有力:瘦健
字体或笔墨雄健挺秀:峭拔
(同一种文字的各种不同形体:字体)

☚ 手迹   词 ☛
草书

021.草书(p2648.1)

释文之末有云: “参阅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仅一句涉及草书:“汉兴有草书。”无多参考价值。而清人段玉裁于此句下却有详注:“卫恒曰:‘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作之。’宋·王愔曰:‘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粗书之,章艸之始也。’ 按: 草书之称,起于艸稿,赵壹云起秦之末,殆不始史游。其各字不连緜者曰章艸,晋以下相连緜者曰今艸。犹隶之有汉隶、今隶也。汉人所书曰汉隶,晋唐以下楷书曰今隶,艸书又为隶书之省。……汉·赵壹有《非艸书》一篇。”据此,该条释文之末当云:“参阅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及清段玉裁注。”则确作矣。

☚ 草酌   茶坊 ☛
草书

草书

又称藁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行的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章草”。到汉末,相传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划形迹,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的草书。至东晋王羲之有了极大的突破与发展,到唐朝,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

☚ 隶书   正书 ☛

草书

一种字体。广义上包括各个时期出现的草篆、草隶、藁草、章草、今草、狂草等书体。狭义专指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书体。草书在秦汉竹木简中已初露端倪,随着书体的演进大致可分为3类:❶秦汉时期的草书,是草书发展史中的章草时期。章草亦称隶草、急就章,其特点是保留了隶书的波磔笔画,解散隶体,简略书之,笔画互相牵连萦带,字间相互独立而不连写。章草之名历来众说不一,一说为汉章帝所创,故名章草;一说为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32章而得名;一说这种书体用于章奏上事而得名。当时章草的名家有杜度、史游、皇象、索靖等。
❷今草是指结构省减,笔画缠连,字与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流便的书体,相传为东汉张芝所创造的一种从章草发展演进而来的草书。
❸狂草是体势最为放纵的草书,其笔画省减连绵,常一笔数字,行笔奔放恣肆,隔行之间气势不断,通篇一气呵成。狂草的代表作品有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与怀素的《自叙帖》等。

草书

草书

字体名。别称“藁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汉兴有草书。”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后逐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征士张芝始脱去章草中含有隶书波磔的笔画和“字字区别”的形迹,成为圆转运笔,笔画连绵的“今草”,即为“草书”。《书断》引梁武帝《草书状》称: “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驹,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 可见,草书的产生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书体发展的进步。

☚ 章草   藁书 ☛
草书

草书

字体名。别称“藁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汉兴有草书。”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后逐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征士张芝始脱去章草中含有隶书波磔的笔画和“字字区别”的形迹,成为圆转运笔,笔画连绵的“今草”,即为“草书”。《书断》引梁武帝《草书状》称: “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驹,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 可见,草书的产生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书体发展的进步。

☚ 章草   藁书 ☛
草书

064 草书

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草书是指比正式字体写得潦草一些的字体。分为 “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流行于东汉章帝时。其笔画有连笔,带草意,但仍保留隶书的“波磔”,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至汉末,草书脱去“章草”中保留的隶书笔画形迹,上下字之间笔势连绵,一气呵成,书写简易快捷,不易辨认,成为“今草”,即一般所称的草书。至唐朝,草书发展到“狂草”,书写诡奇疾速,笔势牵连相通,偏旁相互借用,极难辨认。很少实用意义,但在书法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

☚ 隶书   楷书 ☛
草书

草书

汉字书体的一种,是具有一定法度规则,以书写简便迅速为特点的一种字体。一般指章草、今草和狂草(大草)。

☚ 魏碑   章草 ☛

草书

草书caoshu

为适应快速书写而形成的一种汉字字体。一般认为草书产生于汉代初年。从汉到唐,草书经历了“章草”、“今草”和“狂草”三个发展阶段。
每一种字体都有它的快写体。草书原来只指比正规字体写得潦草一些的字体。到汉代“草书”才正式成为一种字体的名称。晋人卫恒《四体书势》中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氏,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作之。”早期的草书实际上只是草率的隶书,还保留着隶书的基本特征。到东汉章帝时趋于成熟,但仍未脱尽隶书笔意。人们称这一时期的草书为“章草”。它的特点不拘于工整,放任随意,但字与字不相连接。三国时代吴国书法家皇象所写的《急就章》可看作是章草的代表。汉代末年,草书完全脱去隶书痕迹,形成“今草”。它的特点是“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唐张怀瓘《书断》)。今草洒脱流畅,书写快速,但已不易辨认。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是今草的典型代表。到了唐代,草书变得更加奔放不羁,随心所欲。笔势连绵回绕,龙飞凤舞,疾速诡奇,很难辨认,人们称之为“狂草”。草书到此发展到了极端,已完全失去了实用意义而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艺术创作。唐代的张旭、怀素都是狂草的大家。今天通常所说的草书多指今草。

☚ 汉隶   楷书 ☛
草书

草书caoshu

分章草、狂草、今草三种。章草是伴随汉代隶书而产生的,是西汉流行的一种字体。它保有隶意,字与字不连写,笔势上萦带连写。狂草是唐代张旭、怀素首创,特点是放纵潇洒,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字迹很难辨认,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今草是继章草发展而来的楷书的快写体, 其特点是痛快而沉着放纵,有分寸,灵活而雄厚,飞动而古朴,词达而茂密,放逸而准确,婀娜而刚健,为汉末著名书法家张芝所创。通常所说的草书主要是指今草而言。试看历史上的名家草书,真可以说集众美而有象,写意境而无穷。然而一般人很难辨认它,所以,草书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价值并不大。不过,作为书法品式的一种,它的艺术价值却很高, 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 行书   书法欣赏 ☛
草书

草书Caoshu

文字学术语。汉字的一种书体的名称。“草”是草率、粗糙的意思,“草书”就是写得潦草的书体。草书由书写草率的隶书俗体演化而来,大致形成于汉元帝时代。草书采用省略字形构件、省并笔画、仅取轮廓、改变笔法等方法,对隶书进行改造,比隶书更易书写。但草书字形过于简单,不同的字常易混淆,有些甚至难以辨认,所以没能取代隶书成为主要书体。早期的草书字形方正,连笔不太多,字与字也不相连,比后代的草书较为规整,被称作“章草”,即较有章法规则的草书。从汉末开始,草书脱去了章草保留的隶书痕迹,偏旁相互假借,上下笔势牵连,一笔而成,发展成为“今草”,即今天一般所称的草书。到唐代,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成为“狂草”。狂草字形难以辨识,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目的的艺术创作。草书中的一些字形被今天的简化字采用。

☚ 行书   书法 ☛

草书

草书Caoshu

草书是汉字的主要字体之一。广义,不同时期有不同草书,如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狭义,草书自成系统,有一定法度的草写汉字。草书特点;结构省减,笔画相连,有时点画变换位置,书写起来流便迅速。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说:“草贵流而畅。”草书起于汉,成熟于晋、唐,后代有所发展。历史上著名的草书家,章草有汉代的崔瑗、杜度,今草有汉代的张芝,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孙过庭,狂草有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黄庭坚,明代的祝允明。

☚ 分隶   章草 ☛
草书

草书

是汉代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书写快速而发展起来的。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体都可以算草书;狭义的,或者说当做一种专门的字体名称,则是汉代才有的。《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草书一般又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是由隶书演化而来的,起于秦末汉初,有人说是用于奏章的一种快写体。书写时笔画相连,但字字独立,有些字只不过是隶书的简写,辨认也不困难,所以有人称之为草隶。草书发展到东汉末,在章草的基础上产生了今草,今草不但一字之内笔画相连,而且上下字牵连不断,一气呵成,书写起来更简易更快速,因此有人称今草为“一笔书”。草书发展到唐代,又出现了狂草,其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狂草字迹飞舞盘旋,笔画任意增减,其潦草、简化的程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般人很难看懂。到这时,草书也就全然失去了实用价值,而仅仅是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了。

☚ 隶书   行书 ☛

草书

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主要字体之一。广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草书,如草篆、草隶、章草、今草、狂草等;狭义,草书自成系统,有 一定法度的草写汉字。草书特点: 结构省减,笔画相连,以草书专用符号代偏旁部首,有时点画变换位置,书写起来流便迅速,虽千变万化,而有法度。草书起于汉,成熟于晋、唐,后代(宋、明)有所发展。历史上著名的草书家,章草有汉代的杜度、崔瑗,今草有汉代的张芝,被誉为“草圣”,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孙过庭,狂草有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黄庭坚,明代的祝允明。


《圣教序》

☚ 行书   飞白 ☛

草书

书写简捷、笔画省减盯连的汉字字体之一。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始于西汉末、东汉初,是隶书的草写,章草得名说法不一,一说因汉章帝而名,一说因用于章奏而名,多为误说。今草相对章草(旧草)而称,是楷书的草写体,是章草的演变,已尽脱隶意,字与字之间多连带,偏旁互借代,形成于东汉末,沿用到今。狂草兴于唐代,笔势蝉联回绕,字形多变,多为一笔书一字。参见“艺术”中的本条。


草书

始于汉初。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章草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促其更为简便实用的一种字体。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的。二者的区别是:章草保留隶书笔划的形迹,每个字独立不连写;今草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旁互借。到了唐朝,有的书法家将今草写得更加放纵,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称之为“狂草”。参见“语言文字”中的“草书”。

草书

草书

草书是融篆、隶、楷、行书笔意,求其流动,简略而形成的一种省简便捷、纵心奔放、富有变化、最易显露作者个性的书体。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草书的用笔以圆转中锋为主,但又妙在圆中兼方、转中带折、刚柔相济、方圆兼备。在章法方面,连接字形,借代偏旁,上下牵连,一笔而成。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者,也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来不可止,去不可遏的气势。

☚ 行书   行草 ☛
草书

草书

草书是指出现于隶书之后具有书法意义的书体。在汉字各体的书写过程中都存在潦草或草稿草草而成的现象,这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草字,并非出于书法目的。草字的出现在东汉已经开始。东汉时期的史游、张芝等人,已开始对流行的草字进行整理,使笔画连绵贯穿,逐渐规范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草书体。历史上将隶书的草写形式称之为 “章草体”,把以楷书为原型演变而成的称 “今草”,到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创造的狂草艺术,更把此体推向高潮。此后的草书基本上是继承章草、今草、狂草的特点而发展。

☚ 行书   九宫格 ☛
草书

草书

草书是指出现于隶书之后具有书法意义的书体。在汉字各体的书写过程中都存在潦草或草稿草草而成的现象,这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草字,并非出于书法目的。草字的出现在东汉已经开始。东汉时期的史游、张芝等人,已开始对流行的草字进行整理,使笔画连绵贯穿,逐渐规范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草书体。历史上将隶书的草写形式称之为“章草体”,把以楷书为原型演变而成的称“今草”,到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创造的狂草艺术,更把此体推向高潮。此后的草书基本上是继承章草、今草、狂草的特点而发展。

☚ 行书   九宫格 ☛

草书草書cǎo shū

草写体,草体字。《吴医汇讲 · 书方宜人共识说》:“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

草书cao shu

(of Chinese calligraphy) cursive script

草书cao shu

cursive hand

草书

cursive script (/style/hand);running hand

草书

cursive script(style)in Chin ese calligraphy

草书

汉字主要书体之一。广义指各个时代写法潦草的字体,狭义指笔划纠连,结构省简、书写迅速的字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以为“汉兴有草书”。汉代草书细分则有草隶、章草、今草、狂草之别。汉初草书含有浓重的隶味,被称之为“草隶”,通行一时。后来发展为“章草”,隶味减少。至汉末,“章草”中含有的隶书波磔的笔划逐渐消失,字与字互相纠连,形成笔划连绵、书写便捷的“今草”。

草书

汉字字体的一种。自汉迄今,数千年来有个发展的过程,有草隶、章草、狂草等发展阶段。

草书


草书的“字”


草书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笔画相连,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起源于汉朝,西汉武帝时已经有了笔画简省的隶书。新莽时期,出现了更多省笔画和连笔的字。到了东汉光武帝建武22年(公元46年),简牍大多已经使用草书书写。草书的出现顺应了文字简便易写的要求,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时期,文字应用频繁,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简笔和连笔字便出现了。
“章草”始于西汉,盛于东汉。其字形如同隶书,字与字之间无牵连,笔画的简省和变化有章法可循,接近于“行草”。楷书出现后,章草演变成“今草”,即用简单的草书符号代替楷书部首的楷书草书。今草书写表现为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笔势流畅,已不拘于章法。“狂草”,又称“大草”,出现于唐代。其字奔放不羁,一笔而成,难以辨认。日文中的平假名是以汉字的草书形式为蓝本创作的。


汉朝张芝的草书



晋代书法大师王羲之的草书


东汉书法家张芝擅长章草,被称为“草圣”。从草书起源来看,今草创于张芝,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影响颇深。东晋时期,王羲之及其儿子王献之将草书的特点进一步发扬光大。今草的成型源自于“二王”。王羲之在书法上革新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其子王献之的书法,不受父亲所限,精通楷、行、草、隶各书体,被后人称为“小圣”。


王献之的草书


草书发展到唐代,表现出更为潦草奔放的艺术形式,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张旭的狂草、李白的诗、斐旻的剑舞,被唐文宗诏为“天下三绝”。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对于书写者而言,其空间的排列、点线的对应,更能自由地发挥。因此,有人把草书誉为最能表现书法艺术精髓的字体。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