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荆襄流民起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荆襄流民起义明中期规模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荆襄地区是以郧阳(今湖北郧县)为中心,西到终南山东端,东南到桐柏山、大别山,东北到伏牛山,南到荆山的广大山区。明初,为防止农民在这里聚众起义,把这里划为禁区。英宗时,大量流民不顾禁令,入山垦荒,人数逐渐增加到一百五十万人。明政府虽多次强行驱散,但越聚越众。成化元年(1465年)三月,在刘通、石龙领导下,四万流民在房县大石厂起义。刘通称汉王,年号德胜。明年明廷派工部尚书白圭、湖广总督李震前往镇压。刘通在血战中被俘牺牲。石龙转战四川,由于叛徒的出卖被俘不屈而死。刘通、石龙起义失败后,其部下李原脱险,与王彪等继续在南漳(今属湖北省)、内乡(今属河南省)等地宣传与组织群众。六年(1470年)十月,再举义旗,李原称太平王,流民投附者百余万。明朝派都御史项忠总督河南、湖广、荆襄军务。集中二十万兵力,分八路围剿起义军。同时又以准许流民复业瓦解义军,李原被俘牺牲。项忠对荆襄流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死者枕籍山谷。并强迫一百四十四万流民返乡,其中九十万人死于途中。十二年(1476年)河南欠收,饥民又不断涌向荆襄。明廷害怕再次酿成民变,派副都御史原杰进行安抚,并撤销禁令,允许流民在那里垦荒和附籍为民,又设立郧阳府与竹溪等县,以加强统治。 荆襄流民起义 荆襄流民起义Jing Xiang liumin qiyi指明中期湖北荆州、襄阳一带的流民起义。明朝初期,政府对人户的控制比较有效,但到明中叶时,随着土地兼并的剧烈和赋役的苛重, “逃户”和“流民” 日益增多。当时流民聚集得最多的是荆襄地区。荆襄的郧阳地区, 在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四省交界处,延蔓数千里,山深地广,有大量空闲荒地,是流民屯聚开垦的理想地区。长期以来,许多破产农民流亡到这里垦荒开矿,到成化年间,聚集到这里的流民已达150万人以上。为了加强这对一带的控制,天顺八年(1464)明朝政府特地添设湖广布政司参议一员,专门管理制、襄、南阳三府流民事宜。由于明政府履次强令驱散流民, 成化元年(1465),荆襄流民在刘通、石龙领导下举行了起义,刘通称王,国号汉,年号德胜,设将军、元帅、国师、总兵等官。众至4万人,分作7屯,且耕且战,分兵进攻襄、邓、汉中。明朝政府急忙派工部尚书白圭、湖广总兵李震前去镇压。次年,刘通、石龙被俘牺牲,起义暂时失败。但连续几年旱灾,流民仍源源不断地进入荆襄山区。到成化六年(1470)李原和小王洪又举起反抗的大旗,李原自称太平王,聚众数万,置总兵、先锋等官,受到百万流民的拥护。次年都御史项忠督军25万,分八道进攻。李原等被俘牺牲,流民被强迫遣散,沿路被杀和因饥饿瘟疫而死的达数十万人,史称“兵入,尽草剃之,死者枕藉山谷”(《明宪宗成化实录》卷98)。项忠立起一块《平荆襄碑》纪功,人们称它为“堕泪碑”。由于社会矛盾没有解决,饥饿交迫的农民入山就食,势不可止,成化十二年荆襄流民又集聚到几十万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祭酒周洪谟乃著《流民说》,主张安抚。明廷采纳了这项建议,命都御史原杰经略郧阳,抚定流民。于是有96000多户,近40万流民于当地附籍。荆襄地区的流民问题, 暂时得到解决。 ☚ 北京保卫战 刘六、刘七起义 ☛ 荆襄流民起义 荆襄流民起义明中叶“逃户”“流民”问题严重存在。当时,流民聚集得最多的地方是荆襄地区。长期以来,流民纷纷到这里垦荒开矿,到成化年间,聚集这里的流民已达一百五十万人以上 (《罪惟录》“列传”卷一一)。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因反抗朝廷禁山,四万多流民在刘通(刘千斤)和石龙(石和尚)等人的带领下,起义于房县梅溪寺。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起义军在襄阳、邓州、汉中等地屡败官军,且耕且战。明廷急派工部尚书白圭、湖广总兵李震前去镇压,起义军及其家属被明军残酷杀害,转至四川,后因刘长子等人的叛变,使第一次荆襄流民起义失败。成化六年(1470年),刘通的部下李原领导了第二次荆襄流民起义。义军很快发展到百万人,明廷派御史项忠率精兵二十五万人,分八路镇压起义。明军一方面对流民实行野蛮屠杀,“尽草薙之,死者枕藉山谷” (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八);另一方面以允许“认耕复业”为诱饵,将一百多万流民驱赶出山,发配湖广、贵州充军,途中饥渴瘟疫,死者众多。面对明廷的残酷镇压,流民仍“逃去复至”、“屯结如故”。成化十二年 (1476年),因河南歉收,饥民又如狂潮般涌入荆襄地区,迫使明政府不得不在此设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附籍耕种。 ☚ 明中叶流民 明朝流民政策 ☛ 荆襄流民起义明中叶,由于土地兼并的发展和赋役的加重,流民急骤增多。以郧阳(湖北郧县)为中心的荆襄地区,原是不准开垦的“禁区”。英宗时,大批流民不顾禁令,入山垦荒,最多时达一百五十余万。明政府屡次强令驱散,同时又添设官员,加强控制。成化元年(1465),荆襄流民在刘通(又名刘千斤),石龙(又名石和尚)领导下,在房县(今属湖北)大石厂立黄旗聚众起义,刘通称汉王,年号德胜。明廷派重兵前往镇压,刘通、石龙先后被俘牺牲,起义失败。义军将领李原脱险后,继续组织群众,成化六年(1470)再度起义,聚众数万,称太平王。次年都御史项忠督军镇压,李原被俘牺牲。此后数年,荆襄流民又达数十万。祭酒周洪谟乃著《流民说》,提出以就地著籍,设官统治的办法安置流民,后被政府采纳。成化十二年,遂命都御史原杰经略郧阳,抚定流民。设置郧阳府与竹溪县,以加强统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