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匡庐图》
立轴,绢本,设色。“匡庐”即 “庐山”。传说殷周时匡裕在此隐居,屡招不仕。画家荆浩避乱世隐居太行山,画此图别有一番心意。此图是全景式构图,主峰巍然耸立,气势雄伟,中部重峦叠障,瀑布、亭屋、桥梁、林木相互掩映,更多了几分幽深之感。迂回曲折的山路上赶路的人儿行色匆匆; 近处渔人正撑船渡水,使得画面静中有动,更添了生活情趣。荆浩曾自言: “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所长,成一家之体。”从此卷中可见荆浩山水确实注重用笔用墨,皴染兼备,法度严谨,使得繁杂的景物秩序井然,层次分明。让人产生峰回路转、景致无限的联想。

荆浩《匡庐图》
荆浩(生卒不详),字浩然。沁水(今山西)人。他博通经史,唐末隐于山西太行山的洪谷,自称洪谷子。荆浩作画注重写生,以造化为师。所作“全景山水”,气势磅礴,气象生动,开创了北派山水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