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河段矶头
荆江河道冲淤多变,乃至造成河岸崩塌,溃决成灾。故在顶冲崩岸段采取建矶头措施,挑溜防冲,以保堤防安全。矶头建筑材料有石料、柴土、混凝土块、浆砌砖石或几种材料混合体。其形式有长条形、磨盘形、圆头形、锥形等。伸向江心长度多为20~40米,最长的150米。多数分布在上荆江左岸。大部分为人工堆砌而成,少数是河流自然形成,或者是在平铺护岸过程守点固线的抛石中形成的。护岸矶头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5世纪60~80年代),当时称之为“甃石”,地点在今盐卡至杨二月堤段。1788年大水之后,修了观音矶、黑窑厂等5个矶头,以后陆续增修,1949年后对明显不利的削了几处,改为平铺。对一些主要矶头作了加固。现在较大矶头,左岸有:观音矶、二郎矶、柴矶、杨二月矶、铁牛矶群、渡船矶、郝穴矶、监利一矶等30余座;右岸有:涴市矶、西湖庙矶、阧湖堤矶、土矶头、采石矶、石首矶、调弦矶等约10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