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荆江大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荆江大堤位于荆江北岸,自湖北省江陵县枣林岗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 km。保护500万人口和53万hm2耕地,是长江重点堤防。大堤始建于345年(东晋永和元年)。1075年(北宋熙宁八年)筑沙布堤,1168年(南宋乾道四年)筑寸金堤。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堵塞郝穴口,堤长达124 km。1951年将上段由堆金台延伸至枣林岗,增长8.35 km。1954年汛后将拖茅埠以下至监利城南堤段50 km划为荆江大堤。至此,荆江大堤全长182.35 km。自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至1949年,大堤溃口36次,灾情严重。1949年以后对大堤进行了全面整治和加固。堤顶高程按沙市水位45 m、城陵矶水位34.4 m的相应水面线加超高2 m;堤顶面宽直接临水段为12 m,其他堤段为8 m;边坡1∶4;堤身高一般10~12 m,最高16 m;内外平台加宽到30~50 m。 荆江大堤 荆江大堤荆江北岸江堤,上起湖北省荆沙市江陵区的枣林岗,下迄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公里。该堤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年),时荆州刺史桓温令陈遵筑金堤,为江陵护城堤。随着云梦泽的淤积演变,大堤逐渐向东南延展。五代、两宋时,沿江筑寸金堤、沙市堤、黄潭堤,大堤初具雏形,但堤段之间留有小河穴口。明代堤防大发展,各堤段陆续相联,穴口渐淤堵。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堵塞最后一个穴口郝穴。至此,自堆金台至拖茅埠长124公里的堤段联成一整体,当时称为万城大堤或万安大堤。清代又多次培修。1918年改名荆江大堤。1951年将堆金台至枣林岗昔称阴厢城堤段长8.35公里划入,1954年汛后将拖茅埠以下至监利原干堤50公里划入,至此,荆江大堤全长达到182.35公里。随着洪水位上涨,大堤相应加高培厚,每至汛期,险象丛生。据记载,自 1560年至1949年大堤溃口36次,1935年大堤多处溃口,灾情惨重。1949年以后,针对堤身隐患、堤基渗漏和堤岸崩塌三大险情,进行了整治加固并加高,险情有所减少。目前堤身高一般为10~12米,最高16米,堤面加宽到8~12米,边坡放缓到1:3至1:5。种防浪林180万株。防洪标准已提高到约防10年一遇洪水,但仍明显偏低。因为荆江大堤保护荆北平原1100万亩耕地和800万人口,有荆沙市等沿江一批城镇和江汉油田,目前“千里金堤,溃于一穴”的危险依然存在。一旦大堤决口,不仅荆北平原顿成泽国,而且威胁武汉市和附近交通干线的安全,有可能打乱整个国民经济的部署。因此荆江大堤历来是长江防洪的重点。目前其防洪上突出的问题是上游洪水来量远远大于该段的允许泄量,而汛期洪水位又高出地面高程十余米。 ☚ 青安二圣洲堤 荆江大堤险工险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