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荀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荀彧彧(yu);163—212东汉末曹操部下谋士。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家庭,少有才名。先附袁绍,后投曹操,善谋画。建安元年(196年)建议迎汉献帝到许昌,使曹操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政治地位。彧升任侍中、尚书令。能居中持重,所谋皆中。建安十七年(212年)因不同意曹操进爵魏国公,被操所逼,自杀死。 荀彧荀彧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识胜败之机/奇策密谋/营造主动之势/知彼知己,先胜后战/以亡为存,以祸致福/高瞻远瞩 荀彧是曹操集团的核心智囊之一。曹操曾以汉高祖刘邦得张良来形容自己得荀彧的重要意义和不期之喜。荀彧具有超人的智慧,时人称其“略不世出”,“有王佐之才”。荀彧机鉴先识,算无遗策,为曹操集团的发展和壮大,北部中国的统一,建立了巨大的功勋,是三国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的韬略家。 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他的祖父荀淑,字季和,博学有高行,曾任郎陵县令。在东汉顺帝、桓帝时代,很有名望。王畅、李膺等皆以为师。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国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彧出生于名士官僚之家,社会交往广泛,从小接受教育的条件也很好,所有这些,均为其高超的韬略修为奠定了基础。 荀彧163—212三国时曹操谋士。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名士荀淑之孙。献帝永汉元年(189年)举孝廉,拜守宫令。以董卓之乱弃官,率宗族避难河北,依附袁绍,后复投曹操为司马。建安元年(196年)为曹操定策迎献帝都许。不久任尚书令,参与筹划军国政事。曾于官渡之战为曹操分析形势,劝其坚守待变。功成封万岁亭侯,后任冀州牧。末年反对曹操称魏公,为操所忌,以忧死。或说为曹操所杀。 荀彧163—212字文若,东汉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初附袁绍,继为曹操谋士。建安元年(196),建议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以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政治优势。官至尚书令,参与军国重事。后以反对曹操称魏公而被逼自杀。 荀彧163—212三国时曹操谋士。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士族。初依附袁绍,继归曹操,任为奋武司马,諮以军国大事,功封万岁亭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建议操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不久,任尚书令。后反对曹操称魏王,被迫自杀。 荀彧163—212字文若。东汉末颍川颍阴(河南许昌)人。士族出身。曹操谋士,被比作兴汉之张良,是曹操拉拢士族的牵线人。常参军国大谋,建议曹操巩固兗州后再图进取、西迎汉帝。官渡之战前,提议先消灭吕布,解决腹背受敌之患后再与袁绍交兵;官渡之战中,操军军粮告尽,欲退兵,他主张坚持一下,以奇兵袭破袁绍;官渡之战后,力主尽取袁绍之地后再图荆襄,等等。曹操出征,他为留守,调度中枢大政。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被逼自杀。终官侍中、守尚书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