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荀子学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荀子学派

荀子学派

以荀子思想学说为主的派别。荀子不承认有人格有意志的天,认为天就是“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荀子·天论》)等自然现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天有其自身运动变化规律,不因人间统治者的好坏而改变,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否则就会遭殃。强调“天人之分”,天道不能干预人事,国家治乱根源在社会本身。人不必迷信上天,而应该利用、控制、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荀子推崇王道,主张实行礼义、仁政,但他也不排斥霸道,他并不掩饰礼具有的阶级压迫的本质,将法治引入礼治,而使礼也具有强制的性质。与孟子 “法先王”(尧舜)的观点不同,荀子主张“法后王”(西周),他认为,三代以前,年代久远,史实失传,已无资可借鉴,有历史记载和文字可考的还是三代以后,而政治制度以周代最完善,且有史迹可考,他明确提出要实行中央集权制,君权至上。他强调治民要有手段,把君民关系看成船和水的关系,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提醒统治者不要激化和人民的矛盾,以免被人民推翻。荀子认识到社会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即“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而人之所以能“群”,是因为人能 “分”,即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他认为“群”、“分”的维持是靠了“礼”,所以荀子特别隆礼,不过他的“礼”不是周礼,而是与法结合的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制度和原则。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恶。他把不经过学习和人为加工,本来就为人所有的素质,即 “生之所以然者”(《荀子·正名》),叫做性。他所谓“恶”,大部分指人的生理和生活需求:饥要食,渴要饮,冷欲暖,劳欲休,目好色,耳好声。他认为,不能放任人的这些自然本性自由发展,圣人制定礼义法度,就是要陶冶人性,使归于善。善不是性,而是“伪”,即人为的产物。他强调进行后天人为的改造,注重于客观的教化。荀子认为,人的精神来源于形体,形具而神生。能知的主体和可知的客体接触而且符合实际,就产生了知识。他把认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缘天官”(《荀子·正名》),相当于感性认识,即眼耳鼻舌身等天然感官与外界的色声香味形等分别接触; 二是“心有征知”(《荀子·正名》),相当于理性认识,即心对各种感觉进行分析,辨别验证。他说:“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荀子·天论》),即心是各种感官的统帅。如果心不在焉,就会看不见眼前的黑白,听不到耳边的雷霆,甚至会出现错觉。他比较正确地处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荀子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主张学以致用,并强调行重于知,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他的这些见解,发展了墨子的思想,对韩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荀子》一书记载了他的思想学说。

☚ 思孟学派   道家学派 ☛
000023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