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茶树育种品质鉴定appraisal of quality in tea breeding对茶树选育中的个体、类型或品系的质量性状进行评定的方法。茶叶的品质含义一般指“色、香、味、形”四因素,统称外形内质。育种鉴定以内质为主,用直接和间接法评定。 品质的直接鉴定是按不同茶类的采摘标准和加工技术, 制取成茶, 评定品质。生产性的鉴定需要足够数量的鲜叶, 一般在育种后期进行, 重复2~3年。每年于春、夏、秋三季分别采制, 将历次试验中表现较好、能重复出现的材料列为入选对象。用少量鲜叶和小型(微型)机械制茶,称为”小量制茶法”, 即幼龄茶树或单株的品质早期鉴定。绿茶用的小量制茶机有CS-30微型杀青机,投叶量0.5千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微型揉捻机, 投叶量0.5~1千克(杭州市余杭茶叶试验场); 日本制成的小量制茶机容量有20克、50克、500克和1000克的各种机械,在进行茶树单株品质鉴定时,用20克机和50克机效果很好; 500克和1000克制茶机, 适于3~4年生的茶树株系鉴定。红茶用的小量制茶机械有微型转子揉切机, 投叶量50克(浙江农业大学); 小型制茶法, 用鲜叶10~15克揉捻制成茶样(日本)。小量制茶法与生产性制茶法的效果虽基本一致,但最终仍须经生产试验加以验证。 品质的间接鉴定是依据芽叶形质与成品茶品质的相关性,用田间观察和仪器分析进行鉴定, 其方法有如下几种: ❶芽叶特征鉴定。主要是测定芽叶颜色、嫩度、茸毛。某些茶类还要求一定形态, 如君山银针, 安化松针, 龙井等。测定叶色一般用目测法, 或用测色色差计, 根据“L、a、b表色系”判断叶色色相、彩度和亮度。芽叶持嫩性测定是以手感判断芽下第三叶的软硬, 或用穿孔法(弹簧计和特制的针,测定刺穿叶片所需的力)和果实硬度计(日本);测定茸毛是在扩大镜下目测。另一种表示芽叶质量的方法是: 把一芽三叶梢的第三叶及节间与一芽二叶的部分分别称重, 计算重量比值K(K=芽、二叶重/第三叶重),K值为质量指数,K值大表示芽叶质量好, 有效化学成分含量多;反之则差(苏联)。 ❷芽叶化学成分鉴定。测定与品质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等。A.多酚类物质测定——茶多酚总量(高锰酸钾滴定法或酒石酸铁比色法)、儿茶素总量(香夹兰素比色法)、儿茶素组成(纸层析或薄层层析); B.氨基酸测定——氨基酸总量(茚三酮比色法)、氨基酸组成(薄层层析法或自动分析法);C.生物碱测定——主要是咖啡碱(紫外法或柱层析法);D.水浸出物测定——一种水溶性混合物(重量法)。上述茶叶特性和化学成分两项鉴定一般适于各种茶类品种,但因茶类不同、选择指标有所差别, 如乌龙茶、黑茶对于芽叶嫩度就无特殊要求。 ❸茶叶发酵性鉴定。一种早期鉴定法。此法是取一芽二叶的新梢,置于试管或其它玻璃容器内,用饱和的三氯甲烷蒸汽处理90分钟, 引起茶多酚的酶性氧化, 观察发酵的叶色变化情况。桑德森将其分为6级: 1. 绿(G); 2. 绿、叶脉金黄(yG);3.黄绿(Gy);4. 金黄(yG); 5. 黄棕(yB); 6. 棕(B)另有一种简化的分级标准: 1级: | 深棕红色, 均匀明亮(优) | 2级: | 叶背棕红、叶腹棕绿(中等) | 3级: | 叶背叶腹均为棕绿色(弱) |
棕红色或棕黄色是发酵优良的标志。测定时间一般在新梢萌发盛期进行, 试验条件要一致,应有多次测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