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方。又名苓桂术甘汤,桂苓甘术汤。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炙甘草各二两。水煎,去滓,分三次服。功能健脾渗湿,温化痰饮。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者;近代也用于耳源性眩晕、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方中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利水;桂枝、甘草温通胸脘阳气,助阳化饮。共成温化水饮之效。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

【组方药物】 茯苓12克 桂枝9克(去皮)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制剂用法】 上药4味,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
【主要功效】 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适应病证】 中阳不足,痰饮内停,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象弦滑。现代常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眩晕、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等属阳虚饮停者。
【临床验证】 克山病:以本方加味治疗轻、慢型克山病患者13例,服药半月后全身症状好转,浮肿逐渐消退,1月后可见心音增强,杂音减轻,肝肿大缩小(《新医药学》1971,3:35)。
【方义分析】 此为温阳化饮的代表方。方中以茯苓为主药,健脾渗湿,祛痰化饮;白术为辅药,健脾燥湿;桂枝为佐药,温阳化气;甘草为使药,益气和中。全方温而不热,利而不峻,是治疗痰饮的一首和剂。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fúlínɡɡuìzhībáizhúɡāncǎotānɡ

《伤寒论》方。又名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二两, 炙甘草二两。水煎, 分三次服。功能健脾渗湿,温化痰饮。治痰饮病, 症见胸胁胀满、眩晕心悸, 或短气而咳, 舌苔白滑, 脉弦或沉紧。也用于耳源性眩晕见上述症状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并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方由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金匮要略》 白术用三两,甘草生用)组成。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功能健脾渗湿,温阳化水。主治脾虚水停,心下逆满,气上冲胸,目眩,脉沉紧; 或痰饮中阻,胸胁胀满,短气,呕吐痰涎之症。
本方所治证属中焦阳虚,水饮停聚而致。治宜温阳健脾、化气利水。方中茯苓健脾并渗利水湿为君;桂枝温阳化气,配合茯苓以温化水饮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且助茯苓运化水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配合茯苓、白术以补气健脾,配合桂枝又能通阳化气。诸药合用,共成温化水湿之剂。赵良说: “《灵枢》谓心包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包,其病则必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精于上也。茯苓淡渗,逐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本方为治痰饮病的常用方,临床常以咳嗽痰稀,短气,或眩晕心悸,脉沉紧等为辨证要点。现临床上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脾虚有痰饮者,心脏病或慢性肾炎所致的水肿属阳虚者,均可使用本方。

☚ 萆薢分清饮   实脾散 ☛
000039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