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茯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茯苓

茯苓,也叫茯神。性甘平无毒,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古人视为灵药。
至于它的形成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多年樵斫之后的松根,气味抑郁未绝,精英发泄于外,结成茯苓。它不和松树本根生在一起,有“零”之义,故称“茯苓”;它含有松树神灵之气,又叫“茯神”。《抱朴子·内篇·仙药》说:“松柏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茯苓。”。唐人认为只有松树之脂,才可能化为茯苓。李益《罢秩后入华山采茯苓逢道者》诗:“左右长松列,动摇风露零。上蟠千年枝,阴虬负青冥。下结九秋霰,流膏为茯苓。取之砂石间,异若龟鹤形。”“龟鹤”的说法又见《本草集解》:“(茯苓)形块无定,以似龟、鸟形者为佳。”

茯苓fúlíng

真菌,寄生在松树根上,外形像甘薯,表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可做食品,也可做药材。

茯苓fúlíng

❶ 〈名〉一种形状如甘薯的菌类植物,寄生在松树根上,可入药。
❷ 姓。

茯苓fú líng

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常用药材,有利尿和镇静作用: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的精液和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六十·1423)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枝葉 > 茯苓
茯苓  fúlíng

亦作“茯靈”、“伏苓”。亦稱“茯菟”。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球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黑褐色或棕褐色。皮薄,體重,質堅。主治水腫,遺精,小便不利,驚悸。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上經·茯苓》:“主胸脅逆氣,懮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二便,久服安魂善神,不饑延年。一名茯菟。”《史記·龜策列傳》;“下有茯靈,上有兔絲。”唐·蘇敬等《新修本草·木部·虎魄》:“松脂千年爲伏苓。”

茯苓

茯苓【同义】总目录


茯苓松腴不死面

茯苓poria

渗湿利水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安骥集药方》。又称赤茯苓、茯菟、白茯苓、云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菌核。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泥土,晒干用。主产云南、安徽、湖北等地。甘、淡,平。入心、脾、肺、肾经。功能渗湿利水,健脾安神。《痊骥通玄论》:“温脾和中。”《养耕集》:“补脾土,泻湿。”主治:❶小便不利,水肿胀满,与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配伍,如五苓散。
❷牛泻痢症,与连翘、赤芍药、苍术、苦参、黄连等配伍,如连芍汤(《养耕集》)。
❸马脾虚,与当归、川芎、升麻、广皮、黑姜等配伍(《活兽慈舟》)。
❹牛水伤麻脚,与茯苓皮、大腹皮、花槟榔、薏苡仁、五加皮、木通等配伍(《牛医金鉴》)。牛、马18~60克;猪、羊9~18克。为末或煎汤灌服。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用。本品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an),含量约占干燥品的9.3%,并含多种四环三萜酸类化合物:茯苓酸(tumulosic acid)、乙酰茯苓酸(pachymic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acid)等。此外,尚含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卵磷脂、组氨酸、脂肪酶、蛋白酶、葡萄糖等。对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有预防作用,并能降低胃酸。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茯苓聚糖如切断支链变为茯苓次聚糖时,对抗肿瘤则显活性。有降低血糖作用。


茯苓tuckahoe

一种以菌核为主要利用部分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属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卧孔菌属)。学名Poria coccos(Schw.)Wolf.,别名松柏芋、茯菟、不死曲、松腴、金翁、更生。原产于中国、朝鲜和日本。茯苓的栽培始于中国,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中记载了当时茯苓栽培技术,选天然的幼小茯苓为苓种,将其夹于劈开的松根中,扎紧,再将松根埋入沃土中,三年即可收获。安徽省的金寨、霍山、岳西,湖北省的罗田、英山,河南省的商城,云南省的楚雄,广西的蒙山等县是中国茯苓的著名产区。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茯苓性平、味甘,利尿。茯苓聚糖经人工转化,形成羧甲基茯苓多糖,对治疗慢性肝炎有效。以茯苓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茯苓糕点是美味的滋补品和传统食品。
茯苓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幼嫩时白色、棉绒状,衰老时棕褐色,细胞壁加厚、直径2~5微米; 菌核是休眠器官和贮藏器官,形态不一,可为球圆形、椭圆形、卵圆形、扁圆形、长圆形、不规则形或板状; 重量也颇不一致,小者500克左右,最大的可达数十公斤。表面稍皱或多皱,黄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质物非糊性。子实体是繁殖器官,无柄,大小不定,平铺于菌核表面,厚度0.3~4厘米左右,初白色,老后或干后变为淡黄白色,菌管管口多角形、大小不等,蜂巢状,直径0.5~2毫米。子实层20~30微米,无囊状体;担子细棒状,14~30×6~9微米,担孢子无色,透明,表面光滑,近圆柱形或梭形或倒圆柱形,6~11×2.5~3.5(—4.5)微米,有一弯曲的嘴尖。


茯苓的菌核


茯苓种植主要有段木栽培法和树蔸栽培法两种。每窖用干松木三根,长60~80厘米,约15~20公斤,削皮留筋,每窖下种苓(肉引)150克或纯培养的种木片5~6片,浅盖沙土,经年可取,每窖可收获鲜茯苓5~15公斤。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时,需将树蔸的侧根砍断,在树蔸上钻几个接种穴或劈开松根,将种苓或种木片塞进接种穴或夹在松根中,盖上沙土,经常进行管理。栽培茯苓要用干松木、苓场也要求干燥环境、要求质量较高的茯苓菌种。需深挖苓场土壤,段木接种下窖后盖土要浅。

茯苓

药名。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茯菟、白茯苓、云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干燥菌核。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甘、淡,平。入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食少脘闷,大便泄泻,眩晕,心悸,失眠、梦遗、白浊、小便余沥、带下。煎服: 9~15g。近菌核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称赤茯苓,行水利窍,治小便不利,淋浊,泻利。本品含去乙酰基茯苓酸 (Tumulosic acid)、茯苓酸 (Pachymic acid)、齿孔酸、去氢齿孔酸、松苓酸(Pinicolic acid) 等三萜成分和β-茯苓聚糖(β-Pachyman)、麦角甾醇、卵磷脂等。还含辛酸等脂肪酸及无机元素。本品对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有预防作用,茯苓多糖对多种实验肿瘤在体外和体内试验均有明显抗肿瘤作用。茯苓聚糖可增强免疫功能。能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茯苓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防治作用。醇浸剂有明显利尿作用。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茯苓聚糖如切断支链变为茯苓次聚糖时,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茯苓还能抗病原体等。

茯苓Chinese tuckahoe

Poria cocos (Schw) Wolf,又称茯灵、松茯苓、松木薯等。多孔菌科,卧孔属。一种食、药兼用菌。菌核埋生于地下,常生长在砂质土壤向阳坡的松树根上,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新鲜时软。表面皮壳称茯苓皮,粗糙,呈瘤状皱缩,新鲜时淡黄褐或棕褐色。皮内统称茯苓肉,皮下常为淡棕色,内部白色。担子果不常见,平伏于菌核表面,或平卧于密集的菌丝体表面,初白色,老后变为淡黄白色,由许多孔管密集呈蜂巢状;孔管内壁表面发育着子实层,子实层由担子组成,无囊状体;担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有一歪尖,7.5~8μm×3~3.5μm。中国分布很广,湖北、安徽、河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有大量人工栽培。菌核药用,性平,味甘,有利尿、健脾、安神等功效;还可加工制成茯苓饼等滋补食品。

茯苓菌核

茯苓

生长在松树根部的寄生真菌,四川较早栽培的药用菌。又称松茯苓、茯灵。属担子菌纲多孔目多孔菌科卧孔菌属。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含β-茯苓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等多种成分,有利尿、健脾、安神等作用。是传统的中药材,也可配制成糕点,是老年人和幼儿的滋补健脾食品。四川是茯苓主产区之一,从70年代开始家种,主产于凉山州、攀枝花市。生产不稳定,1983年产300吨,1994年产80吨。

茯苓Fuling

系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及带松根的菌核。内含茯苓酸、茯苓多糖、胆碱、麦角甾醇、组氨酸、卵磷脂、蛋白、脂肪等成分。本品有渗湿利尿、健脾安神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及腹泻、水肿、泌尿道感染、神经衰弱等。应用时常与其他药配伍,用量9~15g煎服。其复合制剂有五苓散、五皮饮。

茯苓

茯苓

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红松或马尾松树根上。主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甘、淡、平。归心、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❶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悸。对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者,常与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等相配;对湿聚生痰,痰饮头眩,心悸咳嗽,又可与桂枝、白术、甘草等同用。
❷脾虚体倦,食少便溏。常与党参、白术、山药、莲子等相配。
❸心脾两虚,惊悸失眼。可与当归、常参、龙眼肉、酸枣仁等相配。
茯苓有赤茯苓、白茯苓、茯苓皮、茯神木之分。赤茯苓长于利水,多用于小便短赤,淋沥不畅及水肿等证;白茯苓长于健脾,主治脾虚之证;茯苓皮专门利水,多用于皮肤水肿之证;茯神木专于安神,多用于心神不安,惊悸健忘之证。传统药物中还有朱茯苓,即朱砂拌茯苓,借朱砂重镇安神之功,增强茯苓安神之效,茯苓利水而不伤正,补脾而不峻猛,兼有安神之效。对年老体弱,脾虚湿盛,痰多惊悸者,实为良药。

☚ 砂仁   薏苡仁 ☛

茯苓fú líng

《本草纲目》木部第37卷茯苓(387)。药名。
【基原】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别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 (《广雅》),伏苓、伏菟(《滇海虞横志》),茯兔(《本草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
【性味】甘淡,平。
❶《本经》:“味甘,平。”
❷《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淡。”
【归经】入心、脾、肺经。
❶《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太阳,少阳经。”
❷《本草蒙筌》:“入膀胱、肾、肺。”
❸《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小肠三经。”
❹《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
【功用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❶《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❷《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❸《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冷痛,妇人热淋。”
❹《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
❺《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
❻《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❼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
❽《药征》:“主治悸及肉𥆧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至五钱;或入丸、散。

茯苓

茯苓

一种菌类药材,属担子菌纲多孔菌科,通常所说茯苓是指寄生在松树下的这种菌的菌核。菌核成团块状,大的有数十斤,小的如拳头。外皮薄,黑褐色,内部是白色或粉红色。除天然生长外,还可人工培植,壮族地区各地都有出产。是医药上的重要药材,性平味甘淡,能治疗水肿、惊悸、失眠、心下结痛、泄泻等症,具有镇静、去湿去瘴作用。

☚ 草果   黄精 ☛
茯苓

茯苓

多孔菌科真菌,药用干燥菌核,为安徽四大栽培名药之一。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悸、失眠、健忘等症。主产于大别山区的岳西、金寨、霍山、潜山等县。全省年收购约3660吨,出口265吨,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成为全国茯苓重点生产基地。

☚ 凤丹   菊花 ☛

茯苓fúlínɡ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云苓、白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主产于安徽、湖北、河南、云南。甘、淡, 平。入心、肺、脾、肾经。利水渗湿, 健脾和胃, 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痰饮咳嗽、食少脘闷、泄泻、眩晕、心悸、失眠, 煎服: 9 ~ 15克。近菌核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称赤茯苓, 行水利尿。治小便不利, 淋浊, 泻痢。本品含茯苓酸、去乙酰茯苓酸、齿孔酸、去氢齿孔酸、松苓酸等三萜成分和β-茯苓聚糖、麦角甾醇、卵磷脂等。本品对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有预防作用。茯苓多糖在体外和体内均有明显抗实验性肿瘤作用, 能使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加强。茯苓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防治作用。醇浸剂有明显利尿作用, 并能降低胃酸。煎剂对小鼠有镇静作用。

茯苓

茯苓

茯苓

茯苓,又名茯菟、云苓、白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的菌核。野生茯苓于7月至翌年3月间在山区松林下采挖。栽培茯苓于接种后第二年7~8月采收。采后堆放,围盖稻草,“发汗”后取出晾干至表面干燥,再行“发汗”,如此反复多次,直至全干,称为“茯苓个”。去皮后切片阴干或晒干,称为“茯苓片”; 切成方形或长方形块状晒干,称为“茯苓块”;茯苓中有松根者称为“茯神”;外皮为“茯苓皮”。除去茯苓皮后,内部显淡红色者为“赤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为“白茯苓”。
茯苓个(个苓)呈类球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状,大小不一,大的重可达10~15kg。表面黑棕色或黑褐色,外皮薄,粗糙,有皱纹及缢缩,体重,质坚实,断面不平坦,外层淡红色,有细小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质地致密,呈颗粒状,有的具有裂隙。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片与茯苓块呈长方形或方形,长3~4cm,厚6~7mm,白色或微带棕色,平滑细腻,较易破碎,质轻。茯苓皮呈不规则片状,大小不一,外表面黑褐色或黑棕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体软质松,略有弹性。
赤茯苓呈方块或碎块,形状大小不一,淡红色或淡棕色。主产于安徽、湖北、河南、云南; 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浙江、河北、山西等省区亦产。
本品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痰饮咳嗽、胸胁逆满短气、惊悸眩晕、筋惕肉瞤、健忘失眠、烦渴呕逆、食少脘闷、便溏泄泻、遗精、淋浊、带下等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取其有淡渗利湿的作用,常与猪苓、泽泻等利水药配合应用; 若膀胱气化不利者,可加配桂枝(或肉桂),如五苓散。又皮水病,水气在皮肤中,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可配防己、黄芪等药,如防己茯苓汤。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起即头眩者,可与冬葵子配伍,如葵子茯苓散。用于治疗痰饮,取其有健脾渗湿、和中化饮作用。如水饮聚于胸膈,以致咳逆,胸中气塞短气,可配杏仁、甘草以宣肺化饮,方如茯苓杏仁甘草汤。若水饮上凌心肺,出现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咳逆短气之证,可配桂枝、白术、甘草,方如苓桂术甘汤。若膈间有水饮,卒然呕吐,胸脘痞闷,头眩心悸者,可配半夏、生姜,如小半夏加茯苓汤。若痰饮流入四肢,臂痛难举,或肩背酸痛,两手软弱无力,可配半夏、枳壳、风化硝,如指迷茯苓丸。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饮食减少,脘腹胀满以及脾虚泄泻等证,取其甘能益脾,淡渗利湿,有标本兼顾之妙。临床常用茯苓佐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以分理水谷,共奏补气健脾开胃止泻之效,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用于心神不宁,惊悸、健忘、失眠,取其有安神宁心作用。如朱丹溪治梦寐惊恐,神魂不宁,用茯苓配菖蒲、甘草、朱砂。《百一选方》治心神不定,时复振跳,恍惚健忘,用茯苓、沉香、人参为丸服。若用于心脾两虚所致之心悸、失眠,亦常与远志、枣仁等配伍应用。至于思虑太过,心肾虚损,以致遗精、白浊、尿有余沥,妇人带下等证,皆可用茯苓治疗,方如茯菟丹、威喜丸。本品药性缓和,有利而不峻,补不滞涩的特点,能为诸阴药之佐而不使其滞,又能为诸阳药之使而宣通其道。对于脾胃不和,水湿不化的证候,多适用之。缪希雍谓茯苓得人参、白术、橘皮、山药、扁豆、芍药、甘草,为补脾胃之上药; 得二术、泽泻、车前、白芍、橘皮、木瓜、猪苓,为治水肿之要剂。可见茯苓同补气药同用则健脾,与利水药同用则渗湿,应用不同,可补可泄。它如湿温病、黄疸以及下焦湿热蕴结的小便黄赤、热淋等,均可作为佐使药应用。煎服,9~15g。阴虚而无湿热,肾虚而小便自利或虚寒精滑者,均不宜用。
赤茯苓,亦供药用。性味与茯苓相同。功能利水渗湿。常用于小便不利、淋浊,泻痢等证。煎服,9~15g。
茯苓皮,亦入药用。性味亦与茯苓同。功专利水消肿。用于水肿,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常与桑白皮、橘皮、生姜皮、大腹皮同用,如《三因方》五皮饮。煎服,15~30g。
实验研究: 菌核含多量茯苓多糖,又含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去乙酰基茯苓酸、多孔菌酸C、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8-烯、齿孔酸、松苓酸、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还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
茯苓多糖为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为支链的β-(1→3)葡萄糖聚糖,并无抗肿瘤活性,若切断其支链,成为单纯的β-(1→3)葡萄糖聚糖,称茯苓次聚糖,还有水溶性的羧甲基茯苓次聚糖,则对小鼠肉瘤-180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此种作用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而产生抗肿瘤作用的。羧甲基茯苓次聚糖能显著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拮抗免疫抑制剂可的松对巨噬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并使荷瘤动物低下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恢复正常,还能显著增加脾脏和胸腺重量。
茯苓对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胃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低胃酸,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 利水湿药   猪苓 ☛

茯苓

茯苓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7~8月采挖,除去泥砂,阴干。
菌核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
茯苓为少阳人药。功能固肾立肾、补脾行水。主要用于肾虚而引起的腰痛、小便不利、五淋、阴痒、浮肿。如《东医四象新编》荆防地黄汤,用本品10g、熟地10g、山茱萸、泽泻各10g、车前子、羌活、荆芥、防风各5g,治疗少阳人腰痛、阴痒,小便不利、五淋、水积等证。《东医寿世保元》猪苓车前子汤,用本品10g、泽泻10g、猪苓、车前子各5g、知母、石膏、羌活、荆芥、防风各5g,治疗亡阴体热泄泻、头痛腹胀等证。常用量10~20g。

☚ 生地   山茱萸 ☛

茯苓

茯苓

蒙古名那日松—西莫、玛玛米格、茉勒黑因—翁德格、玛格。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 Wolf)的干燥菌核。野生茯苓从7月至翌年三月间采挖; 栽培者在第二、三年采挖。立秋后采挖者为佳。挖取后除去泥土,洗净,放入垫有一层稻秸之陶器内,用麻袋覆盖其口至发汗,取出擦去水珠放阴凉处,外皮干燥后,再用上法使之发汗,如此反复3~4次。待外表起皱,呈紫褐色时,放干燥阴凉处阴干。此谓全茯苓;菌核内之白色部分称白茯苓;菌核的外皮称茯苓皮;近菌核外皮部的淡红部分称赤茯苓;抱有松根的菌核称茯神。
本品味涩、甘,性平、燥、濇、轻。有止泻利尿,助消化的功效。用于
❶热性、寒性泄泻:与五味子、车前子等配伍,制成七味五味子散用。
❷缓解藜芦等峻泻剂之作用,与五味子配用。

☚ 锡金报春花   珠芽蓼 ☛

茯苓fu ling

【医学】tuckahoe

茯苓

tuckaho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40:27